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獨家對話星紀魅族XR業務負責人:AR眼鏡“破局之年”來了,歡迎閱讀。
作者 | 黃昱
編輯 | 周智宇
在 " 百鏡大戰 " 一觸即發之際,和當紅炸子雞 DeepSeek 同樣來自杭州的 AR 廠商 Rokid,因創始人在杭州政府會議上展示的眼鏡提詞器功能,打破了 AR ( 增強現實 ) 設備是 " 極客玩具 " 的固有認知,給已站上風口的 AR 行業,又添了一把火。
近日,在與華爾街見聞的獨家對話中,星紀魅族 XR 業務負責人郭鵬表示,Rokid 此次破圈對整個行業非常有好處,如果有更多的友商用同樣的破圈方式一起入局教育市場,這個行業的蛋糕會是非常大的。
讓用戶認知到 AR/AI 眼鏡的好處,這是行業爆發的必要前提條件。而随着越來越多玩家湧入這一賽道,AR 眼鏡的 "iPhone 時刻 " 什麼時候會到來?
郭鵬指出,今年可以說是 AR 眼鏡行業的 " 破局之年 ",已經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走出陡峭的上升曲線,但離徹底的爆發可能還得要 1-2 年。
當下最火熱的 AI 眼鏡被視作 AR 眼鏡的衍生品,部分廠商将 AI 眼鏡視作 AR 眼鏡的過渡形态,而像星紀魅族這樣的 AR 廠商則強調在光學顯示基礎上融合 AI 技術。
2025 年無疑将迎來 AR/AI 眼鏡的大混戰,而要成為最終少數幾家能存活下來的赢家之一,各大玩家必須在今年這一 " 破局之年 " 搶占消費者心智。
這是對 " 下一代移動終端 " 的争奪戰,剛入局兩年就已跻身 AR 市場前三的星紀魅族,如今已火力全開。
" 破局之年 "
AI 大模型将引發一場終端革命,而在眾多終端設備中,AI/AR 眼鏡被視作 AI 大模型的最佳落地載體之一。
"AR 眼鏡行業今年确實很火。" 郭鵬告訴華爾街見聞,2025 年是 AR 眼鏡的 " 破局之年 ",這是一個很精确的描述。
今年這一輪行業的爆發由 Meta 點燃。2023 年 9 月,Meta 與 Ray-Ban 聯手推出了第二代 AI 眼鏡 Ray-Ban Meta,去年銷量超過百萬台,目前累計銷量已經突破 200 萬台,是首個銷量超預期的 AI 眼鏡。
郭鵬稱,在這之後就看到了去年底的 " 百鏡大戰 ",國内外好多公司頻繁的宣發產品,這對用戶的市場教育是很大的突破。
去年下半年以來,包括星紀魅族、Rokid、小度、影目、閃極、大朋等都陸續發布了 AR/AI 眼鏡。
郭鵬認為,如今國内投身 AI 眼鏡的廠商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布局較早的傳統 AR 眼鏡廠商,如星紀魅族、雷鳥創新、Rokid 等;第二類是切入智能眼鏡賽道的手機或電子大廠,如小米、華為、OPPO 等;第三類是互聯網大廠,如 Meta、百度、字節跳動等;第四類就是初創企業,如閃極等。
除了眾多玩家湧入使得 AR 眼鏡的市場教育到了破局點之外,技術發展也來到了破局點。
郭鵬表示,技術和產業鏈是支撐這個行業重要的因素,有三個繞不開核心技術:顯示技術、音視頻處理技術、AI 大模型技術,這些技術已經高速發展到了破局的地方。" 但這些技術還是會繼續往前去發展,再疊加一些殺手級應用,未來有望迎來更大的爆發。"
IDC 預計,2025 年在軟硬體技術革新、AI 大模型快速發展、互動技術進一步融合的共同推動下,整體智能眼鏡市場(包括所有 XR 設備)将迎來高速增長。
在科幻電影對未來世界的想象中,普通人日常必定少不了 XR 設備(包括 VR、AR 和 MR 等多種拓展顯示設備)。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也在年初表示:" 眼鏡這個賽道其實從來沒有像今年這麼熱鬧過 ",從創業公司到巨頭,從互聯網到手機企業,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科技公司都開始入局眼鏡賽道。
