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哈啰單車,憑什麼比公交還貴?,歡迎閱讀。
文 | 聽筒 Tech,作者 | 陳柯,編輯 | 饒言
悄然漲價的 " 最後一公裡 ",用戶直呼 " 騎不起 "。
五一假期臨近,那些曾靠 "30 分鍾内 1 元任意騎 " 俘獲無數 " 旅遊特種兵 " 的共享單車們,在經歷一次次坐地起價後,正在被年輕人抛棄。
這些共享單車,不再是 " 城市慢騎 " 的首選,這其中,尤以哈啰單車為甚。
最近,有不少消費者發現,只騎兩公裡的哈啰單車,不到 20 分鍾,價格竟然比公交還貴。這對無數打工人來說," 深深感受到了背刺,簡直沒脾氣 ",諸多消費者紛紛表示," 被驚到了 "。
今年 4 月," 北漂 " 王淼無意間發現,哈啰單車的起步價已經漲到 1.8 元,且只包含 15 分鍾騎程," 騎了 3 公裡,花了 3 塊 3,比地鐵還貴。" 王淼直言," 連共享單車都騎不起了,簡直不能接受。"
這不是王淼一人的無奈。在社交平台,關于 " 哈啰單車漲價 " 的吐槽不勝其數。有網友表示," 避雷哈啰(單車),節假日還漲價 "、" 這是要逼着我買車 "......
當然,漲價的不僅僅是哈啰單車。實際上,近年來,共享單車經歷過數次漲價。起初,共享單車原本為 0.5 元 / 小時,逐漸改成 30 分鍾内 1 元;再後來,三家平台(哈啰、美團、青桔)集體漲價,起步價上漲到 1.5 元。但此次,哈啰單車的漲價,似乎超出了消費者的預期。
誠然,成本壓力與市場壟斷的雙重驅動,成了共享單車漲價的底氣。共享單車誕生之初,曾被賦予 " 解決最後一公裡 " 的公益使命,但經歷多輪燒錢擴張後,資本輸血減少,企業也被迫尋找盈利。
尤其必須正視的是,一味的漲價,不是共享單車誕生的初衷,也不是行業的盡頭。諸如哈啰這樣的巨頭,更應該通過其他方式,來趟過共享經濟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經營的陣痛期,而不是 " 背刺消費者 "。
畢竟,失去了用戶,就等于失去了市場。
偷偷漲價," 套路滿滿 "
" 騎行 11 分鍾,2.1 公裡,花了 4.5(元),坐公交不香嗎?"
2025 年 4 月,坐标江西的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曬出哈啰單車訂單,評論區便炸開了鍋。
随即,不少消費者也在評論區紛紛曬單,表示自己遭遇同樣的 " 價格刺客 ",還有用戶表示," 共享單車憑什麼比公交還要貴?"
這并非個例。
此前,王淼告訴《聽筒 Tech(ID:tingtongtech)》,自己一家三口外出就餐時也使用了哈啰單車。彼時,她和愛人、孩子分别掃碼了不同平台的單車,但同樣 3.9 公裡的距離,哈啰單車的費用最貴,支付價格為 "3.3 元 ",但美團單車和滴滴青桔的支付價格,都為 "1.5 元 "。
" 不能理解,這也太貴了。" 王淼無奈道," 這個距離,我坐公交、地鐵,騎電瓶車,都比選擇哈啰單車便宜。"
王淼還算了這樣一筆賬,以日常通勤 3 公裡為例,使用哈啰單車(不買月卡情況下),一天成本近 7 元,一個月為 140 元," 那不如自己花 300 元,買個普通品牌的自行車。質量更好,還能用好多年。"
實際上,近期,在社交平台,有多地用戶反映,哈啰單車在未充分告知的情況下悄然調價,周末及節假日起步價從 1.5 元漲至 1.8 元,時長費更高達 1.5 元 /15 分鍾,遠超美團單車、滴滴青桔等同行的 1.5 元 /30 分鍾标準。
若騎行 1 小時,哈啰單車的費用或超 6 元,對比公交 2 元,地鐵起步價 4 元的常規情況,共享單車的 " 經濟性 " 優勢,可以說 " 蕩然無存 "。
于用戶而言,對哈啰單車的不滿集中在兩點,一是漲價幅度與公共交通形成倒挂,二是企業的公示方式較為隐蔽。據媒體報道,哈啰單車的調價公告僅滾動在客服頁面頂部,普通用戶難以察覺。
另有消費者表示,平台的漲價,或許旨在讓更多的用戶成為平台會員。
比如,以哈啰單車為例,首次購買 "12.9 元月卡 ",可享受單車包月福利。但該平台亦在此類 " 月卡 "、" 年卡 " 購買說明中寫明," 僅能抵扣騎行費用,超出抵扣部分則需支付差價。"
但是,這一福利,直接被網友指出," 買卡更是坑,‘套路’滿滿。"
原因在于,用戶即便買了 " 月卡 ",也僅能在單次抵扣時,抵扣 1 元的費用,超出 1 元的費用,則需用戶再支付。
" 但現在根本就沒有 1 元的車,所以每次都需要用戶自己再另掏腰包,并沒有享受多少福利。" 在王淼看來," 這簡直就是來搞笑的。"
