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1962中印血戰拉噶亞拉喇嘛廟,歡迎閱讀。
1962 年 10 月 20 日拂曉 , 中國邊防軍在中印邊境東西兩線同時對入侵印軍展開自衛反擊作戰 , 其中東線主要反擊方向是克節朗地區 , 盤踞當地的印軍第 4 師第 7 旅瞬間土崩瓦解。解放軍乘勝渡過克節朗河 , 突破非法的 " 麥克馬洪線 ", 直取藏南重鎮達旺。盡管印軍自 1959 年侵入達旺并經過長期經營将其變成重要的前進據點 , 但在克節朗印軍被殲後 , 達旺的印軍便如驚弓之鳥 , 于 23 日和 24 日大部逃往達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線 , 達旺獲得解放。就在解放軍攻占達旺的當天 , 中國政府發表聲明 , 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 東線中國部隊也集結在達旺河以北休整待命 , 暫停對印軍的追擊。
混亂的部署
聽聞達旺兵敗和中國尋求和談的消息 , 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罷手 , 而是謀求在軍事上扳回一局。印軍總部緊急抽調部隊增援 " 麥克馬洪線 " 以南的所謂 " 東北邊境特區 " ( NEFA, 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國藏南 ) , 由于擔心巴基斯坦會借機對印控克什米爾發起攻勢 , 印軍不敢從西部調動師級戰鬥部門 , 只好從别的地方調兵。當時 , 以第 4 軍第 4 師為主的印軍東北特區作戰體系沿從北向南延伸的兩個山脊展開。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據點是靠近不丹的色拉 ( Se La ) , 它的縱深防御依托是東面 100 千米外的邦迪拉 ( Bomdi La ) , 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據點。在兩個據點之間 , 還有一個小鎮德讓宗 ( Dirang Dzong ) 。這三個地方遙相呼應 , 形成攔阻解放軍南下收復失地的三道屏障。不過 , 首戰慘敗讓印軍總部驚慌失措 , 沒法正确評估中國軍隊的下一步作戰計劃 , 發出的命令往往自相矛盾 , 朝令夕改。由于東北特區指揮官不斷變換 , 印軍原計劃将第 62、65 旅的 5 個營設防在最靠近解放軍前沿的色拉山口 , 卻臨時把第 65 旅 ( 旅長 G.M · 薩伊德準将 ,G.M.Saeed ) 安排到德讓宗布防 , 導致色拉守軍只有一個旅 , 實力大大削弱。
▶ 1962 年中印戰争期間擔任印軍前線最高指揮官的布裡吉 · 莫漢 · 考爾中将 , 他積極推行 " 前進 " 政策 , 結果遭受可恥的失敗
從 10 月 25 日到 11 月中旬 , 中國方面按兵不動 , 只是不斷向達旺增兵。印軍也抓緊時間調整部署 , 因為達旺到色拉以及邦迪拉只有一條公路可以通行 , 兩邊多是險峻高山 , 兵力難以機動 , 印軍認為解放軍南下必定選擇這條道路 , 所以印軍第 4 師決定沿公路部署防御兵力 , 全力扼守色拉、德讓宗和邦迪拉三個山口。本文的 " 主角 " ——從南部卡納塔卡邦貝爾高姆 ( Belgaum ) 調來的第 4 拉吉普特營就配屬給駐邦迪拉的第 48 旅 ( 旅長格巴茲 · 辛格準将 ) 指揮。由于是倉促上陣 , 該部隊連個正經營長都沒有 , 只好由特裡洛克 · 納什少校 ( Trilok Nath ) 代行指揮權。