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劉德華背叛資本,應該的,歡迎閱讀。
五一檔,接着來一部。
今天華仔出列——
獵金遊戲
看名字就知道,一部講錢的電影。
這是能殺人的錢。
一個過去港片最喜歡的主題。
無論是賭、是黑,還是黃,哪個不是錢在話事。
△ 《金錢帝國》
它代表香港電影的市井趣味,勾人魂魄。
然而,《獵金遊戲》恰恰反其道而行——
并不香豔火熱,金錢變成了冰冷冷的數字深淵。
來自邱禮濤,帶着怨氣與怒火,給 " 發财夢 " 潑了一盆刺骨的冷水。
那張桌子,就是金融行業,尤其是投資行業。
電影裡有這麼一句:
" 從下往上看,高不可攀。從上往下看,深不可測。"
高不可攀,是入行的門檻。
深不可測,是混下去的代價。
主角高寒(歐豪 飾),小鎮做題家,名牌大學碩士,成績拔尖。
第一天實習,他花光積蓄 3000 塊買了身西服,卻被領導當眾羞辱:
" 你這皮鞋、領帶、襯衫,是來羞辱公司的嗎?"
嫌棄的真是衣服?
不,是出身。
真正的門檻,是 " 血統 "。
劉德華飾演的張托德,電影中的正義化身,罵得更難聽,但把話挑明了。
滾
也不是富二代
帶不了生意給我們
你看你現在
憑什麼留在這呢
現實裡,金融圈的職場往往被富二代壟斷。
要麼靠背景拉業績,要麼靠家底買業績。
做題家高寒,成績如此優秀,也不過是靠好友父親的業務關系才擠進門。
翻身了?
不,拿到的入場券,卻通向 " 廁所 "。
《獵金遊戲》不拍光鮮亮麗,不拍聲色犬馬。
相反,它拍這幫金融精英是 " 出來賣 " 的。
最直白的情節:高寒被一名甲方富婆盯上。
鋼絲球的花語是富貴與隐忍,想籤合同?
" 要麼吃我。"
" 要麼吃狗糧。"
吃了它
我就把這個項目
都給你
你别說,歐豪胃口真不錯。
高不可攀,說的是命要貴;深不見底,說的是人要賤。
一表一裡,金融行業的精英神話被徹底打碎。
" 金玉其外 " 都不屑展示,而是從頭至尾的懷疑和批判。
張托德(劉德華 飾)與高寒師徒二人,主要任務是為準備上市的公司提供計劃、估值評級。
估得高,客戶上市後賺得多;客戶賺得多,你也分一杯羹。
說白了。
是裁判員,但又偏偏利益相關。
砍别人估值
不是砍自己的獎金嗎?
《獵金遊戲》甚至有點含沙射影,在 " 某些 " 金融監管松懈的地區,散戶們痴迷的股市漲跌,不過是企業與評級機構狼狽為奸的暗箱操作。
并想冷靜地告訴各位:韭菜始終是韭菜。
你的血汗錢不過是砧板上的肉。
因為磨刀霍霍的,不是某個壞蛋,而是一整個腐爛的金融生态。
《獵金遊戲》不想盯着某一個人的貪婪或惡行罵街,它把鏡頭拉遠,直指那個更陰冷、更無形的敵人——體制性問題。
電影從一個華資公司上市前的 " 對賭合約 " 布下圈套,漸漸引出一場外資的惡意收購。
一場引狼入室的陰謀。
為此,電影塑造了一個面目可憎到有點刻板的反派集團。
可随着劇情不斷深入,你會發現這些反派也不過是更高層布下的棋子,最後你會發現,真正的幕後操手,是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
為了讓這團爛泥更刺眼,電影塑造了一個 " 不存在的 " 正義精英——張托德。
表面上,是資本市場的傳奇人物,精準預測股市走勢,點石成金。
實際上,是一個遊走在體制邊緣的異類。
是來扯遮羞布的。
人的貪婪
已經把金融市場
變成賭場
精英、高明,又帶着點風流,似乎是劉德華舒适圈内的角色類型。
但電影至少扒開了他的三層皮。
第一層,表面上的玩世不恭。
一個關鍵道具,随身酒壺,像是他的第二張名片。
上班時喝,談生意喝,去趟廁所都不離手。
可不是潇灑,是麻醉。
拒絕合污但也并非救世主,只是這場資本棋局中過度清醒卻無力的過客,随時随地地吐露厭惡。
外表光鮮但内心撕裂。
第二層,就是行動上的嚴謹專業,一個守門員。
電影中展現了一場他估值的戲碼——
在眾目睽睽下,當場拆了一架乙方生產的直升機,像解剖屍體般對着每個零件研究:哪些是自主技術?哪些是東拼西湊?
