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争議還是突破?《芭比》和她背後的故事,歡迎閱讀。
有段時間沒寫院線片相關了,但這個暑期檔整體質量難得的不錯。在沒什麼新鮮八卦的前提下,安利新片或者深挖現象級作品背後的故事應該不會令人費解吧?
那麼今天要寫的是《芭比》。
哪怕平常不怎麼關注電影票房的朋友們也在剛剛過去這個周末感受到了它的強勁威力,目之所及的社交平台都被一抹粉紅色牢牢占據:
大V們真情實感連發多條影評解析,而觀眾們則一邊呼籲多加排片一邊買滿了既有場次……這部在國内幾乎是"裸發"的電影,在掀起大規模讨論後,終于實現了預測逆襲。
至于電影帶來的性别立場讨論,則是《芭比》和這個IP很難繞開的。
無論是美泰公司創造它的原因和社會背景,還是芭比娃娃在全球熱賣後幾十年後突然遭遇的質疑和冷遇,又或者是IP開發過程中頻頻觸礁,以及現在聯手端上這盤好菜的主演兼制片人瑪格羅比+導演兼編劇格雷塔·葛韋格……都代表着各自時代的女性思考。
(文章很長,用小标題分段,大家如果沒那麼耐心可以自行選擇感興趣的段落閱讀)
芭比的前世與今生:不止是"愛女心切"那麼簡單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芭比創造者露絲·漢德勒(Ruth Handler)是因為看女兒芭芭拉沒什麼玩具可玩,所以創造了這個讓小姑娘能自我投射的娃娃的故事。但她下決心要做改變之前,美泰(Mattel)公司已經創立十幾年了。
說來比較微妙,美泰這個名字其實是露絲丈夫艾略特 · 漢德勒(Elliot Handler),以及另一位合夥人哈羅德·曼森(Harold Matson)從姓名裡各取一個字首組成的。
哈羅德昵稱叫馬特(Matt),艾略特出了個"el",連起來就是Mattel,中譯美泰。
但艾略特做生意卻是受了露絲鼓勵。因為他本身是學設計的,婚後趁業餘時間用幾種亞克力試着做家具,被當時在派拉蒙工作的露絲看到商機建議其投入量產,甚至還親自做銷售拉到了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的模型訂單。
據說後來露絲又建議艾略特生產相框,為此她打算親自去找攝影工作室談合作。
也是在這時候,美泰公司誕生,艾略特卻說沒辦法把露絲的名字放到公司名字裡。即便哈羅德第二年就把股份賣給漢德勒夫婦,自己退出經營,露絲接手并做起了銷售總監也還是如此。
但她在至少可以保證美泰雇傭女性和有色人種的比例,比别的企業都要高得多。
除了勸說丈夫把愛好變成事業、及時從家具領網域轉向玩具市場之外,露絲還抓住了一個重要節點,趁《米老鼠俱樂部》系列推出的當口拿出50萬美元對節目進行贊助,并适時開發相關新品,讓玩具需求變成了全年不間斷的常态。
艾略特和露絲有兩個孩子,年級稍小的兒子肯尼斯(Kenneth)可以玩美泰出品的連續發射玩具槍,也可以輕松找到把自己代入成消防員、宇航員或者西部牛仔的玩具車、多職業公仔或者可乘坐木馬。
但年級稍長的女兒芭芭拉(Barbara)卻選擇有限:要麼是對着嬰兒娃娃假設自己怎麼當媽媽、怎麼照顧孩子,要麼就只能用印有時裝的紙板玩平面變裝遊戲。
直到1956年,漢德勒家族到瑞士旅遊的時候,露絲意外發現了一個30厘米高、很受人們歡迎的美女娃娃,莉莉(Bild Lilli)。
莉莉其實是德國漫畫家萊因哈德·博蒂安(Reinhard Beuthien)在上世紀50年代為當地小報《圖片報(Bild-Zeitung)》創作的系列漫畫主角,設定得非常下流:
金發藍眼白皮膚,身材高挑又豐滿,周旋在各個男人之間,喜歡開輕浮的黃色笑話。有些資料直接就說莉莉是高級應召女郎。
後來報社看莉莉人氣越來越高,就聯合玩具公司将她具象成可以觸摸把玩的公仔。
最初上市的時候,是按照成人玩具分類放在酒吧、煙草店或者報刊亭裡進行販售的,人們也習慣把莉莉當成性暗示禮品,或者一種帶顏色的玩笑工具來彼此惡搞。
只是因為莉莉可以換裝,這對娛樂選擇匮乏又不明白其内涵意義的小女孩們來說是很有趣的,所以這個娃娃逐漸脫離了原意、走出了西德,進入了露絲視線。
但當露絲帶着莉莉玩偶想要說服公司其他人同意生產一個類似的、可變裝的漂亮娃娃時,卻遭到了大多數的反對,理由是這個娃娃"有胸",而且男性設計師和高管們都不明白女孩這些玩具的遊戲規則。
後來露絲接受電視媒體采訪,還特意回答了"為什麼堅持芭比有胸"這個問題。她說想讓孩子們可以幻想自己長大的樣子,成年人本來就有這個器官。
