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自研AI產品的條件,歡迎閱讀。
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企業自研 AI 產品的條件和挑戰。作者指出,自研 AI 產品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硬體支持、數據質量、市場需求、人才團隊和戰略規劃等多個方面。文章通過分析 AI 的核心要素和實際案例,強調了企業在自研 AI 產品時需要具備的綜合能力和審慎态度。
最近,AI 這個話題越來越火,大家也都知道,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各行各業。有人問我,企業到底該不該自研 AI 產品?這個問題,不是單純靠 " 是否具備技術 " 就能回答的,很多因素都需要考慮。畢竟,AI 不是個簡單普通的技術,它的影響力和潛力遠遠超過我們想象的範圍。
說白了,AI 的核心就是算法和數據。想要自己做 AI,技術必須足夠硬。就拿 Google DeepMind 作為例子,他們從一開始就深耕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你想自研 AI,不僅得有技術儲備,還得有創新的能力。
但問題是,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炒 AI,大家都覺得做 AI 就是走在科技前沿。事實上,這樣的認知很可能會出問題。AI 自研不是随便做做就能搞定的。你得有足夠的技術深度,像影像識别、語音識别、自然語言處理,甚至是更高端的多模态模型,這些都是 AI 的基礎。像我們公司只會一些簡單的機器學習,最多能做個小型的智能助手,真正要做得深,做得廣,才有可能有突破。
而且,從技術層面來看,要實現 AGI(通用人工智能),目前的技術距離目标還有差距。你以為你有了大數據,訓練好了模型,AI 就能 " 聰明 " 了嗎?不行。它還需要通過復雜的算法去模拟人的思維與決策過程,這才是 AI 能從 " 聰明 " 走向 " 智慧 " 的關鍵。
說完技術,再說硬體。你看,AI 對計算資源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深度學習的階段。以前,GPU 的快速發展幫助了 DeepMind 這樣的公司,今天同樣也是企業能不能做出 AI 產品的關鍵因素。
自研 AI,首先得保證你有強大的計算硬體支持。你以為訓練個神經網絡就能讓 AI 跑起來?那是不現實的。需要 GPU 甚至 TPU,這些都是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能加速算法的訓練與優化。沒有足夠的硬體支持,想做大規模的 AI 系統,基本上是徒勞。
再來說說數據。AI 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要依賴海量的數據進行訓練,這些數據必須有質量,有數量。如果沒有數據,你的 AI 基本上就無法成形,甚至可能被技術壁壘卡住。數據采集、清洗、标注等環節,每一步都很關鍵。而且在數據存儲和處理上,企業也需要有強大的能力。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AI 技術這麼強,但做出來的產品一定能賣得動嗎?很多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最大的誤區就是忽略了市場需求。他們技術堆積得很高,卻沒有真正明确產品的市場定位,最終導致推出的產品沒人買。
企業在自研 AI 產品之前,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AI 不能是 " 為了做而做 ",它必須解決某個痛點,創造實際的商業價值。你可以看看 DeepMind,他們最初的 AlphaGo 和 AlphaStar,目标明确——圍棋和星際争霸 II,這些領網域的突破不僅證明了技術的可能性,也為後來的應用場景打開了大門。
如果你要做 AI,最好是先找準一個具體的場景,比如醫療影像、金融風控、智能客服、自動駕駛等等。你得明白,AI 的市場潛力并不是無窮無盡的,而是有限的,早早定位好,才能在競争中占得先機。
自研 AI 產品,最重要的還是人才。
我常說,AI 是個跨學科的事,光靠一個技術團隊是遠遠不夠的。企業要做 AI,必須有計算機科學、數學、數據分析等多個學科的人才支持,同時,你還需要行業專家,懂市場、懂客戶需求,能夠為 AI 產品的落地提供深度的行業理解。
并且,研發團隊不僅要能夠創新,還需要有足夠的協作機制。别看 DeepMind 做得風生水起,其實他們是把研究與應用團隊分開,分别專注于前沿技術和產品化應用,而兩者之間又保持密切的合作。企業自研 AI 時,如果能夠借鑑這樣的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技術研發與市場落地的效率。
最後,聊聊我們團隊的一些心路歷程。最開始,我們并不完全認同要自研 AI 產品的想法,畢竟當時我們看到了市場上已有的各種成熟工具和解決方案。我們也嘗試過各種不同的產品,感受到了它們的強大,也深刻體驗到它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價值。
在這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用這些工具解決設計問題、場景推演問題、文書工作問題,漸漸發現,AI 的确是解決生產力問題的一大利器。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意識到,工具的選擇和使用不應只是技術上的滿足,更要注重如何通過這些工具去真正解決我們的業務問題。
最終,我們團隊決定了一個比較謹慎的方向就是尊重 AI,尊重它的本質。于是我們選擇了開源的產品框架,着手研發一套基層醫療檔案數據自動化整理工具,專門為基層醫療提供支持。雖然目前工具已經在 20 多家基層醫療機構落地,問題還是不斷地湧現。
做 AI 產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團隊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你需要知道,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如何在不同的階段推出合适的產品、拓展市場。AI 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你必須為長期投入做好準備,保持耐心。
同時,AI 產品開發中伴随着巨大的風險。技術風險、倫理風險、市場風險,無一不需要企業提前布局。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預見到可能的失敗,并做好準備,以降低不确定性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企業是否自研 AI 產品,不是 " 想做 " 就能做的事。技術要過硬,硬體要足,市場要找準,團隊要專業,戰略要清晰。
AI 不僅僅是個技術,它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機遇,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如果你把握得當,未來的利潤和市場份額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這些道理大家比我都懂。
我認為,先使用大廠的 AI 工具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再根據我們自身的需求,思考如何用工具思維來打破業務瓶頸。這個思路是一直貫穿在我們整個開發過程。
這就是我們對 AI 的态度,用它來提升效率,解決問題,但也保持對它的尊重和審慎,始終不忘去思考如何把它用得更好,才能真正為業務帶來價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羅福如】,微信公眾号:【羅福如】,原創 / 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