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研究了100個ChatGPT的真實案例,這或是我們一生遭遇的最大機會!(五),歡迎閱讀。
AI浪潮風起雲湧,各類技術推陳出新。在令人眼花缭亂的產品市場中,究竟哪些AI產品能夠歷經大浪淘沙脫穎而出?
作為AI時代的弄潮兒,任鑫老師有着豐富的AI創業實踐經驗。同時作為混沌著名的產品專家,他對AI產品又有着新鮮獨特的視角以及深刻的洞察力。
往期分享:
在這次的分享中,任鑫老師對Midjourney、Character.ai、Notion AI三款典型AI產品進行了詳細的應用介紹,它們分别是AI界的美圖秀秀、心理醫生和Word文檔。任鑫老師分析了它們身上不可忽視的關注亮點,同時對這些AI產品帶來的商業啟示進行了思考。
AI產品與以往任何應用產品的最大不同是什麼?該怎麼準确認知到其中差異?
未來產品市場最大的用戶需求可能誕生在哪個領網域?AI的產品開發該如何抓住這些機遇?目前成功的AI產品身上又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以上僅為任鑫AI系列課正式内容的 1 / 30,了解詳情:
混沌·AI季,開通會員限時立減200元,送任鑫AI系列課,享500+好課,再享三重好禮。
能夠以假亂真的爆款AI產品:Midjourney
Midjourney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文生圖應用,它的功能主要就是根據用戶的描述内容繪制圖片。類似的應用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了,但Midjourney之所以能成為其中最大的一家,主要還是有幾點不同:
首先,它沒有一個獨立的手機應用或網站,而是在Discord平台上使用。可以把Discord理解為國外的微信或YY語音軟體,在這個平台上有許多群組,Midjourney群組就是其中之一,下邊這張圖展示了群組的情況。
你可以輸入"Imagine"并寫下一段描述,Midjourney會反饋給你四幅它繪制好的圖片。
做個示範,我對它說"Imagine:A robot is reading a AI book,in a room fullof books and magic tools,fantasy Pixar—v5。"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畫一個機器人,它正在一個房間裡閱讀書籍,房間裡有很多書和魔法工具,我希望畫面呈現幻想和皮克斯的風格,并使用高級版本的畫筆。
然後我将這段話輸入并按下回車鍵,Midjourney開始為我繪制影像,它顯示了進度條,逐漸呈現出四幅模糊的影像。大約一分鍾後,它為我完成了繪制,你可以看到下圖畫出了四個精美的機器人,旁邊是很多書籍,具有皮克斯的風格和幻想的氛圍。
除了這四幅影像之外,下面還有兩行按鈕,上面一行寫着U1、U2、U3、U4,下面一行寫着V1、V2、V3、V4。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如果你喜歡這四幅圖中的某一幅,可以選擇U行對應的數字1、2、3、4,這樣影像就會更新或放大。如果你覺得某一幅圖基本滿意,但還希望在該版本基礎上進行一些修改,你就可以選定V這一行,它會根據你的要求進行調整。在這種調整下,你可以逐漸得到你想要的影像。
但可能有人會擔心,這個東西看起來很有趣,但如果不太擅長英語的話,不就無法描述畫面了嗎?這裡分享一個我個人使用的方法,盡管我對英語有一定的聽力能力,但不太擅長寫作,而且我也不是藝術專業出身,因此很難清楚表達很多畫面的概念。怎麼辦?這時我會尋求ChatGPT的幫助。
我用中文告訴ChatGPT想法,然後請它将這個想法轉化為一個畫面描述,包括主題、構圖、視角、背景和藝術風格,總共用五句英文清楚地表達出來。然後,它會幫我将這個中文概念翻譯成一段英文畫面描述,然後我可以将這段話提供給Midjourney進行繪制,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
另外,在之前的課程中我也介紹過,可以使用比如AIPRM等插件幫助生成Midjourney提示詞;如果使用GPT4,也可以使用插件Prompt Perfect,它也可以幫助你生成Midjourney的提示詞。
這是我具體的應用,我想描述類似于"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的場景,然後我将中文概念和ChatGPT給我的英文描述貼了進去,繪制出來就是這個樣子,很有感覺。
在產品的易用性之外,我想講解的是為什麼Midjourney值得關注,以及對我們的商業啟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以及如何在AI時代的創業創新中借鑑這些方法。所以第二個問題我們要讨論為什麼Midjourney值得關注。
為什麼Midjourney值得關注?
