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企業仍需要研究IBM,歡迎閱讀。
文 | 最話 FunTalk,作者 | 何伊然,編輯 | 劉宇翔
" 預計未來五年内,30% 的工作崗位将被 AI 和自動化技術所取代。"
2023 年底,IBM 印度裔 CEO 克裡希納如是形容 AI 的重要性。同時,IBM 還提出了未來要用 AI 技術取代 8000 個工作崗位的計劃。
克裡希納确實說到做到。
近兩年,IBM 在全球範圍進行了多輪裁員,波及超過 6000 人,IBM 中國是最新一波受到影響的人。
8 月 26 日, IBM 中國舉行了一場只有 3 分鍾的全員會,來自總部的高管宣布公司決定關閉 IBM 中國系統中心(CSL)與 IBM 中國開發中心(CDL),實驗室相關業務會轉移到海外。據内部人士透露,IBM 給出了轉崗到印度班加羅爾的方案。但對于在國内安家的員工,這一選擇聊勝于無。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裁員波及超過 1000 人,IBM 中國官方回應稱:"IBM 會根據需要調整運營,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這些變化不會影響我們為大中華區客戶提供支持的能力。"
這顯然是避重就輕的客套話。就在 8 月 22 日,IBM 中國還舉行了一場企業級 AI 論壇,IBM 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陳旭東還按部就班談着公司發展規劃,表示看好 IBM 人工智能業務在中國的增長空間。
從時間上來看,關閉中國研發業務應該是 IBM 總部直接做出的決定,中國區高管都有可能事前都不知情,不少被裁員工在周五下班仍在正常對接工作。
此次裁員對 IBM 在華業務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待時間觀察。但對于 IBM 這家 113 年的老牌企業來說,這是一次告别,也是前景不明的開始。
01
作為 IT 行業唯一的百年企業,IBM 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家熟悉又陌生的公司。
熟悉是因為 IBM 厚重的歷史底蘊,從 1964 年推出大型主機到 1981 年發布個人電腦再到改革開放後成為最早一批進入大陸市場的外資企業,IBM 一直是美國科技業的标杆性企業。
陌生則是因為在 2005 年将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聯想之後,IBM 幾乎淡出了個人消費者的視野,基本以服務企業客戶為主。除了業内人士,普通用戶或許都說不出來 IBM 到底是做什麼的。
過去四十年,IBM 經歷了主機、IT 服務、軟體到混合雲和人工智能核心業務的多次轉型。概括來說,IBM 業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軟體和咨詢服務,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根據 2023 年财報,IBM 全年營業收入為 618.6 億美元,淨利潤 75.02 億美元。和十年前相比,IBM 的營收縮水近四成,淨利潤縮水近半。從地區來看,在整個亞太地區全年增長 1.6% 的情況下,IBM 在中國的收入下降了 19.6%。
除了财報表現,IBM 的市值似乎也被時間 " 定格 " 了。
2014 年,IBM 市值在 1900 億美元左右,現在也仍然在這個數值上下。作為對比,尚未找到完整商業模式的 OpenAI 最新融資估值已經到了 1300 億美元。
不過,有一項數據 IBM 倒是遙遙領先。
截止 2023 年 12 月,IBM 在全球有 28.2 萬名員工,OpenAI 員工數量僅為 1500 人。相比較科技圈突飛猛進、輕裝上陣的後來者們,昔日的 " 藍色巨人 " 顯得停滞不前,步履沉重。
所以,媒體報道稱,IBM 還會進一步精簡規模,某些部門裁員目标比例高達 80%。
02
近兩年,IBM 将業務重點放在了交付企業級 AI 解決方案。
2023 年,IBM 推出了面向基礎模型及生成式 AI 的 Watsonx AI 與數據平台。在 IBM Think 大會上,克裡希納稱,2024 年是企業從試用 AI 邁向規模化應用 AI 的關鍵之年,在業務場景中推動 AI 規模化部署的企業将獲得 " 先發優勢 "。
