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暑期檔有它才牛逼,歡迎閱讀。
終于能寫了。
前幾天看完點映 Sir 就憋着一肚子話想要說。
暑期檔最重磅的一部,今日上映——
封神第一部
可以明确的說:
這是《封神榜》最宏大的一次改編。
也是目前國產魔幻 / 奇幻題材的最佳。
豆瓣 7.7。
上映當天就開分,看得出是電影的底氣。
而在 Sir 心裡。
給《封神》的分數還要再高一點。
為什麼?
可以展開三個方面說說。
01
制作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Sir 就不說太多。
簡單感受幾個畫面——
開場鐵血衝鋒的戰争戲。
前半段聲勢宏大的纣王登基儀式。
最後的那場貔貅追逐戲份,乃至姬發歸國時的史詩感音效加成 ……
在 IMAX 級别的大銀幕上呈現出的宏大壯闊,絕對不是過往的《封神》劇集改編時,受限于預算的制作所能比拟的。
幕後特輯裡早已展現的。
龍德殿裡精致感拉滿的紋飾布景,演員身上全程使用的手工織造佩戴真實玉石的演出服裝,還有為了戰争戲專門訓練的戰馬和年輕演員耗費了大半年練出的一身腱子肉 ……
但。
如果只是說它投資高、堆特效。
聽起來跟之前的大部分 " 爛片 " 有啥區别?
那我們快速進入第二部分——
02
想象
一個問題:
你能概括以往《封神榜》的時代背景有什麼特征嗎?
1990 版的《封神榜》透着希臘風,TVB 版的服化道好像放到随便一個朝代都能成立。
Sir 不否認這兩版都有經典的地方,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但囿于認知或者經費,沒有能力去還原歷史背景。
商朝是什麼樣的?
不要說國產影視劇很少呈現,就連原著《封神演義》(成書于隆慶、萬歷年間),也只是作者站在明朝對商朝的想象。
而随着當代考古的發現,我們今天其實比古人了解得更多。
烏爾善的《封神》。
是銀幕上對商朝為時代背景的上古傳說最深入、最細致的一次呈現。
先說一個線索人物,比幹。
擁有七竅玲珑心。
殷商的忠臣,因為勸谏惹怒纣王,最後被剖心殺死。
心有七竅,說明他才智過人;心如玲珑,說明他品德高潔。
但這也注定了他的悲劇——
越聰明、多慮,内心可能越痛苦。(曹雪芹也形容林黛玉 " 心較比幹多一竅 ")
越高潔、耿介,越容易遭到讒言中傷。
後世多以比幹為忠臣的典型代表。
這一版《封神》裡給了比幹多一重身份——
殷商大司命。
善占卜,掌祭祀。
他勸谏的緣由,是預測到殷商失去天命。
商王的登基大典上,比幹用龜甲占卜向上天問詢殷商國運,結果龜甲碎裂。
而他與商王的對話提到的人祭,百人祭,千人祭,萬人祭 ……
可以看出當時的商朝對于鬼神的信奉,對于宗教的推崇,包括對于征伐的熱忱。
相比之前的《封神》改編,這可能更接近真實——
從現代考古發掘的殷商遺迹,發現有大量的人牲和人殉。
一個細節。
開場的蘇護叛亂,殷壽帶兵讨伐,成功将其斬首。
而這個首級,不僅出現在妲己魅惑殷壽的軍帳中,更是在後邊成為了商王手裡的人頭酒杯。
把人頭做酒杯,再聯想到後邊殺伯邑考吃肉,逼比幹挖心。
以及商朝的炮烙、虿盆各種酷刑。
那是相當的邪典。
商朝其實和我們熟知的 " 古代 " 很不一樣。
是今天難以想象的遠古。
當 Sir 回想起電影裡的登基大典以及後邊修築的祭天台時。
想到的,是梅爾 · 吉布森的名作《啟示》對失落的瑪雅文明的大膽想象。
有一種類似的生猛,野蠻。
另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大象。
姜子牙和哪吒、楊戬進入朝歌城,一群人在建造工程,其中就有訓象在拖動木材。
大象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大場面嗎?