所以在這次的《芭比》電影中,導演格雷塔·葛韋格特意化用影史經典《2001太空漫遊》中猿猴因為來自外太空的黑石板而逐漸學會使用工具、完成進化的設定,将之"改"成千萬小女孩因為芭比出現而推動玩具史變革,來點明這個娃娃之于上世紀5、60年代的小姑娘們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當然從美泰公司或者從堅持要芭比制作發售的露絲·漢德勒的角度來說,芭比的誕生就是滿足小女孩玩具市場空缺的、是可以"讓所有的女孩子都意識到,她們能夠成為自己夢想成為的任何一種人"的,可在其他人看來遠不是那麼回事。
為了讓芭比制造更多利潤,美泰公司做出靠配件拉動回購的策略,創作出一系列所謂高級服裝供孩子們選擇。考慮到紡織材料自身厚度,芭比的脖子腰肢必須細細長長,也就有了所謂逆天的衣架子身材。
而1965年美泰公司推出的"芭比睡衣派對"套裝在營造閨房氛圍時又給她配了個小型體重秤和一本《如何減肥》,上面标明芭比只有110磅(50公斤)、維持身材秘訣是"不要吃"。
這和玩偶本身的蜂腰長腿一起,給玩娃娃的小女孩們帶來身材迷思:要像芭比一樣瘦才是美,想變美就不要吃東西。
在露絲因為詐欺、虛假報告等金融罪行指控被迫退出公司經營之後,沒有足夠有話事權的女性坐鎮的美泰還推過一款非常荒謬的芭比,只要搖動手臂就能讓胸變大……
哪怕當時其他女性員工堅決反對過,說既不會玩更不會買。這次電影也借芭比之口狠狠吐槽了這個設計。
經濟學家邁爾·麥科姆比說過"芭比的身體就是消費對象本身,是展示少年豐富的夢幻生活中的盛裝和壯觀場景的載體。她的非凡身體不僅是供給男人注視和迷戀的那種典型的女性體形,而且是一種以其形式引誘觀者并賣出附屬品的商品載體,是公司利潤的真正來源。"
在"芭比"成為一個符号、一種形象指代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她所代表的"完美"其實是在制造普遍的容貌焦慮、強調和重復外界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換裝遊戲也有鼓吹消費主義而忽視精神内在之嫌,所以21世紀之後,芭比銷量一跌再跌。
到2016年,美泰公司給芭比新增了高挑、嬌小和健美3種娃娃體型,還推出7種膚色、22種瞳孔顏色和24種發型可供選擇,才算是終于改變了芭比必須藍眼金發、标準體型的傳統。
但改變是為什麼呢?真的是生產商們後知後覺剛剛才發現原來女性是多種多樣的,還是受不了銷量持續下滑做出的"自救"反饋?我想大家都會有答案。
2.敢信嗎?我們差點看到安妮海瑟薇版本的芭比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從電視贊助中吃到甜頭的美泰公司就打算進軍影視產業,和制作人羅伯特·B·拉德尼茲(Robert B. Radnitz)聯合創立了一家電影制作公司,名字簡單粗暴就叫拉德尼茲·美泰(Radnitz/Mattel Productions)。
因為羅伯特本身擅長的是兒童題材,這家公司出品也大多是溫情向真人電影,比如《兒子離家時》(提名了第45屆奧斯卡)《原野一家人》《至親至善》……
後來美泰公司也試着把旗下玩具形象進行開發,先派出的卻不是财富密碼芭比,而是男孩玩具太空超人。
△這個系列1983年就出動畫了,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最流行的動畫之一
直到2009年,他們才把版權交給環球影業準備開發芭比這個大IP,但始終沒什麼進展。2014年又傳出索尼影業要接手的消息。
一開始索尼想找脫口秀演員艾米·舒默(Amy Schumer)來演芭比。給大家欣賞一下這位的風格,是很有趣但拿芭比開涮也是必須的。
而美泰公司可是連丹麥舞曲樂隊Aqua唱個《Barbie Girl》都要覺得在破壞芭比形象要跟人家打官司的主,想當然爾是不會接受艾米風格的。
後來索尼又去找了安妮·海瑟薇,但她加入了也沒啥進展。因為始終定不了劇本。
《神奇女俠》導演兼編劇派蒂·傑金斯(Patty Jenkins)加入過這個項目又退出了,後來換《朱諾》編劇迪亞布羅·科蒂(Diablo Cody)接力,但片方又要芭比成為女強人又不斷讓她參照《樂高大電影》系列的成功模式……把這位拿過奧斯卡的創作者逼到忙活兩三年,連初稿都拿不出來。
在内部動蕩和競品不斷吞食份額的外部擠壓中,擁有幾十年媒體行業經驗的伊農·克雷茲(Ynon Kreiz)正式上位成為美泰CEO,進行了成本削減、重新梳理管理層、重新建立和好萊塢各電影公司的關系等一系列舉措,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振芭比等經典品牌并收回芭比影視開發權。
現在電影女主瑪格特·羅比(Margot Robbie)在聽到消息後主動争取合作,用"尊重芭比品牌歷史但必須承認更多人不喜歡芭比"這點吸引了伊農注意。
因為羅比本人小時候确實不玩芭比娃娃。
3.為什麼是她成為芭比?