顯然,這是在催着各行各業的客戶趕快在 AI 領網域跟 IBM 合作,要是晚一步,後面或許就追不上了。
據 IBM 介紹,截至今年一季度,Watsonx 在全球有超過 700 個試點項目,并已經有超過 500 個籤約客戶。二季度财報會上,克裡希納稱生成式 AI 為公司帶來的業務收入已超過 20 億美元。
對于 IBM 這樣體量的公司,這算不得亮眼的成績。某種程度上,許多行業領先企業或許會 " 避雷 " 跟 IBM 開展 AI 合作,畢竟,身為 AI 領網域的先行者,IBM 卻因方向性錯誤繞過太長的彎路。
1997 年,IBM 開發的超級電腦 " 深藍計算機 " 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打敗了世界冠軍加裡 · 卡斯帕羅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在象棋比賽中打敗人類冠軍的計算機系統,氣得卡斯帕羅夫大罵 IBM 作弊。然而,展示了實力的 IBM 立刻将深藍退役,沒有在商用市場掀起任何水花。
2006 年,IBM 啟動了在人工智能領網域最具野心的項目 Watson(Watsonx 前身),目标劍指在自然語義下實現復雜的人機問答。2011 年,Watson 在一檔智力問答比賽中戰勝了人類冠軍,迅速在行業内外打出了名聲。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Watson 或許會成為大眾最先熟知的 AI 問答機器人。然而,離開個人消費業務,一門心思只有企業客戶的 IBM 卻做出了一個偏頗的決定——全力攻堅企業級商用場景。彼時,公司管理層雄心壯志地放言:" 我們已經在探索如何将 Watson 的本領應用到醫療保健、金融、法律以及學術等豐富多樣的語言環境。"
健康是所有人的都關注的焦點,醫院便成了 IBM 設想中最适合 AI 落地應用的場景。IBM 時任 CEO 羅睿蘭更是把 Watson Health 稱為公司的 " 登月計劃 "。
IBM 拉來了一幫行業内外頂尖醫療機構合作,奔着攻克癌症的目标而去。平心而論,試着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醫學研究是好事,然而現代科技尚未攻克的醫學難題太多了。盡管 IBM 花費真金白銀大量收購醫療數據公司進行數據訓練,但始終找不到突破點。醫療行業分析人士對我們說," 這主要是沒有結果的反饋,沒有機器學習素材,數據越來越敏感,Watson 很難解決這些問題。"
随着各家機構和 Watson 解除合作關系,這場有着轟轟烈烈開場的 AI 醫療探索漸漸沒了聲響。
IBM 的高層對 Watson 的決策失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知情人士稱,彼時 IBM 多數高級管理人員是服務和銷售背景出身,不是真正的技術產品專家,因此他們出于商業考慮渴望做出有開創性的工作帶來社會贊譽和壟斷性收入,卻忽視了 Watson 本身的技術是有限的,它的核心優勢就是為智力競賽定制的,選擇醫療賽道作為落地場景完全違背了已有的商業邏輯。
如果管理層真的清楚 Watson 究竟是什麼,就會明白劃定的目标有多麼荒唐,絕不會投入幾十億美元來期盼不可能實現的結果。
其實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 IBM 會犯這樣致命性的錯誤,IBM" 太老 " 了,股權又高度分散,導致無實際控制人,雖然公司治理結構規範,但也意味着很容易就 " 經理人控制 ",并形成層層疊疊的官僚化科層。經理人最大的目标并不是創新和開拓全新市場,而是更關注短期到每個季報的收入,以此獲得升遷。
研究表明,80% 的經理人願意放棄能夠創造長期價值但無法實現近期利潤目标的投資。這種偏重短期利潤甚于長期收益的現象,被稱為 " 管理短視 "(managerial myopia)。
但我更願意稱之為 " 企業官僚化的結果 ",一旦企業變成了官僚化組織,那麼,它就喪失了願景和對市場的理解,技術人員話語權越來越低,擅長演講和做 PPT 的浮誇之徒濫竽充數。各個部門間豎立起高聳的 " 部門牆 ",需求在這個 " 公文帝國 " 裡打轉,沒人真正了解市場,只關心自己能在這個科層金字塔裡爬多高。
這時候,重病纏身的企業就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
03
