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米SU7上市後,縱目科技能否打響IPO第一槍?,歡迎閱讀。
文|觀潮新消費,作者 | 王叁,編輯 | 杜仲
3 月 28 日,小米 SU7 首車上市的同一天,縱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拟主機板挂牌上市。
成立于 2013 年的縱目科技,不但是小米進軍造車後第一批投資押注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内頭部車企的技術供應商之一。
2021 年 3 月,雷軍在小米春季發布會上官宣造車,随後只用了 2 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對于縱目科技的投資。彼時,距離縱目科技于新三板摘牌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在持續積累技術、客戶與資本後,縱目科技已經開始将目光瞄準科創板。
如今,縱目科技轉戰港股,三闖資本市場,縱目科技能否如願上市?
國產 " 第五 "
據招股書介紹,縱目科技是一家 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招股書中提到,縱目科技提供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也開發自動駕駛能源服務機器人。
縱目科技以一串亮眼的數據自證身份。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在中國乘用車 ADAS 解決方案市場中,按 2022 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總部位于中國内地的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 1.0%;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 4.9%;在中國乘用車 APA 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 5.6%。
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就聚焦于開發支撐 L0 至 L4 級功能的全棧自動駕駛技術。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堅信 L4 級自動駕駛标志着下一個行業标準,該公司全棧式自動駕駛能力涵蓋核心人工智能算法、車規級軟體及硬體設計、供應鏈管理和内部生產。
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突破 2000 億,中國市場也以領先于全球的增速衝擊千億規模。
(來源:縱目科技招股書)
不過,排名與市場份額的較大反差,顯示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仍是一個相對分散化的市場,在車企開城競賽與全棧自研的趨勢中,供應商之間的競争與合作也愈發激烈。
實際上,在中國 ADAS 解決方案市場上,外企前五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 68.5%。
自動駕駛賽道并非短周期賽道,巨大且持續的研發投入轉化為收益的周期相對較長,復雜的產業結構中遍布科技巨頭與創業企業,營收規模本就不大的縱目科技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态。
招股書顯示,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别為 2.25 億、4.69 億和 4.98 億元,相應期間的淨虧損分别為 4.34 億、5.88 億和 5.64 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别為 3.82 億元、4.77 億元和 5.16 億元。
從近三年的業績來看,縱目科技面臨兩個難題,一是營收規模較小且增速放緩,二是淨虧損偏高且持續增長。
盡管市場規模展望千億,但縱目科技的落地產品聚焦于自動泊車相關技術,因此營收規模不高。
而對于虧損,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提及了以下因素: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體元件采購產生了大量銷售成本;于往績記錄期間,該公司產生了大量研發費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增加收入和實現盈利。
通俗易懂地解釋,就是芯片太貴,行業太卷。
比如,縱目科技在 2021 年和 2022 年以相對較高的價格購買了半導體芯片,導致存貨減值撥備增加,但也是保證了 2022 年的芯片荒期間的穩定生產。
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的毛利分别為 -2.01 億元、-1.63 億元和 1.73 億元,毛利率分别為 -8.9%、-3.5% 和 3.5%,于 2023 年實現轉正。
大額的研發支出是拖累利潤的關鍵。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的研發支出分别為 2.72 億元、3.35 億元、3.68 億元,三年累計研發投入 9.75 億元,占營收總額的 61.5%。
縱目科技主要收入來源是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銷售。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智能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收入分别為 2.06 億元、4.25 億元和 4.58 億元,在營收中的占比分别為 91.3%、90.5% 和 92.0%。
盡管虧損持續增長,但縱目科技的產品已經成為活水之源,這是持續研發的保障,也是縱目科技衝擊資本市場的底氣。
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用标黑加粗的字體強調," 我們于往績記錄期間產生毛損、經營虧損及淨虧損,近期内可能無法實現或持續保持盈利。"
