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第一大甲方的地位,是第一大乙方撐住的,歡迎閱讀。
文 | 錦緞,作者 | 愚老頭
01 沒有永遠的甲方
從 2018 年開始,關于甲方乙方的觀點就非常流行,甚至到今天了還有大把的人秉持這個觀點。
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只是很多人能看到的表面。俗話說要想人前顯貴,必定人後受罪。
商品市場成為甲方很容易,難的是如何長期維持甲方的地位。以往長期的貿易逆差必然帶來本币貶值,這是一種自動調節機制。但美元長期的貿易逆差卻沒有導致貶值,背後一定有個機制不得不負重前行。
對,這個跪着的就是美國的資本市場,也是美聯儲的主場。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 50 多年了,這個體系一直運轉良好,不得不說美聯儲的操盤确實有一定的水平。
美國的商品進出口貿易持續產生逆差,這些逆差形成的美元兜一圈又回到美國資本市場,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從而穩定了美元的币值。
也就是說,美國在消費市場第一大甲方的地位的背後,是全球資本市場第一大乙方撐住的。
為了維持住美國資本市場對于全球資金的吸引力,美國上上下下操碎了心。讓海外主權資金增持美債,是美聯儲每年的 KPI,實在不行美國的航母也可以一起去路演。美國的權益市場,造神運動出神入化。美股科技股七姐妹巅峰市值 16 萬億美元,超過了 A 股的總市值。
美國的股市,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從 2004 年開始,美國股市占全球股市總市值的比重就一路向上,目前已經過半,高峰期接近 60%。但另一方面,美國名義 GDP 的比重一直不到全球的 30%,購買力平價計算的 GDP 則已經降到全球的 20% 以下。
哪怕沒有東升西落叙事,美股也要經歷一輪大的調整。
這一次美國加關稅的操作,影響的是全球的進出口貿易,背後買單的自然是美國資本市場。自顧不暇的美聯儲,很難控制住外溢的美元進入實體經濟,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币地位,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甲方乙方理論跟女頻文很像。嫡庶有序,尊卑有别,自殘自己目的不過是想讓男主後悔,正應了那句話,哭哭啼啼,沒有出息。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02 加關稅無異于揚湯止沸
一般認為,美國是人為選擇了制造業空心化,去工業化,好騰出更多的資源用來發展高科技、創新和金融。
這個觀點放大了主觀抉擇的作用,說的好像只要我努力就能成首富似得。
實際上,美國制造業轉移,單純的就是因為打不過。
從資源禀賦上,美國金融體系,對制造業并不友好。美國的融資市場,是以直接融資為主,銀行的作用不大。從長期看,雖然美國資本市場是全球市場,但實體經濟拿到的資金利率一般都比較高。巴菲特長期投資的收益率在 20% 左右,而一般制造業很難接受超過 5% 的利率水平。
再從人力資源成本上,美國人力成本尤其是大學培養成本很高。好的私立大學學費一年 5 萬美元以上,學生貸款利率連放高利貸的都直呼内行,前總統奧巴馬都是 43 歲的時候才還清學貸。
什麼樣的環境才是利好制造業的?很簡單,全社會資金成本低,教育費用低。這兩個條件,都需要公共政策兜底。日本歐洲其實都符合這兩個條件,哪怕有一天敗落了都還能有點基礎。
美國的制造業底子,靠的是因緣際會,跟中東產油國一樣,純純的老天爺賞飯吃。
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歐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真的是兜比臉幹淨。遠離戰争的美利堅成了少數的本土不受戰争波及的樂土,所以才有了二戰之後,美國制造業產值一度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的巅峰狀态。
同樣吃到二戰紅利的還有瑞典和瑞士。諾貝爾獎的發源地,現在經常整活的瑞典,人口不過 1000 萬,但卻有着眾多國際知名的制造業企業,比如愛立信、沃爾沃、山特維克等等。以金融聞名的瑞士,底色首先是一個制造業強國,他的機床、化工和制藥在國際上可以說是聲名顯赫。
禀賦落後的美國,二戰之後就逐漸回到了原形。美國不是沒有掙扎過,就以造船為例,1970 年美國出台了商船法,要求國艦國造,身土不二,從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政府光砸進造船業的補貼就高達 600 億美元。但無奈爛泥扶不上牆,先是打不過日本、歐洲,後來韓國中國追了上來,更是連尾燈都看不到了。無奈之下美國只能退而求其次,放棄民用商船,改為軍船提供補貼,這個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所以,加關稅能讓制造業回流麼?只能說,揚湯止沸,治标不治本。
03 靜待新的全球秩序
經典的特裡芬難題要表達的涵義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币,在提供充足流動性的同時必須承擔長期的貿易逆差,而貿易逆差則會削弱該貨币長期的信用和穩定性。
這個難題的經濟學邏輯無可挑剔,這意味着美國的長期逆差和币值穩定不可能長期存在。一旦過了一個臨界點,美元的貶值就會如瀑布般急轉直下。
但現實是,跟世界上主要的大國貨币比,美元歷史上比值一直都相對比較穩定,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也比較堅挺,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貿易逆差出去的美元,又通過資本市場接了回來,并沒有進入美國實體經濟,所以才沒有影響到美元的實際币值。
所以,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同時擁有了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是一體兩面。你的逆差有多大,你的資本市場就對應着多大的體外資金池。
美國加關稅相當于打破了原有的美元運行邏輯。增加關稅降低進口,減少貿易逆差,表面上看似是對美元币值的支撐,但這個行為的意義是,美國認為原來的這套體系維持不下去了,需要一套新秩序。不管新秩序最終是什麼樣,這都指向一個結果:
那就是美國放棄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币地位。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美國消費市場會急劇萎縮,資本市場也會迎來大幅縮水,因為這本來完全是一碼事。
這個體系我們能觀察到的核心指标是,原有體系中天量累積的美元儲備,這個數字大約是 17 萬億美元。在未來的幾年裡,這筆财富大幅縮水是大概率的事件。
現在就有持有者在為這筆資金找到避風港,目前還只是推高黃金,後續可能會迎來大宗商品的全面牛市。就像上個世紀 70 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倒下後的那段時間。
美元終究只是美聯儲的一個產品。經濟學規律雖然會遲到,但終究會到來。一旦到來,那就是山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