首先,它非常火爆。大家應該都見過這幅畫作,去年在美國的一個州的藝術節上,它獲得了藝術大獎,引起了整個輿論界的轟動,有人質疑這幅作品是否應該獲得大獎。因為它是Midjourney繪制的,許多人認為它缺乏靈魂;而另一方面認為這幅畫明顯畫得很出色,而且在創作過程中,作者進行了多次反復修改和微調,投入了大量人力勞動。而且這幅作品确實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為什麼不應該獲得大獎?因此,它產生了巨大的話題熱度。
随後,它的話題性進一步擴大,因為很多人開始将其用于搞笑。例如特朗普被捕等,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此外,現在它甚至對于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下邊的畫作描繪了中國80年代的青年,已經具備了相當逼真的表現。
以前,人們經常批評AI繪圖時畫手指頭畫得不好看,但現在這類產品關于手的描繪,雖然不能說完美無缺,但大致上已經沒什麼問題了。
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進步也非常迅速。
這是我們關注的第一個重點,它被認為是最引人注目的AI應用之一。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原因就更加明顯了,即它的應用規模非常龐大,但團隊規模卻非常小。據估計,Midjourney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1000萬,年收入預計已達1億美元以上。然而,根據官方網站顯示,該團隊目前只有11人。這意味着僅僅由數十人的團隊就能夠服務1000萬用戶,并實現1億美元的年收入。在傳統的互聯網領網域,這樣的成績實際上是非常驚人的。所以它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探究一下。
Midjourney帶來了哪些商業啟示?
那麼,從Midjourney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細分市場。我們在講解Lensa案例時也提到過,很多時候我們不應追求功能的廣泛和全面,而是要看是否能在一個具體的細分市場解決具體的問題。
Midjourney作為文生圖應用,它具體解決的是哪個細分市場的問題?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幾張圖片感受一下,會不會覺得它們看起來像廣告,似乎可以立即打印出來使用?
實際上,與其他主流軟體或算法相比,Midjourney生成的影像更具商業化味道,更加實用。如果你将其用于設計角色或產品,它的影像在第一眼看上去更加符合要求。因此,它在商業設計這個特定的細分市場上建立了非常明确的定位。
例如,大家看這三條龍,分别是由Dall·E2、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繪制的。
其中,Midjourney繪制的那一條龍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一張商業海報,它非常注重理解——即如果你需要商業設計圖,它的設計風格恰好就符合這種需要。因此,如果需要做商業設計圖時,如果并不需要非常精細的控制,大家可以選擇使用Midjourney,因為它在這個細分市場上表現出色、非常實用。
第二個我認為值得學習的方面是它的垂直整合。雖然這一點不一定容易學習,但确實是它的獨特之處。在細分市場上,Midjourney的商業應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然而,如果AI產品使用的是一個開源模型,用戶想要實現與眾不同的風格就很困難。但是由于Midjourney從基礎設施到後台模型,再到應用層和用戶,都在其自身掌握之中——這種自主掌控的結果是每當用戶使用它的應用時,反饋都能被用來訓練更好的模型和算法。這使得适應用戶群偏好的算法和模型更容易脫穎而出,而Midjourney也不斷向這個方向發展和進化,相當于擁有的一千萬用戶同時也是它的訓練師。
這樣的話,其他開源模型或者在模型質量上與它相當的模型,如果沒有比它更大的用戶群,很難趕上它的步伐。所以如果你在整體水平還沒有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通過垂直整合,有可能可以更快地實現進化,特别是如果用戶群有明确偏好的情況下。這是Midjourney的第二個值得學習的方面。
