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I暗戰,開始盯上“朋友圈”,歡迎閱讀。
樸實無華的商戰。
短短兩個月,國内 AI 原生應用的排行榜就被數次颠覆。春節後,DeepSeek 作為一匹黑馬,憑借其 " 低成本、高性能 " 的優勢,迅速在全球範圍内嶄露頭角。
過去一直保持低調的騰訊元寶,也通過接入 DeepSeek 技術和大手筆的投流,實現了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登頂中國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 APP 下載榜。
然而,随着投流子彈和好奇流量逐步消退,豆包很快憑着更豐富的用戶場景再次反超,AI 應用的終局較量,終究要回歸用戶留存。
近日,AI 平台們的戰局再次更新,元寶、豆包、Kimi 紛紛宣布闖入社交圈,試圖用更有黏性的方式留住用戶。
從搜索到工具,再到社交玩法,這場 AI 革命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關乎流量入口、用戶關系鏈,甚至未來的商業生态的全面較量,古典互聯網的魅力還在持續散發。
01 AI 開始闖入社交圈
近兩年,AI 大模型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務實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将關注點從基礎模型轉向應用和工具鏈的開發," 商業化 " 已成為衡量大模型技術能力的關鍵指标。
目前,出售 API 依然是大模型行業的主流商業路徑,除此以外,面向 C 端的 AI 原生應用則更多将目光聚焦于用戶服務,包括訂閱付費、廣告投放等,而決定 C 端商業化的關鍵,則在于用戶 " 流與留 "。
去年,Kimi 和豆包同時将目光投向了浏覽器插件,通過布局浏覽器背後的搜索、寫作等功能,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并跟 AI 智能助手在使用場景上形成互補,以此為突破口打通商業化路徑。
随後,本身就是浏覽器的誇克也加入戰役,以 "AI 超級框 " 概念進一步模糊搜索和 AI 工具的邊界;百度文庫與百度網盤也聯合推出了 "GenFlow 超能搭子 " 和 "AI 筆記 " 兩款 AI 工具,進一步強化 AI 應用的 " 工具屬性 "。
從智能助手到工具助手,大模型公司開始意識到產品使用場景的無限性,與其專注于打造滿足用戶細分需求的產品,不如做一個 " 全能型入口 ",得用戶者才能得天下。
近日,這場用戶争奪戰更進一步更新,元寶、豆包、Kimi 開始殺入社交圈,加速社交領網域 AI 全生态布局。
微信正式上線 AI 助手 " 元寶 ",用戶可以添加其為好友,其不僅可以一鍵解析公眾号文章,還能處理其他圖片和文檔,甚至包括今日頭條等字節系 APP 的文章。
今年 3 月初,抖音用戶也可以添加豆包為 AI 好友,用戶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與其互動,如果用戶對視頻内容有疑問,豆包 AI 好友也能給出詳細的答案。
Kimi 則被曝光正在打造一款 AI 社區產品,目前已有一些賬号會每日分享内容,每條内容下方還有 "Kimi 一下 " 的選項,點擊可以與 Kimi 進行更深度的對話。
(小紅書用戶 " 靜思 " 分享圖片)
OpenAI 雖未正式入局,但 Sam Altman 多次暗示 "AI 社交化 " 是必然趨勢,他也在社交平台上提到,自己正在開發 AI 社交網絡。
面對 AI 原生應用全面 " 社交化 " 的趨勢,也有用戶留言提問 " 這些產品模式看着都差不多,為什麼越做越往傳統互聯網方向 "。
事實上,AI 原生應用的 C 端商業化之所以備受挑戰,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平台雖然依托于全新的 AI 技術打造產品,但卻沒有脫離傳統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比如付費訂閱、搜索廣告等,新舊結合反而讓 AI 商業化變得難以駕馭。
但對于大模型公司來說,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并非不想打造颠覆性的產品,而是必須循序漸進。
以 AI 社交為例,此前已有不少初創公司開發了虛拟人機對話產品,覆蓋了二次元、陪伴、學習等場景,但至今仍未有真正破圈的產品。這是因為 AI 社交產品的應用場景還不夠高頻,導致消費者使用黏性不足
背靠海量用戶,擁有高頻使用場景的大廠們,自然也不願意 " 舍近求遠 ",既然社交是離用戶最近的流量入口,那就回歸社交網絡的本質,讓 "AI 好友 " 提供更多内容素材,通過真實用戶的轉發、分享,實現内容的快速傳播和社交關系鏈的拓展。
想象一下,當 AI 好友不僅能幫你出謀劃策,還能一鍵生成朋友圈文案,未來甚至能替你參與群聊互動,它就不再是 " 外挂 ",而是社交生态的一部分,這正是微信、豆包、Kimi 争奪的下一塊高地。
02 元寶承接 13 億 " 朋友 "