其實這也是時代的重要象征。
古代的中原大地是分布有象群的。
《呂氏春秋》記載:" 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
只不過後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的刀耕火種,大象一路向南退卻,如今只有少部分留在西南邊陲。
當大象消失後。
後人只能通過遺存的象骨和前人的描述,去構想大象的樣子,這便是" 想象 "一詞的由來。
有趣的是。
《封神》就是這樣的一場想象。
03
革命
《封神演義》的故事,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聽過,都早已經先入為主。
看封神看的是什麼?
當然是看纣王和妲己,荒淫無道、酒池肉林、殘害忠良、禍國殃民;
也看伐商戰争中,西岐和殷商的神仙術士們飛天遁地,互相鬥法;
更看姜子牙輔佐周王打敗商纣,匡扶天下的古代文人的王道爽文叙事。
可問封神故事的主角是誰?
有人會說纣王,也有人說姜子牙,哪吒,楊戬 ……
這一回的《封神》,在沒看電影之前,Sir 以為故事的主角,會是費翔飾演的殷壽,或者是黃渤飾演的姜子牙。
正邪兩派對決。
但看過電影之後才發現——
這一次的主角,是西伯侯姬昌的兒子姬發。
而且相對于過往改編裡,将姬發作為反商旗幟模糊掉面目,或者把姬發當言情男主一樣塑造得過于流俗。
《封神》幾乎是完全從姬發的視角講述的整個故事。
一個少年英雄成長的故事。
起初他在朝歌當質子,認纣王為父。
電影一開場,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纣王(此時還沒有轉正)。
而是一個領導力 max 的大英雄。
身材高大,作戰勇猛,智勇雙全,身先士卒 ……
這也感染了年輕的姬發——
他想成為殷壽這樣的人,成為一個英雄。
因此。
當殷壽成為了商王,他堅定地支持。
當商王寵信妲己,與王後、太子殷郊都發生矛盾,他選擇為商王找補。
當商王想要封神榜,不惜濫殺無辜時,他依然要去追捕姜子牙奪榜。
甚至——
向纣王舉報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姬昌。
可他成了英雄麼?
并沒有。
他所捍衛的 " 國 ",和他原本的家,都陷入至暗時刻——
殷商一代忠臣比幹被迫挖心,他好友,也是太子的殷郊面臨被斬首。
哥哥伯邑考被纣王做成了肉餅,還讓父親姬昌吃下 ……
以往的《封神榜》,講述的是以正義打敗非正義,是天命所歸征服天良喪盡。
但烏爾善的《封神》沒有重復這種簡單的黑白二元。(要知道纣王一出場是以正面形象)
這場革命,發生在年輕人的心靈深處。
你該相信誰?
誰才是最終權威?
當你從小被植入的信仰露出破綻時,你敢親手去拆穿嗎?
這才有了預告片裡的姬昌對他說的那句——
"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自己是誰才重要。"
導演在采訪中提到他最得意的一場戲,就是龍德殿上處理四大伯侯謀反,逼迫伯侯之子們弑父的戲份。
沒錯。
這也是 Sir 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
确實有種 " 靈魂深處鬧革命 " 的窒息感,和一切秩序都在傾倒的眩暈感。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西方神話裡典型的 " 弑父 " 套路。
但誰說 " 父 ",就不是一個東方的核心概念呢。
在 Sir 看來烏爾善《封神》的一大突破就在于此。
過往的封神之戰,歸根結底說是誰戰勝誰?
