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那位座談會上最松弛的大佬,原來是靠賣試卷起家的,歡迎閱讀。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一張空椅子
比起 " 全棧自研 "、" 純血 " 這種花哨的宣傳,通過并購獲得行業内先進技術的方式似乎 " 低人一等 "。然而,直接摘取成熟果實的性價比無疑要比 " 重復造輪子 " 高上不少。
撰文丨周隆斌
2 月 17 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京召開。這場時隔 6 年重新召開的座談會備受關注。參會的企業家可謂是大咖雲集,時下最火的 DeepSeek 董事長梁文鋒、宇樹科技董事長王興興," 老一輩 " 的民營企業家雷軍、馬雲、馬化騰等大佬齊聚一堂。
在流傳出的會議照片中,在雷軍與王傳福中間,有一位後仰着靠在椅背上,與其他正襟危坐的大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身份并不難猜,正是韋爾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人稱 " 中國芯片首富 " 的虞仁榮,韋爾股份也因此被部分股民戲稱為 " 腰椎間盤突出概念股 "。
這裡面并沒有什麼龍傲天的劇情,如此松弛的坐姿也沒有什麼深意,只是已快到花甲之年的虞仁榮難以長時間保持端正的坐姿罷了。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在武漢大學 130 周年校慶之際,雷軍為母校捐贈了 13 億元人民币。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胡潤慈善榜上,排名第一的并非雷軍,而是虞仁榮。
1966 年,虞仁榮出生于寧波市鎮海區鍾包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中。他從小就展現出了極強的學習天賦,一直是家長口中 " 别人家的孩子 "。中學時,虞仁榮以優異的成績被譽為 " 浙江省基礎教育天花板 " 的鎮海中學錄取。後以鎮海區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與只知道埋頭苦讀的普通學霸不同,虞仁榮娛樂學習兩不誤。大一時,他曾通宵打麻将,次日早晨直接參加全校數學競賽,還能斬獲第一名,同學們無不驚嘆不已。在虞仁榮看來,麻将與數學競賽或許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需要快速作出判斷的遊戲。虞仁榮快速決策的行事風格,在創業的過程中反復體現。
同為寧波鎮海人的娛樂業大亨邵逸夫曾說過:"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 虞仁榮在大學期間,就展現出了敏銳的經商頭腦。
北京海澱區作為全國教育高地,海澱區試卷至今還是全國學子必刷的試卷之一。在虞仁榮就讀清華的時代,沒有互聯網,專業的教輔資料書店也不像現在這樣遍地都是,非北京本地的學子想要得到一份海澱區試卷頗有難度。
虞仁榮捕捉到了市場需求與供給間的缺口,用清華學子的身份作背書,将海澱區的模拟試卷、習題集等試卷大量復印,在隔壁河北保定廣開銷路,很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試卷經銷商。
利用兩地教育資源不對稱的信息差,虞仁榮不光讓自己的錢包鼓了起來,也為日後闖蕩芯片分銷行業打下了初步基礎。
中國芯片界,半壁清華人。虞仁榮當年所在的 EE85 班(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85 級半導體專業班),更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班級。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兆易創新創始人之一舒清明、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晖 ……EE85 班中誕生了十餘位半導體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管。
面對着這些熠熠生輝的芯片企業,由虞仁榮一手創辦的韋爾集團同樣書寫着屬于自己的傳奇。
從清華畢業後,虞仁榮進入浪潮集團擔任工程師。彼時的浪潮集團剛剛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呼叫機,風頭正勁。對于初入職場的虞仁榮來說,這無疑是個很高起點。