在這場 AI 社交圈大戰中,元寶和豆包占據着天然優勢,前者依托微信的 13 億用戶,後者扎根抖音的 8 億日活。相較之下,Kimi 不僅需要從零開始構建社區生态,且其作為一個大語言模型,在生圖玩梗方面也不具備優勢。
難怪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表示,所有 AI 應用的壁壘都在 AI 之外,必須幹苦活累活才能建立壁壘。
只是,當 AI 肉搏戰開始殺入社區,恐怕其他平台 " 累死累活 " 也未必能攻破微信的生态壁壘,畢竟微信生态也在不斷進化,以适應 AI 與社交深度融合的未來。
近日,微信悄悄更新功能,手機端将支持個人公眾号一鍵發布,再加上此前公眾号對短圖文内容的不斷更新,如今的公眾号已經變得 " 更短更輕 "。
除此以外,微信視頻号也早就給用戶提供了單獨發布圖文的按鈕;" 問一問 " 功能也承接了微信的搜索需求。
除了内容生态,去年視頻号小店正式更新為微信小店," 微信小店帶貨者 " 已能夠在視頻号、公眾号、服務号等微信生态内進行全網域帶貨,實現全網域流量運營。
從這些舉動來看,微信正在将視頻、圖文内容重新整合,大有成為 " 小綠書 " 的趨勢,不過 " 小綠書 " 并非只是一種產品形态,而是一種產品生态。
而其背後更深層的邏輯,是微信正在模糊旗下不同產品的邊界。騰訊總裁劉熾平曾表示,其希望利用微信内的所有力量來源,建立一個更大、更有意義、上限更高的電商生态系統。同樣,微信未來也能調用這些力量,建立一個更龐大的社交生态。
而 AI 則是串聯起這些内容和場景的 " 神經中樞 ",能夠更真實地融入到用戶日常生活中,同時繞開必須下載 APP 的使用規則,在不知不覺中幫助用戶培養起新的使用習慣
在社交領網域,微信已經與用戶習慣深度綁定,物理上 " 更靠近 " 用戶,因此其進入 " 内容社交化 " 階段也會更流暢自然。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表示," 微信的終極目标是連接一切 "。如果朝着這一目标進發,AI 在微信生态内的角色還将有更多想象空間。
以微信去年推出的 " 送禮物 " 功能作為參考,未來其可以通過熟人社交這一鏈路,借助 AI 智能體的 " 動手能力 ",将購物、出行、娛樂、工作等更多場景連接起來,并交由 "AI 好友 " 來幹活,推動 AI 發展向下一階段的躍遷。
但在此之前,"AI 好友 " 要真正融入用戶的朋友圈,也并非一件易事。微信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一旦變成人與 AI 的社交,整個產品邏輯都需要重新調整
如數據隐私、AI 生成内容的真實性、會否形成數據繭房等,還有人與 AI 的互動模式也需要重新設計,并不僅僅是加一個對話框的問題。
03 AI 圈用戶留存戰的終局
因此,盡管 AI 原生應用闖入社交圈的目标非常明确,但社交本身并非一門可以快速變現的生意,當中需要摸索的門道還有許多。
Meta 的 Threads 曾一夜爆紅,卻因缺乏差異化競争優勢,留不住用戶而迅速降溫;Twitter(現 X)即便坐擁數億用戶,仍在商業化路上磕磕絆絆。
主流社交平台尚且如此,對 AI 平台而言,社交化更像是一場 " 以時間換空間 " 的持久戰,因此大廠們更傾向通過社交觸點降低獲客成本,再靠生态粘性延長用戶生命周期。
元寶或許對投流的 " 苦與甜 " 最有感知,其今年一季度的投流費用高達 14 億元,3 月的投流費用更高達 11 億元。
不過,盡管元寶的 DAU 在今年 2-3 月增長了 20 倍,可随着豆包再度加大投放,元寶剛捂暖的下載榜冠軍位置也易位了。
大模型企業也很清楚,不能依靠 " 無限子彈 " 來維持用戶規模。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元寶未來不會單純依靠投流來獲得用戶,而是會讓元寶與騰訊現有的產品進行有機聯動。
同樣,抖音推出 "AI 好友 " 也存了引流的想法,比如用戶想要通過 "AI 好友 " 實現拍題答疑、AI 生圖等功能時,就會被要求下載或打開豆包 APP。
無論是 AI 原生應用實現技術和功能的迭代,還是朝着 AI 與社交融合的方向發展,這都是一場漫長的 " 馬拉松競賽 "。大模型企業也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而在自家生态圈内引流,其性價比要比投流高得多
而且,通過 "AI 好友 " 引流的用戶,其黏性也會更高。"AI 好友 " 會常駐用戶的好友列表,其打開率将能大幅提高,内容還會在生态圈内二次傳播,相當于讓用戶化身推廣大使,進一步增加 AI 原生應用的曝光度
整體來看,AI 原生應用布局社交圈仍處在初級階段,要成功扎根在朋友圈将會是長坡厚雪的事情,未來也可能會分化出不同路徑:
微信、抖音依賴強大的生态護城河,可能會通過 A 串聯起更多商業場景;Kimi 則可能深耕技術,用更強大的生成能力吸引專業用戶;誇克、百度則有望成為用戶得心應手的工具,覆蓋更多細分應用場景。
但無論哪條路,最終決定勝負的仍是 " 人 "。最終的赢家,或許不是最先起跑的那個,而是最能讀懂人心的那個。AI 社交化的大幕剛剛拉開,最終哪條路徑能通往商業化,大廠們還需要驗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伯虎财經 ",作者:楷楷,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