大多數在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封神》卻罕見拍出了這場戰争的結果——
一種文明取代了另一種文明。
從商到周,不是改朝換代那麼簡單。
除了禮儀、器物、習慣、風俗的差别外。
最大的區别,是價值觀。
導演在服化道特輯裡特意提到了一個詞,文化邏輯。
電影裡随處可見:
宮殿裡極盡華美的裝飾造型,登基大典上呈現的宗教與巫俗文化,以及國民極為尚武的風氣,包括不限于在大殿裡演繹戰舞,把敵人的頭顱用來做酒器。
放在商王殷壽身上,也是極為明顯:
要打仗,就親披铠甲身先士卒當英雄。
要奪權,就讓妲己附身,直接安排大殿上的刺殺。
要消除天譴,就下令奴役萬民修祭天台。
要長生不老,當場濫殺無辜,還對得而復失的封神榜窮追不舍,甚至搗毀宗廟祭堂,對于先祖祭祀都毫無敬意。
以往說起纣王奢靡,首先想起的是酒池肉林。
但奢靡的本質是什麼?
是無節制。
除了無節制的酒色,更是對使用暴力的肆無忌憚,對權力無限膨脹的欲望。
電影做了這樣的設計——
西岐的畫風,整個就跟殷商幾乎反過來。
殷商華麗,西岐古樸。
朝歌百姓活得戰戰兢兢,道路以目;西岐父老則是心懷感念,風雨同舟。
更别說商王家族父子相殘,西岐王室父慈子孝。
一個細節,武器。
姬發和伯邑考善用的武器,都是弓,而殷商戰士慣用的武器是什麼?
是劍,是斧,更直接,更鋒利。
這些屬于當時 " 黑科技 " 的青銅武器,是被權力壟斷的。
殺了父親完全皈依商王的崇應彪使用的是劍,而逐步背離了父親,選擇反抗的殷郊在逃亡時,首先丢掉的也是劍。
纣王的篡位奪權是不可長久的。
人心向宗法靠攏。
纣王的濫用暴力招致反噬。
一種 " 仁 " 的觀念開始萌動。
遠古的商朝逝去,開啟了我們傳統觀念的周朝正在走來。
所以《封神》前所未有地說出了。
這不止是一個正義戰勝邪惡,英雄歷經艱險成長最後獲得勝利的故事。
更是一種價值戰勝另一種價值,從殘暴到仁愛,從愚昧到文明,從窮奢極欲到溫良恭儉讓 ……
這才是創作者最有野心的地方:
所謂封神的過程,就是建構我們熟知的傳統文化的過程。
這既不是西方神話的 " 弑父 "。
也不是簡單的 " 認父 ",而是以今天的視角重新去觀察君臣父子、天道人倫、禮儀綱常,這些文化的源頭。
我們主要寫的是 " 天道人倫 ",姬發承擔的是人倫秩序,姜子牙承擔的是天道,這兩個加起來就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東西。
當然。
目前我們看到的《封神》不是全部,只是序曲。
很多觀眾期待的神魔大戰諸仙鬥法場景,還沒來得及登場。
而且電影的編排節奏過快,也會讓觀眾察覺到一些小的瑕疵。
但對于《封神》來說。
它所代表的國產電影人的野心,想做東方神話史詩的雄心壯志,以及對電影工業化的貢獻,不該被輕易忽視。
尤其是在魔幻題材退潮的當下。
在《指環王 1》重映,也會招來 " 冗長 "" 粗制濫造 "" 沒有下文 " 等一星惡評的當下 ……
《封神》的上映,顯然不讨巧。
它沒有當下最挑動情緒的社會熱點。
《封神》這樣的史詩片由于制作周期漫長,對于今天實在已經太 " 古典 " 了。
但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Sir 更欣賞《封神》。
雖然仍不完美。
但因為有了它。
我們也就有底氣說,國產神話史詩,這回行了。
這種明知是險途,明明前方已經有無數挑戰者墜落下絕壁,卻仍然一往無前,向頂峰攀登的決心。
比銀幕上的故事提前一步告訴了我們——
史詩那最激動人心的力量,究竟是什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