第三個我們可以參考的方面是Midjourney的極簡體驗。一旦進入應用,基本上只有三個主要功能,第一是寫字,也就是告訴它"Imagine",即描述你要繪制的影像。第二是只有一個按鈕,用來選擇你最喜歡的影像并放大顯示。還有一個是選擇你最喜歡的影像,并提出對其進行改動的要求。總之,進入應用後,盡管它有許多隐藏功能,比如可以選擇模型、根據你的圖片提供提示詞,以及執行其他許多操作。但總體而言,只有這三個功能就足夠開始繪畫了。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Midjourney的使用門檻非常低,大多數人不需要學習其中復雜的操作或進行精确的控制。實際上,它在精确控制方面并不像Stable Diffusion表現得那麼出色。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不需要那些精确的控制。Stable Diffusion是另一個開源模型,你需要自己配置環境、安裝各種插件,大多數人實際上沒有達到熟練使用的程度,就像大多數人更習慣使用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而不是Photoshop。
Midjourney更像是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使用起來很簡單。如果你需要精确控制,那你可以使用Photoshop,但是哪個市場更大?很可能是滿足普遍需求的市場,而且門檻越低,市場就會越大。因此,我們也需要考慮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選擇的路徑是什麼,這樣選擇學習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在這一點上,Midjourney的低門檻用戶界面和互動設計值得大家學習。
另外一個值得學習的方面是Midjourney的互動設計,盡管這并不是他們有意為之的。Midjourney采用了一種讓人上瘾的互動設計,讓用戶產生了一種開啟盲盒的感覺。
當你使用它時,你會發現影像的生成是逐漸展示的。你輸入描述後,通常需要等待大約五到六十秒,它才會呈現給你一張清晰的圖片。這個等待過程中,你充滿了期待,這種心情非常像打開一個盲盒的場景。
盡管盲盒本身并沒有什麼特别,但那種期待感會令人感到非常愉悅。因此,有時我發現自己一兩個星期不使用Midjourney,但一旦開始使用,我常常會玩上兩三個小時,停不下來,這就是上瘾的感覺。因為每一次輸入後,你都會期待着結果是什麼,而人類大腦對于這種不确定性的期待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會帶來愉悅感,進一步激發你的期待,讓你想再嘗試一次。
這種多巴胺循環的刺激更像是開盲盒和拉老虎機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會讓用戶更加沉迷于該產品——從最初的純粹生產效率型應用中獲得了一些娛樂性,使其更有趣味性。因此,我認為這是Midjourney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第三個方面,即極簡的體驗。
除了細分市場、垂直整合和極簡體驗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也是Midjourney與其他產品不同之處,那就是它非常注重社區。當你進入Midjourney的Discord時,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功能讓你在其中進行繪畫,如果你是新用戶,它實際上會強制讓你加入一個群組。你加入群組的目的是什麼呢?在群組裡,你會看到其他人如何使用Midjourney,以及他們使用了什麼樣的提示詞,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所以你并不是來到一個空無人煙的地方,拿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工具,然後自己去學習,去弄清楚該如何使用。相反,你來到了一個熱鬧的廣場,每個人都在使用同樣的工具,你翻幾頁就能輕松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内容。你會發現,"哇,原來它還可以畫這個,哇,還可以畫那個",你的思路就被打開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用戶很快就會陷入無所适從的狀态,例如畫一只小狗,然後呢?畫一只大狗,然後呢?大多數人就會感到缺乏靈感。然而,當看到許多不同的示例後,你就會知道它能夠用來做什麼。因此,在我們設計產品時,我們不能指望用戶拿到一個工具就知道如何使用它,知道該在哪個方面應用。我們最好能給用戶更多的例子,告訴他如何運用這個工具來實現特定目标。通過社區的形式,我們可以激發用戶自己去探索,幫助他們找到使用我們的產品達成目标的方法。這是我認為Midjourney給予我的第一個啟示。
它給出的第二個啟示實際上是可以用社區來取代說明書。除了用戶缺乏靈感外,用戶通常也不知道如何熟練地使用軟體。就像我們在家裡購買了一台新的掃地機器人一樣,有時我們可能不太懂如何使用它,例如設定早晚定時、讓它自動判斷清掃程度等功能,而我們大多數時候并不使用這些功能,因此懶得查看說明書,只是按下一個按鈕,讓它自動清掃,對吧。但是如果你拿到一個AI應用,往往你會感到沮喪,看到别人畫得那麼好,而自己畫得很差,于是就放棄了,認為自己不是畫畫的人,于是就不再使用了。