不過,從事相對枯燥的技術研發工作并非虞仁榮所求,經商的渴望始終流淌在虞仁榮的血液中。僅僅兩年時間,1992 年,虞仁榮毅然決然地辭去了這份風光無限的工作,轉而跳槽至香港龍躍電子,在北京做起了銷售經理,正式開啟商業生涯。
從光鮮亮麗的明星企業工程師,到幾乎沒有門檻的銷售人員,放到現在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夠理解虞仁榮作出的決定。以後視鏡的角度去看,恰恰是這次不被常人所看好的跳槽,為虞仁榮後來創立韋爾股份打下了堅實基礎。
虞仁榮在清華大學和浪潮集團學習到的專業能力,再加上大學期間從事試卷經銷商所積累的經驗,讓他成為了業内一名少有的既懂技術又懂銷售的專業人才。
随後 6 年的銷售經理生涯,虞仁榮深入接觸到了半導體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在業内搭建起廣泛的人脈網絡。自立門戶,就顯得水到渠成。
1998 年,虞仁榮成立北京華清興昌科貿有限公司,專注于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務。好風憑借力,2001 年,中國加入 WTO,對外開放的步伐越走越快,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加速向中國轉移。
與此同時,國產手機品牌們開始嶄露頭角。虞仁榮精準地把握到了行業需求,通過代理美國安森美、日本松下等國際知名品牌的元器件,很快成為北京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年利潤高達千萬美元。
對于一名出身于普通農民家庭的企業家來說,虞仁榮此時取得的成就已經足夠奪目。然而,經銷商時代的虞仁榮所散發出的星芒,只是他創業路上的一座裡程碑。
由于起步時間慢,缺乏技術積累,時至今日,中國芯片產業鏈仍然可以說是大而不強。在尖端芯片制造領網域,鮮有中國企業身影。在 21 世紀初,中國芯片產業鏈更是單薄。與掌握芯片設計、生產技術的上遊廠家相比,虞仁榮最多只能算是割據一方的 " 山大王 ",是產業鏈中最脆弱的環節。
經銷商的成功常常與時代紅利緊密相連,他們往往乘風而起,在下一個瞬間又被浪濤吞沒,常年在商海中摸爬滾打的虞仁榮深谙此道。2007 年,虞仁榮創立韋爾半導體,正式進軍半導體設計領網域。
想要一口吃成個胖子是很多成功企業失敗的開始,虞仁榮始終沒有放棄他擅長的分銷業務。通過分銷產生的利潤,反哺技術研發,這樣的雙輪驅動模式,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韋爾股份的底色。
直到 2017 年韋爾股份在上交所主機板敲鑼上市,韋爾股份的分銷業務仍是公司營收大頭,占比達到近八成,設計業務尚未形成壁壘。正是在這一年,得到 A 股市場融資的韋爾股份,開啟了一場 " 蛇吞象 " 式的并購。并購的對象,則是 2016 年剛剛被中國财團收購,全球影像傳感器市場占有率僅次于索尼和三星的美國豪威科技。
作為資本市場的新兵,得到 A 股市場偏愛的韋爾股份市值也只有 80 多億元,約為豪威科技的三分之二。從硬實力上看,二者體量更是懸殊,豪威科技的資產總額是韋爾股份的 5 倍,淨資產更是後者的 8 倍。
企業的核心價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内在競争力,由于技術迭代速度落後于同行,豪威科技的影像傳感器在全球市場中的競争力已經走上了下坡路。韋爾股份在中國市場中積累了廣泛的下遊客戶資源,借助韋爾股份的銷售網絡,豪威科技的產品可以在中國廣闊的市場中找到更多适合它的應用場所。
韋爾股份看中的,自然是豪威科技的影像傳感器技術。這種高度定制化的半導體芯片,廣泛用于手機攝像頭中。虞仁榮提早預判到,往後手機攝像頭将由單攝逐漸向雙攝、多攝過渡,與豪威科技強強聯手,将快速提升韋爾股份的芯片設計能力。
事與願違,由于豪威科技的大股東珠海融鋒明确反對這次交易,當時這筆交易并未能順利進行。珠海融鋒背後的實控人是聞泰科技董事長張學政,他當然不願意看到這塊到嘴的肥肉轉而被同行一口吞下。
然而,豪威科技多位高管都是清華出身,比起與聞泰科技合并,他們更希望與校友進行合作。2017 年 9 月,虞仁榮成為北京豪威新任 CEO,開始介入公司管理。珠海融鋒逐漸放棄了對豪威科技的控制,退出大股東行列。次年,韋爾股份重啟合并,最終成功将豪威科技收入囊中。
靠着前後 30 餘次并購,虞仁榮逐步構築起了自己的半導體帝國,實現了從分銷商到全球第三大影像傳感器設計、制造、銷售廠商的跨越。2023 年,韋爾股份作為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成功跻身全球集成電路營收十強榜單。