專業數據脫口而出,乙方一頭冷汗。
如此嚴謹負責,結果呢?
出局了。
" 不識時務 "。
前期,故事是想要保留這種理想主義存在的可能性;而到了中期,幕後黑手浮出水面,消滅了這種可能。
最終暗淡出局。
電影也試圖勾勒這種理想主義的根源。
第三層,在最深處,是一個贖罪者。
電影用倪妮飾演的安娜,這條支線故事,揭開他心底的傷疤:其父曾與張共同投資,但最後的下場,是破產自殺。
故事裡,張托德給安娜帶去了一張支票,是其父生前所持股票的分紅。
只有杯水車薪的幾千塊。
但那也是長久以來的愧疚,與将會堅守底線的決心:
曾經,他或許也在這泥潭裡掙扎過,雙手沾滿污垢,如今卻想洗幹淨,哪怕是所有人的眼中釘。
浪子、守門員、贖罪者。
三層性格構成了一個在金融圈高壓下掙扎的矛盾面孔;而其存在也是一面鏡子,照出他周圍一切的污穢不堪,也照碎了金融圈的精英幻想。
這是電影始終關注的——
并非成就,而是代價。
與張托德形成對照,則是高寒的堕落,一個 " 做題家 " 為成功不擇手段的人物路線。
" 幹完這票就收手 "。
類似的話在電影中出現多次,它無非是另一種妄想,因為欲望是無限的。
從一個實習生,爬到了高級經理的位置,名利上的攀升,代價是道德上的堕落。
但你我都清楚,上升道路是有限的,而堕落是永無止境的。
歸根結底,《獵金》是 " 反成功 " 的。
在以前,這樣的價值觀念或許顯得唠叨;而現在,它精準地摸住了這個 " 後成功 " 時代的脈門。
金字塔頂上的成功都如此不堪。
而金字塔下,還壓着一幫普通人,壓着你和我。
提問。
對于沒有雄厚資本,沒有專業知識,并落後在巨大信息差裡的普通人來說,股市什麼時候最令人開心?
答案是,段子裡。
現實裡,股市的怨聲載道早已不是新聞。
散戶們盯着 K 線圖,幻想一夜暴富,卻一次次被割得血淋淋," 莊家吃肉,散戶喝湯 " 都算客氣的 ......
《獵金遊戲》抓住了這股集體怨氣,告訴所有人:發财的夢,遠沒有你想的那麼性感。
不賣弄金錢的香豔,也不鼓吹逆襲的神話,而是用一盆冷水潑醒你:成功,從來不是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
坐吃在沙縣,心系大 A。
數字輕輕向下一跳,人就可能跟着原地暈倒。
血汗錢說沒就沒,尤其是《獵金》的高潮戲。
誠實得讓人心寒。
張托德與高寒師徒再次聯手,以惡制惡,掀翻了資本的桌子,成功復仇,保住了民族企業。
砸盤
全線賣出
這一刻,是個酣暢淋漓的英雄結局?
不,鏡頭一轉。
高塔之下,散戶們再一次成了 " 韭菜 "。
復仇赢了,正義似乎來了,可普通人還是輸得一幹二淨。
不是爽文是現實。
體制的爛瘡,不是一兩個人掀桌子就能治好的。
這正是香港電影的屬性,也是邱禮濤素來對社會結構性不公的批判。
他最讓 Sir 愛恨交加的原因是,即使是拍娛樂性極強的類型片,他也都不放棄自我表達。
一個标志性的動作——
怒吼。
《拆彈專家 2》裡,在潘乘風被毫無擔當的體制用後即棄。
" 他瘋了 ",這是外界無視他的借口,可也悲劇性地成為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我不是瘋
我是痛
《談判專家》裡的開場戲,精神病患夫婦的兒子被福利機構帶走,卻并未做好妥善交代,求助無門,不得已挾持了人質。
他們撕心裂肺地,吼出了最沉重委屈:被無視。
沒人理我們啊
《獵金遊戲》自然也繼承了這種血脈,但在氣質上收起了憤怒,但放大了冷峻。
代替嘶吼的是一記悲鳴。
我的養老的錢
都沒了
被高寒建議入市的保潔大爺,最後血本無歸。
這也是邱禮濤區别于普通香港電影的地方:以類型片為殼,藏着對社會變遷的深切焦慮,不給觀眾任何白日夢的餘地。
《獵金遊戲》也是如此。
它直白與狠辣,講述了一個我們假裝看不到的事實。
高塔之上,永遠是豺狼在狂歡;
高塔之下,你我買單。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