印度兵役制度沿襲英國殖民時期的特色 , 過去被英國殖民政府列為 " 善戰民族 " 的男子組成的單一民族部隊被印軍視為主力 , 往往被送到戰鬥最激烈的地方 , 比如我們常見的錫克族、賈特族、拉吉普特族和廓爾喀族部隊等。事實證明 , 這種按民族劃分部隊戰力強弱的方式 , 嚴重影響了印軍内部的團結和士氣 , 對作戰指揮構成不良影響。當時 , 第 4 拉吉普特營有 8 名軍官 ,18 名士官和 575 名士兵。按照命令 , 該營将駐守邦迪拉山□左側 , 而另一支印軍——第 1 馬德拉斯營将駐守山□右側。10 月 23 日 , 第 4 拉吉普特營剛趕到邦迪拉附近的新米薩馬爾村 ( New Missamar ) , 突然又接到命令 , 改赴德讓宗北邊 , 歸入第 65 旅的建制。原因是新任印軍第 4 師師長 A.S · 帕塔尼亞少将 ( A.S.Pathania ) 決定将司令部設在德讓宗。這下部隊亂成了一鍋粥 , 再加上運輸能力不足 , 有限的運輸資源被争來搶去 , 運載量僅一噸的印軍卡車一刻也不得消停 , 只能優先運送辎重物資。而此時解放軍深谙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的道理 , 修好從後方到達旺的公路 , 各項應戰準備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 可憐的印軍将遭遇什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
致命的茶
最終 , 印軍第 4 拉吉普特營大部分人馬都是徒步前往德讓宗。最先抵達的是 P.L · 庫克雷蒂少校 ( P.L.Kukrety ) 指揮的 D 連 , 師長帕塔尼亞親自安排他們在師部左翼設防 , 并要求三天内在距德讓宗僅 30 千米的當西克普村 ( Dangsikpu ) 構築好防線。由于行軍路上需要跨過多條山脊和河流 , 再加上路況極差 ,30 千米的路程 ,D 連花了 28 小時才到達。到達防區後 , 拉吉普特人馬上挖壕掘地 , 修築工事 , 所攜帶的布倫輕機槍和 3.7 英寸口徑榴彈炮也進入防御位置。接下來的幾天裡 ,D 連親眼目睹從克節朗河谷潰散下來的第 7 旅散兵遊勇經過其陣地的狼狽樣 , 連長庫克雷蒂心裡也忐忑不安起來 , 擔心自己很快會步其後塵。不過讓他稍感心安的是 , 由格薩爾上尉 ( Ghosal ) 帶領的一個山炮分隊就配屬在 D 連陣地一千米外 , 随時能提供炮火支援。
接着抵達德讓宗的是 C 連 , 他們奉命保護第 4 師師部。由于整個戰場的印軍部署都是東拼西湊 , 東借西挪的 , 第 4 師師長帕塔尼亞自己此時估計也頭腦不清楚了 , 竟要 C 連抽出一個排由納伊卜 · 薩貝達 · 蘭吉特 · 辛格中尉 ( Naib Subedar Ranjit Singh ) 率領 , 去為格薩爾上尉的山炮分隊提供掩護。就是這個混亂當口 , 第 4 拉吉普特營總算迎來了正式指揮官——布拉馬南德 · 阿瓦斯蒂中校 ( Brahmanand Avasthy ) 。本來他的職務是去當第 2 拉吉普特營營長 , 可笑的是這個命令下達時 , 該營已經被解放軍消滅在達旺。阿瓦斯蒂被認為是印度最好的軍官之一 , 他本人也相當自負 , 走馬上任後 , 先是指揮 D 連調整機槍和榴彈炮陣地的部署 , 然後又親自給後勤官們訓話 , 确保該營後勤保障有效。
