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當代年輕人,開始用奶茶錢買健康險,歡迎閱讀。
文 | 刺猬公社,作者|李怡雲,編輯|陳梅希
一批 95 後、00 後們發現,自己已經到了被父母反勸買健康險的年紀。
打開家庭微信群,每天總能收到幾條家人發的 "20 歲遊戲主播猝死 "" 年輕人帶癌上班 " 等短視頻鏈接,下面還要加上 " 不要熬夜多去體檢 " 等叮囑。放下手機,感覺跟着加班了幾個小時的心髒又多跳了幾下,在思考了幾秒要不要請病假後放棄——這是這一批在外地工作年輕人的生活常态。
小丸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去年,她來到南方超一線城市,過上了一周工作六天的生活。第一次離家數千公裡,父母因為擔心而催她給自己買一款健康類保險。在做過一些功課後,她在某支付平台上買了一份每月幾十塊錢的保險。
" 便宜、快,而且不用聽銷售叨叨。" 小丸解釋線上購險的好處。如今,大量年輕人和小丸一樣,選擇在互聯網上選購職工醫保外的輔助型健康險。根據《2023 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 2022 年到 2023 年,20-30 歲的投保人線上購險率從 74% 提升到 77%,線下購險率從 91% 下降到 80%。
目前,小丸還沒遇到過需要出險的情況。平時難得去醫院看病開藥,醫保報銷後自費部分很少;相應的,她對這款互聯網保險的覆蓋範圍也了解得并不算詳細。" 和買視頻平台的會員月卡是一樣的。" 小丸說," 你不用把庫裡的電影都浏覽一遍再決定,反正最基本的那些肯定會有。"
這一份 " 随意 " 正是互聯網健康險的最大賣點:和線下相比,互聯網健康險以 " 百萬醫療 "、" 惠民保 " 等費用較低的保障型險種為主。為此,保司推出了很多降低消費門檻的手段,比如月繳保費等形式。
在價格吸引力下,線上購險成為了近幾年的新潮流:2013 年到 2022 年,中國互聯網保險的保費規模從 290 億元增加到 4782.5 億元,占到全行業原保費收入的 10%,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32.3%。
微信和支付寶的 " 健康 " 版塊,醫療險均在醒目位置
而年輕人在其中又是絕對的消費主力:一方面,由于健康狀況更好,這些年輕人能享受到的互聯網醫險價格是 " 折上加折 ",月費還沒有一杯奶茶貴;另一方面,年輕人能接觸到更多相關產品的營銷信息。根據《報告》,58% 的受訪者将社交平台、保險公司官方微博微信、短視頻 APP、内容類平台等線上渠道列入了解保險產品及品牌的重要方式。
有了一份健康險的小丸暫時不用再折騰了。但至于未來是否會續保,她顯得不是那麼确定——畢竟,門檻低的負作用就是用戶粘性不強。" 如果未來收入提高了,可能還是想買一份更貴的、有儲蓄功能的健康險吧。" 她計劃道。
互聯網健康險,作為很多年輕人的入門第一課,如今已經全面鋪開;但未來,它到底能不能跟上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和收入曲線,依然仰賴于整體產業的走向。
01
互聯網健康險能火,和商業保險的近些年的流行趨勢脫不開關系。互聯網的銷售渠道,相當于是為一把已經磨利的劍找到了一只趁手的鞘。
商業健康險的發展在中國比較緩慢。根據《中國商業健康險創新藥支付白皮書(2024)》,商保渠道平均滲透率約為 13%。和其它險種相比,它在中國人的消費中占比也不算高:根據羅蘭貝格發布的產業報告,2020 年中國商業健康險在保險市場占比僅為 18%,遠不及美國的 79%。
其中涉及到很多原因,被廣泛提及的就是基本醫保的底盤太穩固了。随着每年醫保更新目錄,大部分居民的日常臨床需求都能及時得到滿足,因此對商業險的需求較低。除此以外,國内的保險意識沒能得到普及," 賣保險的 = 騙錢的 " 等認知依然不算少見。