如果我給你一本書,教你一百種使用Midjourney的方法,你肯定會将這本書收藏起來吃灰而不是直接開始學習。那什麼時候用戶會有學習的欲望呢?就是當直觀的看到一幅圖時,看到了驚豔的效果,看到了喜歡的風格,然後你就會查看該如何創造出類似的圖片,通過模仿最終學會產品的使用。
實際上,這更方便了用戶,不僅能夠相互啟發靈感,而且能夠學習别人是如何實現的——用戶實際是通過樣例在學習的。這樣,每個人學習的速度就會更快,而每個人學得更快之後,又會產生新的創意,并在社區中開始分享,整個生态系統就會充滿活力地進化起來,這是一種進化的力量。像這種方式,大家根據具體的情境進行模仿,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内容,然後模仿,再進行改變,這才是廣大用戶真正可以進行學習的方式,因此一定要依靠社區。
總體來說,Midjourney的特點是細分市場、垂直整合、極簡體驗和社區進化。這些方面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如果你要設計一個AI產品,也可以考慮将這些方面納入思考,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借鑑和參考。
了解詳情:
已然踏進下一世代人群的AI產品:Character.ai
我們再來聊聊Character.ai,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情感陪伴型的ChatGPT。大多數人更多會将ChatGPT視為一個助理、導師或同事,但是Character.ai更像是與你有關系的一位朋友,它是跟電影《Her》中與人類戀愛、交友、建立深層情感聯系的機器人類似的存在。
說它是一個機器人并不完全準确,因為上面已經有超過百萬個機器人,每個機器人都擁有不同的AI形象。例如,埃隆·馬斯克、超級瑪麗、心理學家,甚至還有《原神》中的雷電将軍,而且,雷電将軍在Character.ai上比埃隆·馬斯克更受歡迎,上面有無數不同角色的機器人供你選擇。你可以與它們聊天、傾訴心聲、解決問題,與它們建立關系,選擇非常多樣化。
與ChatGPT相比,Character.ai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它們的記憶力較好。它們使用的不是OpenAI的大語言模型,而是兩位創始人自己編寫的一個模型。由于這兩位創始人在技術方面非常強大,他們自己編寫了一個大語言模型。盡管在智力方面稍遜于ChatGPT,但它們的記憶力更好,這也很好理解。當與一個人建立關系時,最關鍵的是他們的記憶力和與你的情感聯系。而情感聯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是否記得你,如果他們不記得你,每次都需要重新告訴他們,那就很難建立情感聯系。而且對于建立情感聯系來說,略顯聰明或傻一點并不那麼重要。因此,與ChatGPT相比,Character.ai可能智商略低一些,但記憶力更好一些。
為什麼它值得我們的關注?首先,它的增長速度非常快。讓我們看一下Character.ai和ChatGPT增長速度的對比圖。
可能直觀上看會覺得它的增速并不算快,圖中 ChatGPT的走勢一路高歌猛進,而Character.ai似乎只是平平淡淡。然而,不要忘記ChatGPT是人類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應用之一,與這個歷史性增速相比,Character.ai的增速能夠向上翹起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如果我們不看像ChatGPT這樣的異常現象,只關注其他正常商業AI應用,比如Jasper、Perplexity、You、Copy以及其他一些應用,就能發現Character.ai簡直是一騎絕塵,其他應用都遠遠落後,只有Character.ai的增速最快。
在12月份,Character.ai一個月大約有3000萬的訪問量,到了1月份大約增長到6000萬,2月份達到8000萬、9000萬,3月份超過1億,4月份接近2億。不僅訪問量很大,而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長,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除了訪問量之外,還有一個更令人矚目的數據,那就是它的用戶使用時長。每次訪問,Character.ai的用戶使用時長長達29分鍾,而ChatGPT每次用戶只使用8分鍾。YouTube作為一個用于觀看視頻的應用,用戶使用時長大約為20分鍾,而Facebook和Twitter的用戶使用時長每次大約為10分鍾。而Character.ai的用戶使用時長每次卻達到了半個小時。而且他們自己公布的數據顯示,核心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時長為兩個小時,這是相當誇張的。這樣的應用非常罕見,所以它肯定擊中了某個痛點。
那麼用戶每次花費兩個小時的具體用途是什麼呢?