第三個抵達德讓宗的是奈爾少校 ( K P P Nair ) 指揮的 A 連 , 他們的任務是沿紐克馬東小道行進 , 在 3011 高地東部設立據點 , 阻止解放軍向德讓宗後方迂回滲透。當然印軍這一安排是想給自己安排一下後路 , 一旦棄守德讓宗 ,A 連也好憑借地利阻擋解放軍一陣。行軍途中 ,A 連不得不忍耐三四千米海拔的高山缺氧 , 行進路線都是不到一米寬的羊腸小道 , 由于濃霧 , 能見度僅 5 米。本來印軍還強征當地門巴人當挑夫 , 此時他們早就跑得沒影了 , 所以 A 連只好自己扛着笨重的物資前進 , 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與 A 連同行的還有來自印軍第 6 野戰炮團的一個前沿觀察分隊 , 由查德裡少尉 ( Choudhary ) 指揮。查德裡明顯是個新手 , 在一起行軍時 , 奈爾就發現他很害怕 , 總是畏畏縮縮的 , 所以對他也不抱什麼指望。11 月 12 日 ,A 連終于抵達 3446 高地。由于陣地附近植被太厚 , 根本沒法燃煙為後方炮兵指示目标 , 所以 A 連可以依靠的只有随身攜帶的迫擊炮。
期間 , 印軍一個偵察分隊曾在德讓宗北郊的魯古長村 ( Luguthang ) 發現了解放軍的行迹 , 第 4 拉吉普特營營長阿瓦斯蒂馬上命令距離最近的 A 連也派一個偵察分隊和一名前沿炮兵觀察員去打探。由于擔心查德裡太嫩出岔子 , 奈爾少校請示營部不用帶炮兵觀察員 , 理由是支援火炮目标還沒有事先标定位置 , 查德裡去了也沒用。但阿瓦斯蒂拒絕了他的要求。這支巡邏隊抵達目的地時 , 解放軍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當巡邏隊返回途中 , 查德裡竟然要求停下腳衝杯茶喝。雖然巡邏隊隊長納伊卜 · 拉伊 · 辛格少尉 ( Naib Rai Singh ) 很有意見 , 但由于自己的軍銜與查德裡平級 , 他沒有絕對話語權 , 只得停下腳步休息。查德裡這時似乎忘記了恐懼 , 死到臨頭還不忘優雅地享受 , 茶、糖、奶粉一樣不能少 , 可還沒喝到茶 , 士兵們正忙着燒柴煮開水時 , 解放軍循煙摸來 , 輕松地消滅了這支印軍 , 只有一個印度兵僥幸逃亡。後來這個笑話也在印軍内部流傳。
▶在一片狂熱的反華聲浪中 , 印度全國大肆擴軍備戰 , 叫嚣将中國軍隊 " 從東北特區清除出去 "
螳螂捕蟬 , 黃雀在後
丢掉一個巡邏隊後 , 印軍決定再派一個加強部隊到魯古長村附近活動 , 這次動用了集結在德讓宗鎮内的預備隊——第 2 錫克營一個連 , 第 4 錫克營和第 2 錫克營各一個排 , 共 200 人。巡邏隊穿過魯古薩那 - 基亞拉山□ ( Luguthana-Kya ) 向東北進發 , 計劃爬到最高的山脊上面 , 便于搜尋解放軍并伺機報復一下。但等他們抵達山脊腳下時 , 天色已晚 , 巡邏隊決定就地過夜 , 并設定警戒哨和防御帶。正所謂 " 螳螂捕蟬 , 黃雀在後 ", 機敏的解放軍同樣派出旨在搜尋印軍的巡邏隊。在發現印軍又一股龐大的巡邏隊後 , 解放軍為求穩妥 , 便先潛伏下來 , 等到夜深才發起進攻。錫克人試圖負隅頑抗 , 無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 沒抵抗多久 , 印度人在扔下 63 具屍體後 , 倉皇而逃 , 完全忘了自己是 " 善戰民族 "。
噩耗傳到印軍第 4 師師部 , 印軍再次震驚。被打怕的印度人為占據主動 , 不得不硬着頭皮繼續派出巡邏隊伍 , 這次輪到第 4 拉吉普特營 , 由納伊卜 · 薩貝達 · 馬尼 · 辛格少尉 ( Naib Subecdar Man Singh ) 率領的一個巡邏隊 , 在途經扎拉克普 ( Jalak Pu ) 時也遇上解放軍。聞聽消息 , 呆在 3011 高地的 A 連連長奈爾趕緊抽調手中的兩個排去支援。可是戰鬥仍然是一邊倒 , 由于解放軍占據有利伏擊位置 , 而且所持的 AK-47 突擊步槍火力明顯超出印軍想像 , 早被解放軍神出鬼沒的作戰技巧打怕的印軍還是選擇了逃跑 , 當然也留下不少同伴的屍體。
▶印度炮兵操作一門 25 磅炮 , 向中國軍隊陣地射擊