一名保險銷售人員感嘆:" 從業多年,真的願意聽你介紹產品的人少得可憐。" 很多人會覺得,只要最後沒能出險,那投保的錢就是打了水漂,四舍五入相當于 " 被騙了 "。而這種思維其實并不完全是錯覺:據《國際金融報》統計,2022 年 139 家保險公司綜合賠付率為 45% 左右——健康險的商業模式決定了:最終結算的保額和保費不可能完全對等。
因此,保司逐漸意識到,擴大市場的唯一方式,就是要讓消費者覺得:這錢花得值。
長期險由于受保周期長,投保人的 " 獲得感 " 往往不高;相對的,短期低價險則看起來更有 " 性價比 "。
在這種情勢下,短期低價險迎來了瘋狂熵增的時代。
2013 年 10 月,由螞蟻金服,騰訊,平安投資的眾安在線成立,健康險進入互聯網時代。三年後," 百萬醫療 " 橫空出世,催生了平安的 e 生保、眾安的尊享 E 生等產品。
眾安保險官網首頁寫着 " 科技驅動金融 "
一直到今天," 百萬醫療 " 產品依然是互聯網健康險的中流砥柱。這種短期產品的特點在于:保額較高(200 萬元至 600 萬元),保費較低(100 元至 2000 元)。根據《2022 年上半年互聯網财產保險發展分析報告》,當期 " 百萬醫療 " 占互聯網健康險保費收入的 46.3%。
互聯網健康險的銷售平台類型也逐漸多樣:有傳統保險公司的線上渠道,比如中國人壽推出的的 " 國壽 e 家 ";有互聯網保險公司,比如上面提到的眾安在線;有互聯網保險中介,知名度較高的有優保網、慧澤網等;還有線上媒體平台,比如以深藍保為代表的自媒體。
短期健康險和線上銷售渠道的捆綁其實很好理解:過去,保司需要線下團隊進行獲客,銷售們往往要了解個人的收入情況、家庭的成員構成、主次要健康需求等,由此做出不同價位、不同保障範圍的定制化產品推薦;而在新模式裡,這一環節被優化了,同時互聯網平台的流量池能吸引更多中低收入的消費群體。
這也是保司從 " 產品思維 " 到 " 用戶思維 " 的轉型。還是那句話:一切的目的都要讓用戶覺得 " 這錢花得值 "。
" 可以把保險公司理解成銷售公司。銷售隊伍需要產品,疾病險就是其中之一。" 一名供職于國内知名保司的行業人士提道," 而百萬醫療更注重與用戶面對面,新一代的消費者都是移動端用戶,互聯網具有降本增效的優勢。"
02
然而,小丸們的 " 随意 " 并不是沒有代價。
互聯網健康險市場中最熱賣的短期險,雖然價格便宜,但也有一定的隐患:很多產品會因為受保人健康條件不再符合要求而拒絕續保,且年齡上限為 65 歲。而一個人 65 歲以後的醫療支出,往往會比前半生花在治病上的錢都要多。
當被問及在怎樣的收入水平下才會轉購長期險種時,小丸陷入了一陣沉默——對于一個每月要花一半的工資用來租房的 20+ 女生而言,這個問題确實有點超前。和一杯奶茶錢就能買到的短期醫療險相比,市面上長期險的價格要貴上數十倍甚至百倍。
個體存在未來的健康保障隐患,保司也有不小的盈利壓力:" 百萬醫療 " 之所以現在還掙錢,主要因為被保人平均年齡較低;一旦這些人進入中老年的年齡區間,賠付率就會被瞬間打穿。
因此,無論是對于個體還是保司,短長期健康險的平衡配置都很重要。但對于二者而言,目前在建立連接上出現了一點問題。
和高漲的消費欲相對的是,這一屆年輕人的儲蓄能力普遍不算太高。根據 2021 年《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18-34 歲的年輕人月儲蓄金額均值為 1624 元。更近的數據是紅星資本局在 2023 年所做的問卷調查,其中顯示超 7 成 30 歲以下年輕人存款不到 10 萬元。
這也意味着:未來保司想要讓年輕用戶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的轉化,會比較困難。
《報告》顯示:消費者的收入越高、學歷越高、所在城市等級越高,越傾向于在線上渠道購買保險;但如上文所述,低價險種占了互聯網健康險保費收入的一半左右——高端用戶消費的卻是低價產品,這也揭示了目前互聯網健康險和目标用戶之間關系的吊詭之處:
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們的收入和環境,決定了他們日常消費更高、租房費用更高,未來買房的儲蓄壓力更高,在這些種種 " 剛需 " 面前,險種配置沒有太多 " 升艙 " 的餘地。