圖:社交平台關于 " 哈啰單車漲價 " 的内容來源:小紅書 《聽筒 Tech》截圖
對于哈啰單車最近的一系列操作,消費者也不斷發出質疑。在小紅書,關于 " 哈啰單車漲價 " 的筆記超過 9 萬篇;在抖音,有關 " 哈啰單車再次漲價 " 的話題,播放量超過 53 萬次。
還有網友直接評價," 哈啰這是要開始資本收割了麼 "、" 黑化進度 100%"、" 這波小藍,好感敗完。"
誰給了漲價的底氣?
諸多用戶質疑中,哈啰單車曾就此做過回應。
此前,哈啰單車客服曾回應媒體稱,調價系因 " 節假日人力與運維成本上升 ",且 " 已通過 App 公示 "。
而對于單車漲價并未及時通知消費者的問題,客服表示,在價格調整前都會有一個公示,在哈啰單車首頁上方也發布過公告。
盡管如此,對比美團單車、滴滴青桔,本輪哈啰單車的漲價,可以說是 " 特立獨行 "。
從哈啰單車 App 的計費情況來看,目前,哈啰單車針對工作日、周末與節假日設計了不同的計費規則。具體來看,在工作日,哈啰單車的起步價為 1.5 元,而在周末與節假日,起步價為 1.8 元。
但對比哈啰單車,美團單車、滴滴青桔經典款的起步價均為 1.5 元,且無區分工作日、周末與節假日。此外,在單車使用的時長費方面,哈啰單車計費也相對較高。
圖:滴滴青桔、哈啰單車和美團單車計價規則 來源:青桔、哈啰和美團單車小程式 《聽筒 Tech》截圖
在業内人士郭林看來,某種意義上,哈啰單車的漲價,或許是成本壓力與市場壟斷的使然。
一定程度上,從深層次的行業生态來看,共享單車的重資產模式決定了其高昂的硬體折舊、維修及調度成本。
據媒體曾報道,全球供應鏈緊張和通貨膨脹壓力,導致共享單車制造所需原材料(如鋁、鋼鐵和橡膠等)持續上漲,這無疑提高了共享單車的制造成本。
另外,共享單車作為高頻使用的交通工具,運維成本也居高難下。據測算,一輛成本 1200 元的共享單車,需連續使用 200 天(每天 4 次)才能回本,而淡旺季差異進一步加劇資金壓力。
另據相關數據統計,一輛共享單車一年所需的成本為 357.5-640 元,若按照哈啰單車 1000 萬輛投放數據計算,一年的運維成本能達到 35.8-64 億元。
而随着成本和整體運維費用的不斷上漲,在結束了資本的退潮期後,哈啰單車依然沒有學會如何 " 自我造血 "。
回顧哈啰的發展史,螞蟻集團曾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2017 年,螞蟻集團首次投資哈啰,後在多輪融資中領投或跟投,并使哈啰獲得了支付寶這一重要流量入口。據媒體報道,截至 2024 年,哈啰單車超 80% 的訂單都來自支付寶小程式,用戶重合率達 65%。
然而,哈啰的持續虧損,讓螞蟻集團的态度也發生了轉變,在減少資本輸血後,哈啰也被迫開始思考如何自我盈利。
不過,哈啰的盈利路,一直走得艱難。
一定程度上,和眾多互聯網企業玩法一樣,哈啰通過出行場景獲取流量,再通過金融業務變現以彌補主業虧損。但據哈啰 2021 年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8-2020 年,哈啰淨虧損分别為 22.08 億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則同)、15.05 億元、11.34 億元。
同期,哈啰的折舊費用分别為 17.26 億元、20.93 億元和 24.73 億元,合計超過 60 億元,其中九成來自共享單車。
主業虧損,哈啰的金融業務也沒跟上來。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哈啰的金融信貸業務仍存牌照和客群錯配問題,而相對市場其他競争選手,滴滴持有小貸牌照,美團幾乎擁有全金融牌照。
在郭林看來,或許正是在牌照受限、資金成本、客源質量多重劣勢下,哈啰單車才顯得 " 較為急躁 "。
于是,在解決如何 " 自我造血 " 這個命題中,哈啰采用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來試圖尋找喘息的機會,但這也直接讓哈啰單車陷入了共享單車的性價比困局之中。
郭林認為," 工作日與節假日差異化定價,實為測試用戶價格敏感度的市場策略,但動态定價策略試水,考驗的卻是哈啰這麼多年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用戶忠誠度。"
但在郭林看來," 市場是用‘用腳投票’的。當單次費用甚至超過公交時,平台必然會被用戶抛棄。"
共享單車的盡頭是漲價?