▶在遭到我軍有力反擊下 , 印軍一觸即潰。圖為盤踞在達旺的印軍倉皇南逃 , 大批物資軍械付之一炬
11 月中旬 , 得知印度叫嚣 " 不惜與中國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 後 , 中國中央軍委決定給予印軍更大的懲戒 , 中印邊境戰争的第二階段開始了。面對呈線形的印軍東線防御體系 , 解放軍并沒有沿着印度人的指揮棒轉 , 從傳統道路進攻色拉 - 德讓宗一線 , 而是在門巴族向導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條橫插印軍防線的道路突然發動攻擊 , 将印軍從色拉到邦迪拉之間的防線切為兩半 , 截斷印軍從色拉的撤退路線。此時印軍第 4 軍和第 4 師的各級指揮官仍在繼續讨論色拉到底該不該放棄 , 而阿瓦斯蒂指揮着第 4 拉吉普特營各連也是異常緊張 , 頻繁在各連陣地間調劑兵力 , 力求躲過解放軍即将發起的 " 紅色風暴 "。為了形成梯次防御 , 阿瓦斯蒂命令從盧布朗村撤退到 2898 高地的 C 連抽一個排去 D 連陣地 , 穆雷少校率領的 B 連則留守貢帕切爾 , 掩護營部。
▶至今仍有不少印度人認為 , 當年如果印度大膽使用空軍的話 , 就會赢得那場戰争 , 其實這純粹是一種 " 阿 Q 式的自我陶醉 "。圖為 1962 年部署在阿薩姆邦提斯浦爾基地的印度空軍 " 吸血鬼 " 式噴氣戰鬥機
▶ 1962 年 , 印軍在紅山頭前線的布倫式機槍警戒哨。前面的印度兵拿着 7.9 毫米口徑 " 李 - 恩菲爾德 " 步槍
1 1 月 16 日 , 解放軍從西北和東北方向對色拉發起試探性攻擊 , 遭到印軍第 62 旅的抵抗 , 但印軍第 4 師師長帕塔尼亞不相信色拉能守住 , 遂下令第 62 旅盡快退往德讓宗 , 并讓第 4 拉吉普特營為後撤的第 62 旅提供掩護。沒想到這道命令在傳達過程中出了問題 , 第 4 拉吉普特營等到 11 月 18 日也沒看見第 62 旅的影子 , 而在這一天 , 解放軍已經拿下色拉 , 第 62 旅已經被消滅殆盡 , 旅長霍希爾 · 辛格也成為解放軍槍下的冤鬼。得勝的解放軍沿公路向南急進 , 直撲德讓宗。
印軍接下來的問題是要不要守德讓宗或邦迪拉。帕塔尼亞再次犯了 " 逃跑主義 "。雖然此時中國人已經向德讓宗開火 , 但以第 65 旅為主的印度守軍有 3 000 人 , 如果決定抵抗完全可以抵擋一陣 , 可是他不顧一切地命令撤退。11 月 18 日上午 , 第 4 師師部指示第 4 拉吉普特營撤退 , 然後營部也指示屬下各連撤退。此時印軍的命令都是撤退 , 軍心不穩 , 何堪一戰。在撤退時 , 第 4 拉吉普特營毀掉所有沒法帶走的東西 , 而在後退路上 , 部隊建制完全紊亂 , 許多逃兵還夾雜着傷病員 , 還有好多因為大雪導致視力消失。到 11 月 19 日 , 解放軍拿下印軍最後一個堡壘——邦迪拉 , 印度第 4 師的最後一張牌——第 48 旅也完蛋了 , 第 4 師的正面抵抗就此全部結束。
▶從南部平原地區趕來的印度增援部隊費力地将美援卡車拉上前線
▼印俘在我幹部帶領下外出挑水
喇嘛廟的戰鬥
當印軍全線崩潰之際 , 第 4 拉吉普特營就如同一群無頭蒼蠅倉皇後撤 , 他們在抵達普利亞東後 , 眼前的道路出現一個三岔口 , 通往南面重鎮莫興 ( Morshing ) 的道路有兩條 , 一條經過一座名叫 " 拉噶亞拉 " ( Lagyala Compa ) 的喇嘛廟 , 另一條則沿着一條小河通向莫興。有意思的是 , 印軍在後撤途中往往慌不擇路 , 随便拉幾個當地人引路 , 其後果是當地人總會把他們直接帶向解放軍的埋伏圈。看到友鄰部隊吃過虧的營長阿瓦斯蒂犯了難 , 不知道怎麼走 , 又不敢找當地人指路 , 最終他決定率領全營 ( 此時第 4 拉吉普特營已建制解體 ,A 連和 D 連與營部失去聯系 ) 取道拉噶亞拉喇嘛廟南逃。這座歷史悠久的喇嘛廟坐落在一個山脊上 , 可以俯瞰整個莫興河谷 , 也可以俯視第 4 拉吉普特營此時選擇的撤退路線。印軍要想爬到拉噶亞拉喇嘛廟 , 就必須先經過一塊大平地 , 然後經過一片陡坡上到寺廟。當然誰要是先占領了這個喇嘛廟 , 山下的那塊平地将是一片理想的屠宰場。