未來保司将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将目标用戶的範圍擴大,将低價產品帶向下沉市場;要麼利用互聯網賦能提升自己其它產品,尤其是高端險種的吸引力。
在某種程度上,前一種發展路徑已經被最新的互聯網健康險形态——惠民保——做到了。截至 2023 年,各省(區、市)累計推出惠民保產品 622 款,總參保人次已近 3 億。在各地政府的大力宣傳下,這一險種達到了一般保司不可想象的滲透率,其中線上參保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而後一種路徑依然有待探索。比如将短長期醫療險的範圍和保費進行中和:一些長期醫療險将保費降低到中短期價位,同時将終身保證續保的範圍限定在癌症等幾種重大疾病上,放棄儲蓄功能。而銷售網絡平台配備的 AI 助手會根據用戶需求,對產品優先級進行排序後推薦,而不再機械地将產品簡單分類為 " 短期 " 或 " 長期 ",也有助于用戶接受。
在重疾險和長護險這一塊,各保司也在積極做出調整。" 主要是在待遇、權益上變動,比如友邦也在做稅優長護險,還推出了健康權益包,都在靠近工薪階層和普通人群。" 上述行業人士說道。
對于互聯網購險的主要年輕用戶而言,消費更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意味着:保司也需要打破類型的壁壘。" 現在是千軍萬馬都上線了,但對每個人畫一張像、跟着走一趟的工作還沒有完成。" ——在未來,只有通過網絡優勢細化用戶需求,才能讓更多保司推出更受年輕人歡迎的 " 過渡 " 型產品。
03
在獲客這一點,互聯網健康險做得不能說是完全成功。對很多像小丸一樣的購買者而言,產品本身并沒有給留下太多印象,且續保意願不高。
" 如果在一個保險期限内,保司沒能獲得客戶粘性的話,其實這個客戶依然歸屬于銀行或互聯網平台。但如果保司通過服務,不管有沒有理賠,赢得了客戶青睐,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上述行業人士說道。
就目前情況來看,大批線上購險的年輕人與其說是平安或人壽的用戶,不如說是阿裡或騰訊的用戶。" 沒有深刻、體系的服務和管理建設,所謂的平台也沒有差異化品牌。" 這是上述行業人士對互聯網保險市場的整體評價。
根據《報告》,在保險科技的感知上,智能化理賠是消費者感知最強的技術,超七成消費者認為智能化理賠可提升售後體驗。但與此同時," 擔心理賠困難或被拒 " 是消費者近兩年最核心的困擾,半數消費者有理賠擔憂。
這一結果也呈現了互聯網健康險的一個隐形問題:最主要的線上技術投入,并沒有被用來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
事實上,理賠速度的快慢、方便與否,和用戶粘性并不直接相關。調查中 52% 的用戶表示選擇線上購險是因為繳費方式靈活(月繳、年繳等),支付壓力小,選擇 " 理賠申請便捷 " 的人只占 32%,只排在選擇理由列表裡的第七位。
而同時,約 8% 的線上消費者有流失傾向,其中大部分理由都和保險權益前期知情與後期保障有關:34% 的用戶擔心線上購險時投保告知不充分,32% 的用戶擔心找不到人理賠難,27% 的用戶認為條款較難理解,沒有人講解。
從《報告》來看,互聯網健康險能提升服務質量的方式很多,目前能關照到的卻依然不夠。" 互聯網醫療還是做得太淺了,不然和互聯網保險是很好的結合探索。" 上市行業人士說道。以美國為例:由于線下就診資源較少,當地的在線問診往往和商業健康險捆綁服務。一些保險公司還會推出免費在線醫療服務,以增加自家產品的吸引力。
雖然商業健康險的覆蓋場景主要集中在線下,以住院費用為主,但引入互聯網醫院依然可以緩解 " 信任度 " 問題,增加產品特色。向更專業化的領網域延伸、協同,将是未來互聯網健康險建立自己用戶軍團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