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汽車,箭在弦上,歡迎閱讀。
為發燒而生、為夢想而生的小米,如今要為汽車而戰,賭注很大,希望也有。
撰文丨 DAN
責編丨 MANGO
設計丨 PinZow
距離 2024 年上半年量產上市的 flag 越來越近,小米汽車近期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據最新消息,小米汽車目前已試生產近一個月,每周約生產 50 輛樣車。而橫亘在小米汽車面前最大的障礙——生產資質問題,有相關消息透露預計在最近兩個月,最遲年底前獲批。
種種迹象都指向,在官宣造車兩年之後,小米汽車真的要來了。
在滴滴造車、百度造車相繼 " 夭折 ",以合作或賦能等方式進入汽車圈時,造手機的小米卻帶着自己造的汽車入場了,這多少有些勵志故事的意味。
小米汽車最新進展
回顧小米造車的兩年多歷程,可謂是有計劃、有目标、有行動。
2021 年 3 月官宣造車,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汽車工廠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 2023 年 6 月竣工,年產能為 15 萬輛。二期計劃 2024 年動工,2025 年完工。
2022 年 8 月,小米公布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進展,首期投入 33 億元研發費用。
從建廠制造到作為軟實力的自動駕駛研發,小米汽車都有一張清晰的計劃表,并且執行力驚人。
資金上,小米汽車首期投資 100 億元人民币,預計未來十年投資過千億。從小米财報來看,2022 年其投入了 31 億元,2023 年一季度為 11 億元,二季度為 14 億元,首期的百億已燒了超一半。據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的實際投入力度比财務披露的還要更大。
不同于其他跨界造車的企業選擇代工生產、購買技術等,小米汽車做全棧自研、自建汽車工廠。巨額投入的背後,是造車的長期布局,畢竟小米汽車的目标是未來進入全球前五。
好在,投入之後,小米汽車的工廠、產品、資質都進展順利,進度甚至超預期。
據了解,位于北京亦莊的小米汽車工廠,整個廠區占地面積 72 萬平方米,一共有 6 個車間,包括壓鑄、衝壓、車身、塗裝、總裝以及電池車間。
在產品方面,8 月底小米汽車表示夏測已結束,2024 年上半年量產這個目标不變。
沒有造車資質是外界對小米汽車最大的不确定性,畢竟這是跨界企業造車的入場券,如果沒有一紙許可證,就只能像蔚來、小鵬一樣找其他企業代工,但小米一開始就打算自建工廠,顯然這并不是它要走的路。
還有另一條路是收購,例如拜騰收購一汽華利。在早前,有傳聞稱小米或承接寶沃汽車的造車資質,但後來寶沃汽車自行申請注銷了乘用車的汽車生產資質,這個傳聞也就不攻自破了。
最新消息透露,目前小米汽車已拿到發改委批準的電動汽車生產申請,就差工信部的許可證了。這個消息還未得到官方正面證實,但從各方面的信息來看,已是八九不離十。小米汽車的到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姗姗來遲的小米汽車還有機會嗎
但是,即便取得了生產資質,對于小米汽車來說才是真正的開始,此前的布局都只是熱身。
我們從市場、產品、資金等方面一一來看。2024 年上半年量產上市,這個節點對于小米汽車自身的規劃而言是足夠快的,但是放在整個大環境中,就顯得姗姗來遲了。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長的态勢,但是競争也越來越激烈。需求主導的市場趨勢,對車企提出了全方位的考驗,產品、技術、服務等環節的較量持續膠着,行業淘汰賽進入高潮。随着行業集中度提升,後來者要破局就很難了,晚入場的小米汽車應該打什麼概念才能一鳴驚人?智能駕駛、個性跑車、高端服務、性價比等都被其他新勢力品牌用過了,自主品牌也在往這些方向發力,所以小米汽車要邁出的第一步是面臨很大挑戰的,畢竟它已錯過了市場還空白待填補的階段。
落到具體產品上,小米汽車又有沒有可以打的點呢?據各路非官方消息,小米汽車或具備以下特點:一體壓鑄技術、溜背四門轎跑設計、800V 高壓平台、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百公裡電耗 8.8 度、骁龍 8295 芯片車機、英偉達 Orin X 芯片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等。
這些正好對應當下智能電動車競争最激烈的維度,低成本生產、個性設計、高效充電、領先的智能車機和駕駛輔助,單拎出來都不足以搶眼,因為其他品牌也在做,但都集合在一台車上時,競争力就出來了,尤其是性價比,全棧自研、自建工廠雖然前期投入很大,但卻能讓小米汽車擁有較大的定價權。
另一方面,小米擅長智能設備、雲服務、用戶體驗等,可以整合全新的汽車智能解決方案。它的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再搭配智能汽車,一條龍式的產品整合體驗,是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
再有就是資金方面,造車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這意味着小米汽車前期較長一段時間内都需要其他業務輸血。公開數據顯示,小米 2020-2022 年總現金分别為 1080 億、1044 億、881 億元,今年一季度,回升至 946 億元。對于小米來說,智能手機業務占據了營收半壁江山,但近兩年小米在這一板塊的收入增速開始回落。而造車要花的錢還多着,品牌宣傳、門店建設、售後服務等等都還需要大量投入。
總體來看,從產品和技術而言,小米汽車在智能電動車的賽道上算不上技術突破者,充其量只是比其他品牌做得更突出一些,但當初小米進入智能手機賽道,也不是技術先行者,但如今卻穩穩立足市場,所以對小米汽車,很多人還是抱有很高期待。在資金鏈上,小米汽車目前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受到智能手機等其他業務的影響比較大。
為小米汽車而戰
還有一點是需要提到的,那就是粉絲力量,這是大部分跨界造車的企業都不具備的。
雷軍說,願意壓上人生的全部聲譽,再次披挂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
米粉說,只要你敢造車,我就敢買。
這種雙向奔赴,讓小米汽車的到來充滿了情懷色彩。
從中關村到全球,小米一路打拼的故事确實很勵志,它的成功也是有迹可循的,其中不可脫離的一個因素就是營銷,從第一批種子用戶,到後來的死忠粉、發燒友,小米的營銷可以稱得上行業案例了。和用戶互動做好產品,靠用戶口碑做好營銷,最終讓小米和米粉之間的關系就像愛豆和粉絲,雙向輸出。
而這種模式能不能復制到小米汽車上呢?這也是小米汽車能否成功的關鍵變量。
好飯不怕晚對于造車這件事來說還真不合适,行業變化太快,小米汽車已經錯過了最好的行業視窗期,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機遇和挑戰往往是同時存在的,最大的變量是自身的努力。為發燒而生、為夢想而生的小米,如今要為汽車而戰,賭注很大,希望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