這也勾畫出復合年均增長率 22.6% 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市場的現狀:持續的研發投入是赢在未來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三個 " 看好 "
2012 年,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只能看着 ADAS、自動駕駛等智能化技術從矽谷的實驗室走向應用端。敏銳地捕捉到國内汽車電子行業的崛起勢頭後,在海外汽車電子行業工作多年的唐銳決定回國創業。
唐銳本碩皆就讀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2000 年畢業後進入掌微電子(Centrality Communications),以創始工程師的身份創建了掌微電子的核心研發團隊,并于 2008 年作為核心管理層成員之一完成了掌微和美國 SiRF 公司的并購事宜。
此後,唐銳加入 CSR 半導體(英國半導體制造商,全稱:Cambridge Silicon Radio),擔任全球資深研發總監,管理 CSR 全球工程團隊,負責的半導體及軟體業務年營收 2 億美元,研發了多款汽車電子芯片和軟體產品。
2013 年 1 月,唐銳創立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接受君聯資本的訪談時,唐銳曾提到," 當時國内對于 ADAS 的理解還處于一個很模糊的狀态。"
在唐銳看來,ADAS 的本質是用傳感器和攝像頭感知周圍的世界。成立之初的縱目科技從環視 ADAS 的算法和相關軟體切入,在同一硬體平台上集成了 3D 全景泊車、車道偏離預警等多種功能,于 2015 年底完成了前裝市場出貨,扮演起主機廠二級供應商的角色。
2016 年,縱目科技拿到了吉利博越 2016 款的供應訂單,憑借訂單的資金活水積累起生產制造能力,為後續的研發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國内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汽車行業的智能化研發被視為下一個風口。ADAS 向 L2-L4 級别自動駕駛技術邁進,縱目科技也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發路線,從輔助駕駛環視系統,到自動泊車環視系統,再到自主泊車環視系統,最終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
唐銳曾提到,由于中國城市化建設仍然在持續,諸如堵車、停車難等問題随處可見。所以,在中國,低速的場景非常關鍵。
2017 年底,縱目科技推出基于環視攝像頭的 " 車-雲-移動端 " 一體設計的自主代客泊車系統—— Drop ’ nGo。目前,Drop ’ nGo 平台已更新至第三代,能夠在乘用車上提供高達 L2+ 級的全面智能泊車功能。
在聚焦技術路線的過程中,縱目科技研發了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等智能駕駛傳感器產品,并自建產線和供應鏈,由主機廠二級供應商轉型成為主機廠一級供應商。
縱目科技用十餘年的時間逐步完成了技術研發,并成為頭部 ADAS 解決方案供應商,離不開三個 " 看好 "。
一是資本看好。
據招股書,IPO 前,縱目科技累計完成了 9 輪融資,累計獲得認購金額達 22.47 億元。
2021 年 6 月,縱目科技宣布完成累計金額 1.9 億美元 D 輪融資。其中,D3 輪由湖北小米領投,跟投方包括國内多個知名投資機構復星創富、朗泰資本、上海科創、興業銀行以及戰略投資方長安汽車、科博達投資等。
資料顯示,湖北小米的普通合夥人為湖北小米長江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後者的大股東為小米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小米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最終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擁有,而後者的實控人為雷軍。
這讓縱目科技成為小米宣布造車後的首批投資企業之一,也是小米開始造車後投資的首家自動駕駛服務商。當時,縱目科技便直言:通過本次投資,有望在小米智能場景應用領網域展開多維度合作。
2022 年 3 月,縱目科技完成近 9 億元 E 輪融資,估值超過 90 億元。
在最新的股權結構中,香港縱目是公司最大的股東,持有 22.17% 的股份;唐銳及其母親李曉靈作為一致行動人,通過多個實體控制着公司 33.3% 的股份;小米集團是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 4.73%。
二是客戶看好。
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提到,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AVM 解決方案已實施于主要 OEM(包括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及理想汽車)的 23 個車型;APA 解決方案已部署于 OEM(包括中國一汽、北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和賽力斯汽車)的 24 個車型;AVP 解決方案已在紅旗 E-HS9 車型實現裝載。
(來源:縱目科技官網)
按照招股書的說法,縱目科技已經 " 建立起廣泛的業務夥伴網絡,其中包括 2022 年中國銷量排名前十的所有 OEM 及多家其他中國主要新能源汽車品牌。"
三是清華看好。
縱目科技與清華大學的淵源不僅限于創始人的求學經歷。作為一家聚焦于技術研發的企業,縱目科技對于研發團隊的要求很高,與清華大學在技術研發與團隊建設方面有很深的羁絆。
2023 年 5 月,縱目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正如招股書中所言," 我們與清華大學合作,致力于建立聯合研究中心,開展輔助駕駛關鍵技術應用的研發活動。合作產生的所有專利由清華大學與我們共同擁有,而大學有權無償使用這些專利。"