畢業于印度理工學院的克裡希納則是典型的技術出身,他從 1990 年進入 IBM 後就沒有換過公司,走的是穩扎穩打的研究路線。2018 年,身為高級副總裁的克裡希納在 IBM 收購紅帽公司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為接班 CEO 奠定了根基。
2022 年,克裡希納将 Watson Health 的醫療數據和分析資產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給 IBM 的 AI 醫療事業畫上的句号。
經歷了長久的沉寂期後,再次回歸生成式 AI 解決方案的 IBM 早已沒了當初的雄心壯志,不再追求驚豔世界,變成了如何執行落地。
當前,IBM 所瞄準的面向企業提供數字轉型、雲計算、智能服務等方上市場十分擁擠。今年二季度,IBM 軟體業務帶來了 67.4 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 7%。
這樣的表現得益于 IBM 可以解決企業對人工智能集成需求。長期以來,IBM 最大的優勢在于從基礎設施到前端咨詢的全流程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客戶梳理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進行專業服務和銷售。這也是克裡希納作為一個老 IBM 擅長的。
但 IBM 的行業優勢在逐漸消散。各個細分領網域在行業内都有實力更強大的競争者,随着 AI 應用的普及,這些公司服務企業客戶的能力必然會迅速提升,在技術上缺乏優勢的 IBM 很難長久地留住已有客戶。
另一方面,IBM 強調的 " 咨詢方面豐富的經驗 "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中也失去了昔日光環,越來越多的公司降低了對咨詢業務的依賴程度,因為看不到明顯的改善和回報。
市場充分競争擠占了 " 中間人 " 的生存空間。企業不再敢為了省事而把自己的業務全流程思考交給第三方公司代為操辦,經營者為了生存下去也得時刻保持高度的清醒,在各個環節精打細算,所有步驟親力親為,直接去對接最适合自己的公司。今年二季度,IBM 的咨詢業務收入為 51.8 億美元,同比下降 1%。在咨詢行業快速衰落的大環境下,IBM 已經撐得足夠久了,後續表現大概率只會越來越差。
所以,克裡希納需要為 IBM 尋找新業務、新市場。以 IBM 現有的產品,是很難在雲計算、AI 上擊敗競争對手,那麼就又回到我們之前的分析,作為經理人的克裡希納要坐穩位子,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打開一個新市場,扭轉每個季度的财務業績。
因種種原因,IBM 中國地區的收入下降了 19.6%。雖然中國區市場和智力資源讓 IBM 受益良多,比如 IBM 中國研究院(IBM CRL)曾誕生了 IBM 許多知名的科技成果,包括沃森 ",但在 2021 年被裁撤。在 " 去 IOE" 的大趨勢下,IBM 中國區市場很難有起色,那麼押注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新興市場就成為必然選項。
克裡希納來自印度,與印度更有親緣性,而印度是個擁有 14 億人的潛在大市場,銀行、通訊、公共服務等有着巨大的 IT、AI、咨詢服務需求,但印度本土企業相對羸弱,宛如 20 年前的中國。所以在中國區網域裁員的同時,IBM 在印度大規模擴張,據招聘網站上的職位信息顯示,IBM 在印度不斷增加崗位,這些崗位有的是新增的,有的是原本在中國甚至是在美國的。
IBM 正在進行着 " 克裡希納特色 " 的 " 降本增效 "。
但印度的市場以及人力資源能否支撐起克裡希納的期望,那就只能由結果來說話了。
如今的既沒有面向消費者市場的億級用戶產品,在專業市場上也難以與亞馬遜雲、微軟辦公套件等匹敵的產品,它所擅長的技能有些垂垂老矣,可能不是來自印度的 " 新鮮血液 " 能帶來脫胎換骨式變化的。
但克裡希納并沒有多少可選項。
這是職業經理人的宿命。
但往好的方面想是,IBM 已經 113 歲,選拔了數位優秀經理人,經歷了數次大轉型,渡過了無數經濟周期,目前還能掙扎轉型,對于很多希望做 " 百年老店 " 的中國科技企業來說,還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畢竟,這些都是前人踩過的坑,過去、現在還沒遇到,未來也會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