▼僥幸逃回阿薩姆邦的印度士兵被當地居民送進醫院
沒想到機動靈活的解放軍再次占得先機 , 一支 500 人的隊伍已衝到第 4 拉吉普特營前面去了 , 其中一隊人馬已在拉噶亞拉喇嘛廟磨刀霍霍 , 恭候印軍的光臨。就在印軍靠近喇嘛廟的時候 , 密如暴雨的子彈和手榴彈一下子把印度人打亂。拉吉普特士兵确實有勇敢善戰的一面 , 雖然地理上處于劣勢 , 但他們沒有倉皇而逃 , 營長阿瓦斯蒂收攏隊伍 , 就地組織進攻。他在缺乏重火力的情況下将兵力抽成兩撥 , 從兩個方向向解放軍陣地發起攻勢。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 , 雙方甚至一度出現白刃戰。幾小時後 , 包括阿瓦斯蒂在内的 126 名印度官兵葬身在廟下的平地裡。一個當地放羊娃剛好目睹了這場戰鬥 , 他後來成了拉噶亞拉喇嘛廟的首席喇嘛。據他講 , 解放軍在戰後就地掘了大坑 , 掩埋了印度人的屍體 , 還用一個踩平的罐頭盒寫上戰死的印度軍官的名字。
1、在邦迪拉、查庫等地被我軍抓獲的印俘等待後送
2、被我軍抓獲的印度陸軍第 7 旅旅長達爾維準将
4、印度國内掀起一股反華浪潮 , 圖為新招募的士兵練習步兵基本戰術
3、我軍凌厲的攻勢 , 吓得印度東北部各邦驚慌失措 , 圖為提斯浦爾市民争相搶搭火車外逃
▶我軍後勤部門克服萬難 , 全力保障前線作戰需要
聽聞阿瓦斯蒂中校的死訊後 , 印軍高層萬分惋惜 , 被解職的印度國防部長梅農甚至說 :" 假如有更多阿瓦斯蒂這樣的軍官 , 戰争的結果可能會改寫。"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 阿瓦斯蒂中校沒有獲得任何榮譽 , 他的遺孀蘇什拉 · 阿瓦斯蒂夫人和兩個女兒沒有受到任何照顧。對于這段歷史 , 印度人至今卻保持着 " 選擇性遺忘 ", 希望不再談起那場令人沮喪的戰争。
在營主力覆滅之際 , 與營部失去聯系的 A 連則在奈爾少校率領下逃往薩帕爾兵站 ( Sapper camp ) , 結果發現那裡已被解放軍占領。A 連繼續逃竄 , 經桑提 ( Sangti ) 朝騰加河谷 ( Tenga valley ) 進發 , 期間不斷有脫離原部隊逃亡的印軍加入他們連 , 這支隊伍不斷壯大。離騰加河谷不遠的時候 ,A 連發現第 1 馬德拉斯營一名士兵的屍體。印度人一下緊張起來 , 不知道騰加河谷此時到底在誰的掌控之下。在躲過一個中國巡邏隊後 ,A 連選擇穿越難走的叢林 , 逃往不丹。逃亡途中 , 他們又累又餓 , 雖然叢林中也有野生動物可以獵取 , 但害怕槍聲引來解放軍 , 所以數日來只能依靠叢林的樹根和野果為食。這支僥幸逃脫的印軍最終于 12 月 3 日抵達巴路克龐 ( Bhalukpang ) , 此時 A 連已成為囊括拉吉普特人、錫克人和道格拉人等多民族部隊。
而同樣與營部失去聯系的 D 連則在庫克雷蒂少校的率領下自行撤退。抵達普冬 ( Phudung ) 時 , 他們發現那裡被解放軍占領。D 連倉皇趕赴賈姆拉 ( Jamla ) , 路上同樣也不時有失散的印軍加入他們 , 在僥幸擺脫解放軍一次伏擊後 , 這支隊伍終于也撤進了不丹。(《兵器知識》2012.11,作者:黃山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