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适婚年齡人口數量快速下跌,2024年一線城市結婚人數普遍下降,歡迎閱讀。
作 者丨陳潔
編 輯丨周上祺
圖 源丨 IC
近日,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 610.6 萬對。相對于 2023 年,2024 年結婚登記數據同比下降 20.5%,創下近年來的新低。
一些地方也于近期發布了結婚數據。比如,2 月 12 日,據當地媒體報道,2024 年湖南結婚登記總數為 22.79 萬對,相較于 2023 年的 29.98 萬對減少 7.19 萬對,同比下降 19.3%。事實上,從目前各地發布的 2024 年結婚登記數量來看,地方去年登記結婚的人數普遍下降。
" 主要受了疫情後補償性結婚潮的影響,2023 年結婚登記數據短暫回升至 768 萬對,但之後結婚對數很快便跌回常态,下降的總趨勢是沒變的。" 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後、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特别副研究員史薇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導致各地結婚登記數量下降的原因頗為復雜,但有兩個因素不能忽視:首先,地方的結婚人員平均年齡不斷推遲;其次,适婚年齡人口數量下降明顯。
如果将 20 — 39 歲計算為适婚年齡人口(根據數據的不同,有時為 20 — 40 歲),根據中國統計年鑑,适婚年齡人口的占比從 2013 年的占總人口比重 31.97%,下降到 2023 年的 26.29%,10 年降幅超過 5 個百分點。
從地方來看,适婚年齡人口的下降也相當快。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統計年鑑的數據,2023 年适婚年齡人口為 716.2 萬人,較 2013 年的 923.1 萬下降超過 200 萬人,不過占總人口比重仍然達到 32.8%。事實上,這一占比并不算低,一些省份的适婚年齡人口早在 2020 年已經下降到占比 25% 以下,并呈現持續下跌的局面。
地方結婚數量普遍下降
近期,多地公布了 2024 年的結婚登記信息。
比如,人口第一大省廣東近日發布了廣東民政事業統計季報(2024 年第四季度),根據報告信息,2024 年 1 — 12 月,結婚登記數量為 51.2 萬對,而在 2023 年 1 — 12 月,廣東的結婚登記數量為 63.2 萬對。
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在 2024 年的結婚登記數量分别為 83712 對和 91926 對,較 2023 年也有所下降。
不僅僅是廣州和深圳,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也公布了 2024 年的結婚登記數量,2024 年,上海共辦理結婚登記 90167 對。在 2023 年,上海辦理的結婚登記為 104210 對。
此外,北京盡管尚未公布 2024 年的整體數據,但 2024 年前三季度,北京結婚登記數量為 8.9 萬對,相對于 2023 年前三季度的 9.7 萬對有明顯下跌,2024 年結婚對數下降幾乎已成定局。
不僅僅是一線城市,不少省份和地級市也已經發布了 2024 年結婚登記數量。比如,根據雲南發布的民政事業統計季報表,2024 年結婚登記數量為 26.2 萬對,較 2023 年的 28.8 萬對有所下跌。
連雲港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市結婚登記數量與 2023 年相比減少 5456 對,同比下降約 22.4%。
揚州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共有 20727 對新人喜結連理,比 2023 年減少 4652 對。
丹陽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市共有 2822 對新人登記結婚,相較于 2023 年,減少了 900 餘對。
目前來看,2024 年各地發布的結婚人數普遍下降,但不少地方比如雲南的跌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史薇表示,2024 年結婚對數下降是正常現象,是過去十餘年結婚對數下降趨勢的延續。" 從短期因素看,原因包括 2023 年疫情後婚育補償效應基本釋放完畢,同時 2024 年是‘無春年’,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人推遲結婚。從長期因素看,包括适婚人口減少、初婚年齡推遲、婚姻觀念轉變、經濟壓力增大等。"
适婚年齡人口下降 " 加速度 "
從已經發布的數據看,結婚年齡推遲的問題,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同樣明顯。
2024 年,上海全市結婚人員平均年齡為 34.9 歲。其中男性 35.8 歲,女性 34 歲。全市初婚平均年齡 30.1 歲。
連雲港全市結婚人員平均年齡為 31.43 歲,其中男性 32.05 歲,女性 30.8 歲,全市結婚登記平均年齡逐年提高。從初婚年齡看,連雲港全市初婚平均年齡 27.86 歲。
史薇指出,近年來,中國結婚年齡分布呈現出明顯的推遲趨勢,且 30 歲以上結婚人數占比逐漸上升。結婚年齡的推遲不僅壓縮了結婚視窗期,還通過進度效應減少了每年進入婚姻的人數。
然而,另外一個因素對于結婚人數的持續影響或許更大,這就是我國适婚年齡人口數量快速下跌。
中國統計年鑑 2024,透露出我國最新适婚年齡人口的信息。2023 年,我國在 20 — 24 歲、25 — 29 歲、30 — 34 歲和 35 — 39 歲的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分别為 4.97%、5.69%、7.64%、7.99%,20 — 39 歲的适婚年齡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為 26.29%。