2024 年上半年,韋爾股份實現營業收入 120.91 億元,同比增長 36.50%;實現歸母淨利潤為 13.67 億元,同比增長 792.79%;扣非後歸母淨利潤 13.72 億元,同比增長 1837.73%。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虞仁榮直言,業績大幅增長的根本原因是上一年 " 基數太低 "。
即便是對半導體行業了解不多的投資者,打開韋爾股份歷年業績表,也能清晰地看到,2023 年韋爾股份的營業收入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别下降了 93.25% 和 105.44%。
這不是韋爾股份的經營出現了重大問題,2023 年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寒冬期,行業内的龍頭三星電子全年淨利潤同樣大降 72.2%。
2024 年全球半導體行業步入修復期後,行業内的公司業績同比大幅提升,其中自然有降本增效、技術力提升等多重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必然是基數過低。盡管如此,在與公眾投資者交流時,能夠尊重投資者智商,坦誠地将其點明的公司高管,卻寥寥無幾。
現在談到企業家或者某家企業,言必談及他做過多少慈善,為保護環境做了多少貢獻。承擔社會責任固然值得稱道,但對于企業發展歷程來說,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添頭。
成為偉大企業的秘訣是什麼?首先是要活下去。
回顧虞仁榮的創業經歷,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無論是初入商海還是帶領公司進軍芯片設計領網域,虞仁榮從來沒有急于求成,奢望一步登天。
就算是對于豪威科技總價約 150 億元的 " 蛇吞象 " 式并購,主要支付方式也是采用上市公司股份,現金僅花費了 16.87 億元。這種方式對公司财務壓力較小,不會大幅提高公司杠杆比例,也不會為公司将來的發展埋下隐患。
比起 " 全棧自研 "、" 純血 " 這種花哨的宣傳,通過并購獲得行業内先進技術的方式似乎 " 低人一等 "。然而,直接摘取成熟果實的性價比無疑要比 " 重復造輪子 " 高上不少。
強如英偉達,去年照樣一連收購了 4 家以色列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以強化公司在數據中心業務上的技術領先優勢,至于成立初期,英偉達并購全球企業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遙想當年,陳進團隊主導的 " 漢芯一号 " 項目,号稱 16 個月就自主研發出了全球技術領先的 " 中國芯 ",一時間風光無二。
不承想,所謂的 " 中國芯 " 是陳進雇傭建築工人,将摩托羅拉芯片上的原廠标識用砂紙打磨掉,重新印刷上 " 漢芯一号 " 的标識偽造而成。陳進不光以此騙取了上億元研究經費,事件被曝光後,更是直接導致中國芯片產業遭受了多年的信任危機。
如今,中國芯片產業鏈正處于全面追趕期,再也經受不起又一次 " 砂紙造芯 " 的鬧劇。春節後,DeepSeek 的 AI 大模型火遍海内外,資本市場對于國内 AI 行業的期待迅速被激活,誕生了所謂的 "DeepSeek 概念股 "。
事實上,很多公司僅僅是接入了 DeepSeek 的服務,或者看了 B 站的教程,下載安裝了一鍵部署包,就遭到聞風而來的資金熱炒,股價翻着花似地往上漲,好像買股票的錢是歡樂豆一般。
以至于數十家上市公司因股價出現大幅異動後,不得不主動發布風險提示公告,明确表示公司與 DeepSeek 不存在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股權關系,也未開展業務合作。盡管如此,還是難以阻止市場資金前仆後繼地湧入,争相參與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
元宇宙、數字貨币、人形機器人 …… 一個個動辄萬億市場前景的耀眼概念下,不光是在 A 股市場中被熱捧,往往也會引發高度的社會關注。對于科研工作和科技企業的發展來說,這種過度聚焦于短期成果的社會風氣,可能會導致對客觀規律的忽視,以及對產業轉化周期的錯誤判斷。
很多人總是渴望奇迹突然發生,并以此為興奮劑來刺激自己的感官。或許大多數人無法直接參與到尖端科技的技術研發中,但至少可以減少對科技企業不切實際的期待,讓技術攻堅回到它的正常軌道中。
*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