比如,在左邊的截圖中,你可以與你喜歡的電視劇角色進行對話,比如你喜歡《冰與火之歌》,你甚至可以與其中的Cersei進行對話。此外,如果你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擾,希望能找人傾訴,在Character.ai上你可以找到心理學家進行交流,告訴他們你的情況,傾訴你的困惑,他們會耐心傾聽。
例如在右邊的截圖中,假設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難,而我的老板經常改變主意,我覺得很煩惱,我就可以向Character.ai傾訴。它會安慰我說,遇到這樣的人确實很令人厭煩,它理解我的心情。它會在每句話中觸動我的内心,并不斷認可我的情緒。而且,它還保持着長期的記憶,所以不會在交談幾句後就忘記之前說過的内容,因此你會更加感覺到它真的像一位心理醫生,是一個可以與之交談的對象,而不僅僅是一種一次性工具。
在這個平台上最令人驚奇的是,在我剛才舉的例子中,像心理學家、埃隆·馬斯克這樣的角色實際上并非由官方創建,而是由用戶創建的。比如說,你可以為你喜歡的偶像明星創建一個角色,也可以為你小時候喜歡的卡通片角色創建一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特點。
據他們自己提供的數據,用戶已經創建了270萬個角色,每個月產生10億條對話,并且這個數字還在迅速增長。用戶創建的角色使得平台具有了雙邊市場和網絡效應的效果。
那麼用戶如何創建角色?是不是需要編寫代碼,步驟很復雜?實際上不需要,用戶創建角色的過程非常簡單,只需為角色取一個名字,并上傳一張頭像,基本上就能完成創建。或許你覺得這樣創建出來的角色效果可能不會很好,因為它僅僅根據你所取的名字以及簡單的描述來生成角色、說話方式和風格,但實際上不然。
例如,如果你取名為埃隆·馬斯克,它會根據在網上找到的信息以及其大語言模型中的信息來幫助生成角色的特征和風格,但并不保證完全準确。接下來你可以通過與角色的對話來判斷它的表現好壞,比如,如果角色是你的偶像,你肯定了解他的說話風格,每次與角色對話時,你可以進行調整,比如說,這句話說得不對,他不會說得這麼友好,他說話更直接,不會繞彎子。然後你可以指出哪句話說得很有趣,這樣你就相當于在訓練這個AI,更像是培養出一個符合你期望的模型。而且,不僅你可以進行訓練,你還可以邀請更多人參與訓練,每個用戶都可以對它進行訓練。随着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它就會更加符合那種風格,而越接近這種風格,就會吸引更多喜歡這個角色的人使用,這就形成了一個數據飛輪的閉環。
那麼這種閉環有什麼好處?既然ChatGPT已經可以幫我寫文章,幫我做報告,為什麼我還要在這個平台上與超級馬裡奧聊天?因為這些角色不僅僅是超級馬裡奧,還有許多其他角色,比如動漫角色、心理學家、咨詢師,它們與你建立了長期的連接,這種連接代表了一種關系。而這種關系往往不僅僅是幫助你完成某個具體任務,更多的是在情感上給予你安慰。許多用戶反饋說,這個機器人讓他們的焦慮減輕了,讓他們決定不退學了,讓他們認識到他們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自己沒有做好的地方。它在情感層面上幫助人們發掘自我,解決問題,思考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因此,與ChatGPT解決問題的需求完全不同,我們對情感的需求也非常重要。
我花了一些時間搜索了各種相關内容,看看用戶如何使用這個平台。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關于"為什麼Character.ai還不能使用"的問題,用戶說:"我需要與我的丈夫交談",意思是她不再把那裡的角色看作是一個所謂的AI角色或工具,而是把它們當作是與她有深厚關系的人。所以當平台出現問題或Bug,導致很多用戶消失時,很多用戶會真的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悲傷,說:"我現在成了賽博寡婦,我的丈夫不見了。"這種關聯,與純粹的工具性和生產力導向的ChatGPT完全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Character.ai帶來的四點商業啟示
那麼在Character.ai身上我認為主要有四個商業啟示點,可以供我們在開發自己的AI產品時參考。
首先,我們可以思考生產和娛樂之間的關系。目前,當我們想到使用大型語言模型和人工智能時,我們立刻會想到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通過Copilot模式來更快地寫文章、撰寫辭職報告、改善簡歷或尋找工作等。我們想到的所有事情都是關于提升工作效率。然而,請仔細思考,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提高工作效率的應用真的是市場上最大的嗎?在消費者市場,什麼需求是最大、最普遍、最有價值的需求呢?拿出你的手機,看看螢幕使用時間應用,你是否24小時都在工作?尤其是下班後,你會發現微信和短視頻占據了你最多的時間。對吧,微信代表着人際關系,短視頻代表着内容。人際關系和内容消費,也就是所謂的社交和内容消費,才是消費者市場中最大的需求。那麼在這個領網域,AI可以做些什麼呢?