誠然,經歷早期燒錢擴張後,共享單車進入寡頭壟斷階段,哈啰單車、美團單車、滴滴青桔,常年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但漲價,似乎成為多年來行業的集體共識。
實際上,2016 年,當摩拜和 ofo 剛進入市場時,共享單車的初始價格定為 0.5 元 / 半小時。然而,随着後續車型和品牌方的混戰,自 2019 年起,共享單車就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價格時代,即騎行 30 分鍾至少需要支付 1.5 元。
到了 2022 年,市場迎來密集漲價潮。哈啰單車率先宣布騎行套餐卡漲價,幅度從 20-50% 不等,理由是 " 行業普遍的運維人力投入和產品折舊成本增長 "。半年後,美團單車也全面對标哈啰單車,将騎行套餐卡調整到相同價格水平。
尤其是,2024 年清明假期,美團單車在上海的單次騎行價格由原本的 1.5 元 /15 分鍾,上漲至 1.8 元 /15 分鍾,每超過 15 分鍾費用增加 1 元。與此同時,哈啰單車也上調了部分城市節假日的騎行價格,其單次騎行價格漲幅與美團單車一致。
也即是說,整體共享單車市場,已經從原來的 0.5 元 / 小時,逐漸改變為以 30 分鍾、20 分鍾乃至 15 分鍾為部門的計費方案;價格也從 0.5-1 元,最終上漲到了平均 1.5-1.8 元。
這也直接導致,這麼多年,市場上有關 " 共享單車的盡頭是漲價 " 的争議就沒斷過。
于市場而言,共享單車誕生之初,曾被賦予 " 解決最後一公裡 " 的公益使命。然而,商業化壓力下,如何在盈利與公共服務間找到平衡,成為共享單車們需要集體解決的課題。
在郭林看來,單純依賴漲價并非長久之計," 企業們不要總想着粗暴地解決問題,而應該想着怎麼精細化破局。"
此前,也有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共享單車可以有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比如,企業可以利用車身廣告、App 内精準營銷,利用廣告與流量變現,開辟新收入源。
郭林亦指出,共享單車企業可以進一步提供增值服務的差異化。比如,優化場景服務(景區專屬路線)等,提升用戶付費意願。
而于消費者而言,共享單車的漲價,确實損害到了自身的利益。王淼就表示,盡管共享單車每次漲價看起來幅度都不是很大,但每個月新增幾十元的通勤開支," 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都可以吃幾天早餐了。"
實際上,王淼還認為,與其漲價,共享單車不如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同樣亦能驅動商業化更多的可能。
比如,進行更透明化的溝通,調價前通過推送通知、首頁彈窗等顯著方式告知用戶,減少信息不對稱;在服務方面提質,優化車輛調度、擴大停車點覆蓋,以體驗增值抵消漲價衝擊。
同時,頭部企業也可聯合推動行業标準,避免惡性價格競争,共同培育用戶習慣。
而郭林亦認為," 漲價不是終點,創新才是出路。" 實際上,以哈啰單車為代表的漲價風波,折射出的是共享經濟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經營的陣痛。
行業必須正視的是,當 " 便捷 " 與 " 實惠 " 無法兼得,企業唯有通過技術更新、模式創新才能重塑競争力。畢竟,用戶只會持續願意為 " 價值 " 買單,而不應為資本和企業行為 " 填坑 "。
(文中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1、《哈啰的多面困局:不再性感的共享單車與風險重重的金融野望》,來源:商業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