這一占比較 2013 年、2020 年均有明顯下跌。中國統計年鑑和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3 年、2020 年我國适婚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别為 31.97%、27.66%。
這一趨勢是否有可能改變?目前看來,适婚年齡人口下降的趨勢難以改變,且在最近 10 年呈現加速下跌的趨勢。
以 2020 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當年 30 — 34 歲、35 — 39 歲年齡段的人口分别為 12414.52 萬人、9901.29 萬人。而 10 — 14 歲、15 — 19 歲的人口分别為 8525.60 萬人、7268.41 萬人。
這意味着,随着 2020 年的 35 — 39 歲的人口在 2025 年退出适婚年齡人口,15 — 19 歲進入适婚年齡人口較之大幅減少超過 2600 萬人。此外,在 2030 年,2020 年 30 — 34 歲年齡段人口退出适婚年齡人口之後,當年 10 — 14 歲年齡段人口進入适婚年齡,也較之大幅減少超過 3800 萬人。
史薇表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 — 2020 年,15 — 35 歲青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 33.5% 下降到 27.2%。同時,80 後、90 後、00 後存活人口分别為 2.14 億人、1.78 億人和 1.55 億人,整體呈不斷下降趨勢。20 — 40 歲的适婚年齡段人口數量的大幅下滑,将導致結婚對數減少。預計 2023 — 2043 年,20 — 40 歲人口将繼續減少 16.9%,這意味着未來結婚對數可能繼續處于低位。
如何應對 " 結婚難 "?
事實上,我國一些地方曾經出現過适婚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提升的階段。
以公布了每年人口年齡構成的北京為例,根據統計年鑑,2009 年北京 20 — 39 歲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為 40.2%,這一數據在 2013 年上漲到 43.6%。
到了 2020 年,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北京的适婚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仍然高達 36.09%,在各個省份中排名第二位,僅次于廣東,也遠超全國 27.66% 的水平。
适婚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偏高,并不僅僅出現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也是如此。2020 年,上海、天津的适婚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達到 35.21%、31.34%,也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這些大城市高校林立,且大量外地的年輕人口流入,提升了當地的适婚年齡人口占比。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大城市的适婚年齡人口下降較快。仍以北京為例,2023 年,北京的适婚年齡人口為 716.2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 32.8%。這一數據較 2013 年的 923.1 萬人,占總人口比重 43.6%,下降超過 200 萬人、10.8 個百分點。
這意味着即使是适婚年齡人口占比較高的大城市,也開始面對 " 結婚難 " 的問題。
"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城市的一人戶占比為 27.53%,在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獨居青年數量更為集中,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和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城市的一人戶占比相對較低,鎮的一人戶占比為 23.81%,農村為 23.96%,由此可見大城市一人戶的占比更高。" 史薇表示。
怎麼辦?打造更為友好的婚戀、生育環境,是重點之一。近期,上海印發《上海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幹措施》,提出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具體措施包括優化婚姻登記服務,倡導健康文明、簡約适度的婚姻文化、優化線上公益類婚戀交友平台服務等。同時,依托全市婚姻登記機構,開展婚姻咨詢、生育指導、家庭輔導等 " 婚育一站式 " 服務。
史薇表示,未來,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強經濟支持,擴大各項補貼的範圍、力度,針對企業、個人實施稅收減免,進一步完善幼托體系,讓家長沒有後顧之憂。同時,逐步轉變年輕人的觀念,加強婚姻教育、引導,幫助年輕人樹立積極的婚戀觀,促進現代家庭觀念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婚姻家庭社會觀念。
本期編輯 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