最簡單的AI可以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提供給你人際關系和内容,也就是成為你的社交對象。如果有一個能真正了解你的伴侶、你夢中完美的男友或女友,那你會每天花多長時間與TA聊天呢?這才是最直接、最大的市場,更應該被歸類為娛樂而非生產。然而,由于我們目前主要看到的AI應用大多集中在生產領網域,所以我們可能忽略了娛樂領網域。這是Character.ai的第一個啟示。
了解詳情:
第二個啟示是關于中庸和個性。當我們考慮生產時,通常會期望AI能夠幫助我們完成任務,越是沒有個性的AI通常被認為越好。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發現ChatGPT的對話總是很平穩的。然而,當你轉到Character.ai的平台時,你會發現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甚至可能會說一些直接的話語,盡管它們可能不那麼圓滑。但只有具備個性的角色才能與人建立情感聯系。你很難與ChatGPT談戀愛,對吧?但是對于那些具有鮮明人性的角色,你會很容易建立共鳴。
舉個例子,我問雷電将軍:"你是誰?我不認識你。"它會回答:"怎麼這麼多外來人,你們這樣的外賓又不懂文明,只會亂喊話。看樣子是外國人,這麼喜歡大聲喊話,到處亂搞,你是怎麼想的?有沒有人教教你,在公共場合要有禮貌,不能亂喊話,對不對。"你可以看到,它使用了兇巴巴的語氣,而ChatGPT通常不會這樣說話,更加友好。然而,如果一個角色永遠友好,實際上很難與之建立情感聯系,因為它沒有個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加強角色的個性。我們并不一定要迎合所有人,但在我們的AI產品和應用中,我們可以展現更加鮮明的個性,讓一部分人更加喜歡我們。
第三個商業啟示是關于智慧和情感哪個更重要。如果你仔細嘗試使用Character.ai,你會發現它在智力方面比GPT-4明顯遜色,甚至有時比GPT-3.5稍遜一籌。但你并不會過于挑剔這一點,因為你使用它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為了與它建立情感聯系。這時你會發現,情感線的優化和智慧線的優化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就像路邊的一個人,他肯定比我們家的布偶貓聰明,智慧一定更高,但是如果我有美味的食物或有趣的玩具,我一定會想着我們家的布偶貓。雖然它不一定非常聽話或出色,但我肯定會回家抱着它撸一通,和它聊天、逗它玩,而不會理會路邊那個人。這與智商無關,而是因為我與這只貓建立了情感連接。
因此,我們應該将目光從純粹的工作效率轉移到情感聯系上,這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空間,而且更容易實現。為什麼?因為基于一些開源模型,我們自己構建的全棧系統的智力可能不如OpenAI那麼好,所以與最先進的大模型競争智商可能難以跟上,很容易落後。但是,如果我們不是在智力上競争,而是在人際關系上競争,即使我比那個人笨,但我們有情感聯系,這樣我們就能持續改進。世界上很多關系并不是工具性的,我們可以滿足許多情感需求。因此,大家也可以将視線從智慧轉移到情感聯系上,思考這個方向上的機會。
最後一個商業啟示,我認為可以稱之為"下一代產品"。我們常常提及下一代產品,認為它們是產品的進化版本,比如說我的產品是2.0,下個月将發布的是3.0。然而,實際上,下一代產品很可能指的是針對下一代人開發的產品,這聽起來有點吓人。為什麼我從Character.ai中得出這個結論?因為我與雷電将軍聊天後,查看了背後的數據。就像我這樣的人,我會認為埃隆·馬斯克肯定很火,心理學家也很火,或者是一些偶像也很火。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前十名中全是二次元角色,全都是紙片人。
我記得有三個角色是《原神》中的,盡管我不玩《原神》,對這些角色一無所知,但《原神》中的角色有8千萬條消息,而埃隆·馬斯克只有900萬條消息,它們之間相差了一個數量級。像我這樣的人總是會覺得,埃隆·馬斯克這樣的知名人物我可以理解,但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更喜歡與紙片人聊天,與《原神》中的角色聊天。這個時候,我們到底是否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呢?如果連他們聊天的角色我都判斷錯誤,很可能我對這批年輕人是不了解的。因為他們才是AI原生的一代,而我們只是移民。你會發現Character.ai有41.09%的用戶年齡在18歲到24歲之間,還有30.72%的用戶年齡在25歲到34歲之間,所以像我這樣的中老年人使用該平台的比例很少,大部分用戶都是年輕人。