實際上,清華系是國内自動駕駛研究與應用領網域最璀璨的明珠,小鵬汽車、小馬智行、地平線、文遠知行等多家相關企業的創始團隊都有清華背景。
2023 年 4 月,縱目科技宣布與地平線、輕舟智航、天準科技、芯馳科技、加特蘭微電子等公司組成 " 智駕生态圈 ",其中多家企業創始人出自清華。
在新造車領網域,參加一次校友會就能打通產業鏈的傳聞并非空穴來風,研究型與管理型人才回流國内,是中國科技創新企業全面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個 " 依賴 "
盡管被多方看好,但縱目科技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
2017 年 1 月,縱目科技曾在新三板挂牌,但 " 考慮到當時發展階段的業務戰略以及合規成本,我們調整了未來的發展戰略 ",縱目科技于同年 12 月 11 日摘牌,挂牌未滿一年。
2022 年 11 月,縱目科技申請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拟募資 20 億元,但又 " 鑑于發展戰略等原因 ",于 2023 年 9 月撤回了 A 股上市申請。
如今,縱目科技選擇放棄科創板,向港交所發起衝刺,這已是縱目科技第三次衝擊資本市場。
除了自動駕駛行業的獨特性,縱目科技當前的難點也可以總結為三個 " 依賴 "。
其一,依賴大客戶。
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别為 1.63 億元、4.17 億元及 4.64 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 72.5%、88.7% 及 93.0%,其中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别為 28.5%、50.0% 和 43.8%。
2023 年,縱目科技前五大客戶分别是理想汽車、賽力斯、長安汽車、岚圖汽車和一汽集團。
縱目科技坦言,無法保證現有客戶将維持與我們的合作關系、保持其業務水平或保有其市場地位及聲譽。在我們的產品成本或性能不滿足客戶期望,或我們的聲譽或與一個或多個主要客戶的關系因任何原因受損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失去與該等客戶的未來業務,并因此對我們產生收入的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其二,依賴供應商。
除客戶集中度較高外,縱目科技的供應商集中度也偏高。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向其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分别為 1.76 億元、3.08 億元和 2.05 億元,分别占同期采購總額的 44.6%、58.7% 和 64.8%,同樣呈現上升趨勢。
其三,依賴外部資金。
招股書顯示,2021 年— 2023 年,縱目科技的經營現金淨流出分别為 4.76 億元、5.88 億元和 4.12 億元,短期借款從 1.13 億元上升至 4.80 億元,長期借款從 2170.3 萬元上升至 2.04 億元。
作為國内 ADAS 解決方案頭部企業之一,縱目科技在上市之前已經證明了自身的融資能力,但經營的持久力才是資本市場更為看重的特質。
不過,3 年累計虧損 175 億元、創業 9 年累計融資 11 輪、投後估值超過 600 億元的自動駕駛獨角獸地平線于近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3 年虧近百億的黑芝麻智能也更新了招股書,繼續衝擊港股 " 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 "。
自動駕駛企業接連衝擊港交所,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市場對于行業的認知。
此外,縱目科技也在尋找第二曲線。
2024 年 1 月,縱目科技成立子公司蠶叢機器人,并推出低速全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 FlashBot 閃電寶,拓展自動駕駛細分領網域的相關業務。
唐銳表示," 通過結合自動駕駛和儲能技術,蠶叢機器人正在構建一個高彈性的移動能源網絡,推動更大時空範圍内的能量交易。"
據介紹,FlashBot 閃電寶是一款 L4 級自動駕駛新能源機器人,可在園區、停車場等封閉場地,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智能充電服務。
也就是一個搭載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充電寶。
招股書中提到,第一代 FlashBot 配備 104 kWh 儲電量,是全球開發的所有 L4 級自動駕駛能源服務機器人中擁有最高儲電量的機器人之一。
實際上,在正式發布充電機器人之前,縱目科技就已經在探索能源業務。據招股書數據,2021 — 2023 年,縱目科技來自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設備及配件的銷售收入分别為 12.9 萬元、1135.7 萬元和 43.7 萬元。
盡管占比還不高,但充電服務切中了汽車電動化的痛點,研發與運營成本更低,也有利于激活客戶資源。
而縱觀招股書全文,相比于衝刺科創板,轉道港股的縱目科技将更多的篇幅留給了產品,既體現出技術落地的進度,也表明縱目科技對于資本市場更成熟的認知。
結語
智能手機與智能家居之後,汽車是科技與消費的最佳結合點,汽車智能化的市場需求打通了消費增長的瓶頸,為國内技術型企業的研發提供了足夠的動能與支撐,堪稱科技國潮之艏。
在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上,國產汽車已經全面崛起并反向出海,國内供應鏈也不再局限于加工制造,中國創企迅速完成了頂尖技術的國產替代,盡管與 Mobileye 等國際巨頭尚有差距,但以技術封鎖中國產業的歷史已經遠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縱目科技再次踏上了 IPO 的征途,為國產自動駕駛技術多點開花的格局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