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60000兵力的王牌軍,裝備衝鋒槍超4000支,每個師能配多少?,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在解放戰争中,東北我軍是各大戰略區部隊中實力最強的,早在 1948 年大決戰時總兵力就超過了 100 萬人,其中野戰部隊約 70 萬人。
而在遼沈戰役勝利後,東北野戰軍繳獲了大量國民黨軍的武器,實力更為增強;至入關作戰時,主力部隊已經超過了 80 萬人。
1948 年 11 月,東北野戰軍的各縱隊已經被确定賦予新的軍番号(正式使用是在天津戰役後),第 1 縱隊到第 12 縱隊,分别改稱第 38 軍到第 49 軍。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東野入關到華北作戰時期的一些資料,會存在縱隊和軍番号混用出現的情況。
為行文方便,并與東北三年軍事資料對應,咱們這裡采用軍的番号講述。
本文所講的軍為第 39 軍,即東北野戰軍第 2 縱隊;是從紅 15 軍團發展而來的王牌部隊,堪稱主力中的主力,尖刀中的尖刀。
如該軍第 115 師,最早的基礎是紅 25 軍部隊,抗戰時期先是改編為第 115 師第 344 旅,後改為新四軍第 3 師第 8 旅;到東北後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 4 師,後為東野第 4 師。
第 116 師,最早的基礎是陝北紅 26 軍部隊,抗戰時期為第 344 旅一部,後改為新四軍第 4 師第 10 旅,此後又歸入第 3 師建制;到東北後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 5 師,後為東野第 5 師。
第 117 師,最早的基礎是陝北紅軍編入第 344 旅的 1 個連,後南下華中後合并地方部隊逐漸發展為新四軍第 3 師獨立旅;到東北後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 6 師,後為東野第 6 師。
當然,到入關之後,第 39 軍實際上已經不是 " 三師制 " 了,還編制了第 4 個師——第 152 師。
相較于上述 3 個師多少都有老紅軍基礎,這個新師是東北時期組建的,由松江軍區二線兵團的 3 個獨立團和軍區警衛團編成,最早組成的是獨立第 7 師,後來将獨立師統一授予番号後,則為第 152 師,劃入第 39 軍。
第 39 軍的前身部隊——新四軍第 3 師在挺進東北時實力就很強,總兵力達到了 3 萬多人;而入關後的第 39 軍則規模更大(注:第 39 軍并非是新四軍第 3 師發展來的唯一部隊,著名的第 127 師之前就是新四軍第 3 師第 7 旅),總兵力達到了近 6 萬人(59376 人)之眾。
除了兵力極為充實之外,第 39 軍當時的武器裝備也很好,以衝鋒槍一項來說,全軍就裝備有 4072 支,數量極為可觀。
第 39 軍當時裝備的這些衝鋒槍基本上都是繳獲自東北國民黨軍的,而因為後者偏偏又集中了大量的美械部隊,衝鋒槍裝備得本來就比較多,所以第 39 軍這種主力部隊殲滅國民黨軍精銳越多,自己的裝備就會越好。
那麼當時第 39 軍下屬各師的衝鋒槍具體裝備量又是多少呢?
首先看第 115 師,該師裝備的衝鋒槍數為 878 支;
其次是第 116 師,該師裝備的衝鋒槍數為 1255 支;
然後是第 117 師,該師裝備的衝鋒槍數為 789 支;
最後是第 152 師,該師裝備的衝鋒槍數為 816 支;
以上 4 個師裝備的衝鋒槍數總計為 3738 支,剩餘的 300 多支衝鋒槍為第 39 軍軍部及直屬部隊裝備。
軍部和直屬部隊有衝鋒槍,這個很正常,因為警衛、偵察部門和一些技術兵種部門本來就有衝鋒槍。
而從第 39 軍下屬 4 個師的情況看,明顯是分兩個裝備等級。
先說比較 " 大眾 " 的等級,就是裝備 800 支左右的衝鋒槍。
這個裝備數量基本上可以滿足步兵班的正副班長配備衝鋒槍,此外偵察、炮兵等部門也有少許衝鋒槍。
值得注意的是,第 152 師雖然是新升格的主力,但是依舊配齊了衝鋒槍,甚至比第 117 師的衝鋒槍數量還要略多,很明顯這是利用遼沈戰役後的繳獲直接補齊裝備的。
而第 116 師的情況則顯然不同,該師的衝鋒槍數比兄弟部隊的平均水平要多了差不多 400 支。
這主要是因為第 116 師作為第 39 軍的頭号主力師,繳獲的武器實在太多,所以自己的裝備就超級強。
依照第 116 師的衝鋒槍配置情況,該師的步兵班都能有 3、4 支衝鋒槍可用,這可是比當時最精銳的國民黨軍配置還要高的存在了。
所以當第 39 軍入關後,幾乎是一路橫掃狀态,裝備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再有充實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