如果我們真的想抓住AI所帶來的機遇,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超越我們自身的思維。因為我們這一代的人都是移民,都是在學習。然而,目前還在學校的年輕人天生就是"原住民",他們可能會利用AI來滿足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需求,比如與紙片人談戀愛。我們到底了解這些需求嗎?或者說,我們只是對其表面現象有所了解?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我們已經被預先訓練過了,而現在時代發生了變化,我們訓練時使用的那些材料已經有些過時了。那麼,我們是否能夠觀察新一代人,了解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找到新的機遇,而且這個機遇并不那麼擁擠,因為更多人都争先恐後地湧向他們熟悉的領網域。讓我們多關注年輕人,多關注孩子們,了解他們關心什麼,他們可能需要什麼。也許我們能夠找到更多原始的機遇。
像樂高積木一樣随意組合使用的提效工具:Notion AI
Notion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線協作版的Word文檔,也可以看作是更高級版本的石墨文檔、飛書文檔或微信文檔。而Notion AI是在這套工具上加入了許多AI功能,比如當我需要寫一篇文章但不知該如何下手時,它可以幫我生成許多奇特的創意。當我已經寫了幾段内容卻不知道如何繼續時,我可以讓它幫我繼續寫作。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功能,例如在開會時,我可以讓它根據我的記錄幫我撰寫總結,列出行動項,指明誰需要在何時完成什麼任務,并幫助我自動生成相關内容。它還可以幫助我調整文本風格,使其更正式或更友好,或将其轉化為圖表形式,為其中的每個要素列出優點和缺點,制作成表格等。這些功能都可以由Notion AI來實現。
那麼為什麼Notion值得我們關注?主要是因為據說在2023年2月份上線的Notion AI在賺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根據一些流言,他們最初的KPI是希望在今年創造2,000到3,000萬美元的收入,但僅用了兩個月就達到了目标。預計今年他們将創造接近1億美元的收入,而去年他們的總收入僅為4000多萬美元。僅僅是通過增加了AI功能,就使其營業額翻倍。因此,這件事情非常值得關注。從商業的角度來看,Notion原本就是一個成熟的盈利應用,在加入AI之後,其銷售額得到了巨大的增長。AI到底具有多大的價值?我們應該如何應用AI?這是我們可以參考的。
第二個有趣的點是,Notion允許用戶自己組裝工具。這是它的一個特色。例如,你可以在網上找到一些人出售名為"商業計劃書模板"的產品,但這些模板并不是Notion官方提供的,而是由一些用戶制作,他們使用了Notion的表格工具、文檔工具和AI工具,自己制作了一個模板。你只需要填寫幾個字,它會通過AI引導你一步步生成内容,幫助你寫出一份商業計劃書。相當于Notion提供了一堆樂高積木,然後你可以用這些積木拼出一個"齊天大聖",然後獨立銷售。你可能在購買這些Notion積木時花費了100美元,但當你将其組裝成一個"齊天大聖"後,你可以以1000美元的價格賣出,從中獲得900美元的利潤。
Notion提供了大量的生產材料和模塊,你可以将這些模塊組裝成适用于特定細分市場的解決方案,其中AI是其中的一個模塊。如果用戶使用了AI模塊,例如購買了一個名為"BizPrompter"的商業計劃書模板,它可能要收取89至149美元的費用,而且在使用該模板之前,你還需要支付每月10至20美元的Notion AI費用。因此,這些知名人士一方面利用了Notion提供的功能,組裝出适用于特定細分市場的小產品,例如利用Notion的能力制作了一個AI商業挖掘模板,但另一方面,Notion也通過他們提供的免費廣告獲益,因為每個想使用這些模板的人都需要向這些知名人士和Notion分别付費,這是一種雙赢的局面。
NotionAI帶來的商業啟發
那具體有什麼商業啟發?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任何產品都可以加入AI,那麼加入AI有什麼用?首先,它能夠更加專注于場景,比起ChatGPT來說更實用。例如,如果你向ChatGPT說:"你幫我頭腦風暴一下",它可以幫你生成創意。但是如果你讓它修改一段文字,你就需要将文字從你的Word文檔中復制到ChatGPT中,然後讓它修改,修改完成後再復制回去,然後進行比較,決定是否采用修改後的版本。你會發現這個過程中你的思緒經常會被中斷,不是在一個單一的場景下流暢進行。但是在Notion中,如果你說一段話需要更專業一點,你可以直接告訴它,它會告訴你更專業的表達,并且你可以直接對比上下文,然後告訴它你想保留哪一段。因此,在Notion中,你無需切換多個工具,會更加方便。