目前,外界對 AR 眼鏡和 AI 眼鏡的界定并不完全統一,兩者的技術路線、功能定位和市場宣傳常存在交叉或模糊地帶,一些眼鏡也經常定義自身為 "AR+AI" 眼鏡。
最近,XREAL 也首次對 AI 眼鏡進行了明确分級,将 AI 眼鏡分為 L1 基礎響應級、L2 智能輔助級、L3 智能助理級、L4 智能協同級以及 L5 超智能體級。
XREAL 創始人兼 CEO 徐馳認為,2025 年只是 L2 級 AI 眼鏡的元年,2027 年才是 AI/AR 眼鏡真正的賽點,L4 高階級别的 AI 眼鏡會在 2027 年到來。
郭鵬則指出,目前的趨勢是,所有的 AR 眼鏡都會去融合 AI 技術。" 我自己對 AR 眼鏡的按斷是 All in One, 就是未來 AI 眼鏡上的所有功能,包括攝像等都會加進來。"
因此,很多人認為 AI 眼鏡是 AR 眼鏡的過渡階段,從無攝像頭 AI 眼鏡到帶攝像頭 AI 眼鏡,向帶顯示屏 AI 眼鏡演變。
洛圖科技表示,随着 AI+AR 概念持續升溫,滿足多場景、全天候佩戴需求,且具備 AI 助手功能的一體式 AR 眼鏡成為了下一階段的關注焦點。2024 年,搭載光波導方案的一體式 AR 眼鏡市場份額已增至 18.8%,比 2023 年上漲了 8.2 個百分點。
另據 wellsennXR 預測,從 2025 年起,在傳統眼鏡銷量穩定增長的背景下,AI 智能眼鏡将快速向其滲透。2029 年,AI 智能眼鏡年銷量有望達 5500 萬副。
在此背景下,郭鵬指出,今年 AR 眼鏡行業競争将呈現幾大特點,一是玩家變多,去年主要玩家還是傳統 AR 廠商,今年就是上述提到的 4 大類玩家;二是價格下探,這是競争更激烈以及供應鏈催熟帶來的;第三個是消費者的認知度會急劇增加。
一場 AR 眼鏡的世紀大戰即将打響。
星紀魅族的 " 野心 "
在這場激烈的 AR 賽事中,星紀魅族無疑是目前的種子選手。
早在 2021 年,星紀魅族的前身星紀時代就組建了專門團隊負責 XR 技術研發及產品開發。星紀魅族成立後宣布将 " 手機、XR、智能汽車 " 作為三大核心業務,并于 2023 年 11 月發布旗下首款 AR 智能眼鏡 MYVU。
去年初,星紀魅族成為第一家宣布停止傳統智能手機研發的手機廠商,提出 All in AI 戰略,目标是打造 AI Device 產品、重構 Flyme 系統和建設 AI 生态。
在此背景下,星紀魅族全新品牌矩陣形成,Star 和魅族兩大產品品牌并行,Star 品牌下轄 StarV 智能眼鏡和 STARAUTO 智能汽車業務,魅族品牌則包括 AI 手機和 AI Device。
這也意味着,在星紀魅族,智能眼鏡是和 AI 手機等同等重要的業務板塊,是其全場景生态中的重要一環。去年 9 月,星紀魅族又一口氣推出了兩款 AR 智能眼鏡 StarV View、StarV Air2,前者主打觀影,後者主打 AI 助手,包括如今備受關注的提詞器功能。
據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4 年,星紀魅族憑借 StarV 系列的市場表現在競争激烈的 AR 市場中跻身第三名的位置,其線上市場份額為 10.6%,前兩名分别為雷鳥創新、XREAL。
StarV Air 2 是星紀魅族如今的流量擔當。據悉,該產品一經推出就占據了一體式 AR 眼鏡的當月銷量榜首,同時位居多個主流電商平台榜首,且在 AR 產品主力價位區間(2000 – 2999 元)累計銷量占據首位,市占率高達 41.5%。
郭鵬指出,星紀魅族判斷 AR 眼鏡是下一代個人計算入口,是能夠與 AI 更好結合的終端,同時具備億級賽道的爆發式增長潛力。" 對 AR 眼鏡的火熱的預判,今年來看是被驗證可以實現的,而且增速可持續,所以今年公司的投入就更加堅定了。 "
站在 AR 行業的 " 破局之年 ",星紀魅族已然摩拳擦掌,同時也認識到行業的高門檻。