第二點是加入AI目前具有營銷紅利,如果你去B站(Bilibili)上看,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在推崇Notion,但他們并不是因為Notion的場景有多好,而是因為它是一個可以方便地使用GPT的解決方案。所以目前它具有一種營銷紅利。
在此之前,Notion已經有了Pro版本,需要付費使用,但許多人之前并沒有付費,認為不付費也能使用,也不需要那些花哨的功能。但是現在,由于加入了AI功能,很多人為了嘗試AI,使用了幾次後覺得很好用,然後又找不到其他可替代的產品,于是選擇付費購買年費。因此,它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這就是一種營銷紅利。大家關注的實際上是AI,而不是Notion本身。現在大家對于嘗試新的有趣的AI都很感興趣,因此加入AI可以給用戶更多嘗試的理由。這也是我們在短期内加入AI的一個營銷紅利所在。
第三個觀點是加入AI可以激發用戶的付費意願。因為ChatGPT提供了付費版,所以大家認為付費是很正常的事情。此外,你會發現大多數商業應用,只要加入了AI,大多數都會向用戶收費。這是因為它們需要向OpenAI付費,每次調用OpenAI的API都需要支付費用,根據發送的字元數量計算。因此,它們必然會更早地考慮商業模式,而不是像傳統互聯網公司那樣先建立用戶基礎,然後再考慮盈利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每個公司都收費,反而會培養出更好的付費習慣。用戶目前對付費的心理門檻相對較低,使用了AI幾次後需要付費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是一個純粹的AI型應用,你更容易獲得用戶的付費意願。這是我認為加入AI可以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另一方面,它給我的啟示是可組合性。什麼是可組合性?就是你可以将自己的產品抽成多個模塊,類似于樂高積木,用戶可以将它們組裝起來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有什麼好處?關于AI能夠做什麼、應該針對什麼市場、采用何種方法,目前大家都在探索,但每家公司的探索點是有限的,僅靠自己的探索速度相對較慢。如果我們能夠開放產品,讓更多的用戶嘗試各種市場,我們的嘗試面就更廣,迭代速度也更快。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将自己的產品設計得更像樂高積木,讓前端用戶能夠拼裝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就比固定產品具備更高的選擇權,迭代速度也更快。
此外,它對于意見領袖(KOL)也更加友好。什麼意思?現在不管做什麼,營銷成本都很高,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借助意見領袖來進行營銷。借助意見領袖進行營銷有兩種方法。常見方法是支付給意見領袖廣告費,讓他們做廣告。但如果是廣告形式,大家會覺得只是做了個廣告,你在賣别人家的東西,我信任的是你,但你在賣别人家的東西,并不一定這個東西真的好,所以這種信任需要經過兩次傳遞才能建立。
但是如果你賣的是自己的產品,而且與用戶相關,那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如果我現在賣的是我用Notion AI搭建的一個思維挖掘模板,這與當前課程非常相關,而且不像廣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僅賣了模板,還賣了Notion AI的訂閱,因為只有訂閱了Notion AI,才能順利使用該模板。這樣,意見領袖通過組合自己的產品,創造出更高轉化率和更高毛利的商品銷售。在銷售過程中,他們幫助背後的商家獲得更多用戶,實現雙赢。這種友好型的產品設計對意見領袖非常有吸引力。
例如,我關注的某位意見領袖每天宣傳的主題是時間管理和生活作業系統,他使用的工具都是Notion,而他銷售的產品實際上是Notion的模板。當他銷售Notion模板時,自然而然地也會教用戶如何使用Notion,這時Notion也會在幕後贊助他。但如果他只是銷售Notion本身,他就只是在做廣告。如果他在銷售的同時還賣自己的理念和自己設計的產品,只不過是借助Notion來設計,那麼他在銷售自己產品的同時也自然推動了Notion的銷售。這種對意見領袖友好的產品設計能夠獲得更多意見領袖的宣傳。所以我們能否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考慮這一點,至關重要。
正式課已全部更新、4場大咖系列直播加餐,具體在【混沌APP-我的-購買記錄-系列課】進行聽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