郭鵬認為,AR 行業雖然厚雪長坡,但也必定經歷動蕩和調整,所以最後能活下來的少數廠商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技術上有長期的積累和布局,因為硬體產品需要經過 2-3 代的迭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訴求。
二是,要始終如一的重視用戶體驗。郭鵬指出,消費者會拿腳來投票,廠商對體驗的把握是不是夠,有沒有因為要去降低價格而折損了一些體驗和主流性能等等,有沒有讓消費者感受到這是一款好的產品,持續的把消費者能夠一代又一代的留住,這是必備的條件之一。
" 有些廠商可能經過一代產品,他就退出激烈競争的市場了。"
對于今年目标,郭鵬透露,在智能眼鏡(包括 AR 眼鏡和 AI 眼鏡)這個大領網域 , 希望能排到行業第一或第二的位置。
然而 " 百鏡大戰 " 來臨,随着市場競争越發激烈,星紀魅族要想達到這個目标并不容易。
未來的挑戰
當前 AR 眼鏡行業正處于技術快速迭代、應用場景持續拓展的快速發展階段,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但競争格局尚未完全穩定。
根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4 年,雷鳥創新、XREAL、星紀魅族、INMO 和 VITURE 位居中國 AR 線上監測市場的前五名,合計份額(CR5)為 90%,集中度極高。
洛圖科技指出,各品牌的表現與其新品迭代和價格策略高度相關。頭部玩家雷鳥創新和 XREAL 依靠穩定的推新節奏占據領先。新興品牌星紀魅族、VITURE 憑借新品突圍,進入前五。
在郭鵬看來,消費品最終競争的殺手锏是用戶體驗和產品差異化價值,所以星紀魅族今年的產品策略是鞏固優勢、持續布局,在下一代產品中體現出產品主功能的差異化以及功能覆蓋度上的差異化。
如今火熱的 AI 眼鏡賽道,無疑是星紀魅族接下來推進的重點。
郭鵬表示,今年借着這波熱度,公司一定會憑借之前的技術積累,推出帶有攝像頭的 AR+AI 眼鏡,同時在攝像能力、音頻以及 AI 應用、互動方式等方面做出差異化競争優勢。此外,還會發布一款旗艦級眼鏡,是現在市場上沒有的一款產品,集合了公司的光波導顯示和攝像頭能力、AI 能力。
在如今備受關注的 AI 大模型策略上,郭鵬透露,星紀魅族自研 Flyme AI 大模型,同時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接入阿裡雲通義千問、字節豆包、百度文心一言等頭部第三方大模型,并第一時間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會根據具體的業務和場景需要去選擇調用哪個大模型。
" 可以理解為,我們自己做了一個大模型的 Hub ( 中心 ) 來根據用戶的不同問題和產品的不同特性來決定它到底應該調用哪個大模型,因為現在不同大模型現在的強項不太一樣。" 郭鵬稱,在 XR 廠商中,星紀魅族應該是唯一選擇這一策略的。
面對行業越發激烈的競争,各大廠商在產品的技術體驗行做出差異化的同時,也需要在營銷上下更多功夫。
郭鵬表示,星紀魅族在 AR 眼鏡的營銷上除了突出產品本身的各項優勢,還會更強調和集團其它產品業務的聯動,包括手機、汽車,集團化作戰的打法。
此外,全球化是星紀魅族的戰略重點,AR 眼鏡如今已在北美、歐洲、東南亞銷售。" 我們也做了一些長遠規劃,包括市場、品牌和渠道,在歐美日韓這些主流一線市場,我們既要有品牌形象,也要有產品的渠道覆蓋。"
在 AI 大模型浪潮下,智能設備廠商迎來了重新定義人機互動的新機會,這是一場全球性的、跨產品的競賽。
AR/AI 眼鏡的風潮越吹越烈,2025 年無疑将成為產品起量的重要時間節點,但 " 百鏡大戰 " 也将導致行業競争激烈,要想在這場 AI 眼鏡軍備賽中突出重圍,各大廠商都必須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