之前《長津湖》上映的時候,我因為好奇三位女制片到底意味着什麼而專門寫了篇文章(點這裡回顧),也提到了其實在好萊塢做制片挺辛苦的:
要負責前期的選題、劇本統籌、團隊搭建、成本核算,還得在拍攝中追進度關财務,拍完後的制作分發、宣傳營銷以及申報參獎……也都是他們的工作範疇。
瑪格特·羅比則是公認好萊塢最忙的女明星。
2020年有網站針對好萊塢演員做統計,發現她在5年内參與了19部作品,其中15部是主演,還有一些友情出演、監制和短片項目。
之所以在百忙之中還要堅持做制片人,不僅僅是給自己"造餅",更多的是還是合作過大量有才華的女性編劇之後,羅比覺得不滿足,她希望和更多女導演以及同齡女演員一起合作、希望能推出更多由女性驅動的内容。
畢竟好萊塢是所有懷揣電影夢的人群所向往的天堂,但話語權被男性尤其是美國本地的精英男性牢牢把持,澳洲出身的漂亮姑娘要闖蕩其間必然會經受這樣那樣的不公平。
瑪格特·羅比的同鄉前輩們,比如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都是從小角色一步步做起,熬過在大片裡當花瓶的漫長時光後,才憑借自身實力被大眾看到。
△當然現在她們也經常會在影後角逐戰中相遇
而羅比來自單親家庭,從小跟媽媽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一起生活。
不到十歲就去鎮上餐廳幫忙來補貼家用,最拼記錄一天要打三份工鍛煉出的獨立能力,讓她敢往制作公司打電話争取表演機會、敢離開已經積累了一定名氣和履歷的墨爾本勇闖好萊塢。
△羅比在節目中分享自己以前的照片
之前大家在說到她的時候都會提到《華爾街之狼》和小李子的對戲,以及羅比是怎麼在試戲時直接閃了小李子一巴掌來獲得角色的。後來人們叫她"小醜女",因為《自殺小隊》裡穿着短打上衣和超級熱褲的哈莉 · 奎因實在是又飒又辣,電影節上映後的好幾年萬聖節都有人在cos這個角色。
但現在回頭看看,那些讓瑪格特·羅比功成名就的作品其實也在不斷強調她漂亮、性感這件事,給演員的發揮空間卻未必夠大。
△《華爾街之狼》這一幕就是很典型的男性視角
△《自殺小隊》也有很多鏡頭在刻意展現小醜女的身段
所以在《華爾街之狼》的慶功派對後,她趁着酒勁和丈夫湯姆·艾克力(Tom Ackerley)以及長期合作的助理導演喬西·麥克納馬拉(Josey McNamara)、索菲亞·柯爾(Sophia Kerr)做出成立制片公司的決定。
△四個人還一起上過封面
因為"小醜女",她和開發DC宇宙的華納兄弟影業合作得不錯,制片公司Luckychap一開始也是租用了華納工作來辦公。2016年LuckyChap又跟華納兄弟影業籤訂了第一優先協定,所以這次《芭比》在談判階段華納就入局了。
羅比拿到芭比時提到的唯一要求就是讓格雷塔·葛韋格(Greta Gerwig)來執導,當時她甚至不确定格雷塔會不會接受這個提議。
而事實證明,她們都做到了。
4.她創造了這個絮絮叨叨又金句不斷的《芭比》故事
我在看最近針對《芭比》的評價時,有很多get不到的人都覺得對話太多太密,"像是在強行說教。"但這正是格雷塔·葛韋格的作品特色。
格雷塔本身修讀的是英文和哲學,後來考藝術創作碩士是為了當編劇,但怎麼考都考不上,反而陰差陽錯地先做了演員。
△還出演過伍迪艾倫的《愛在羅馬》
和另外一個擁有絮絮叨叨神經質特質的男演員傑西·艾森伯格演一對
她參與創作的《愛的階梯》《夜晚與周末》,以及編劇兼主演的《弗蘭西絲·哈》都被認為是美國獨立電影呢喃核(Mumblecore)運動的代表作品。
呢喃核指的就是那些成本低、情節相對較淡、對話多動作少,秉持自然主義表演和實景拍攝,大多展現年輕人漫無目的的社交、人際關系或者活方式的電影。
△大家非常愛截台詞發微博和朋友圈的《愛在》三部曲也算是這一類
或者你也可以去看看格雷塔之後執導的《伯德小姐》《小婦人》,都有類似特質。
△《伯德小姐》台詞,2017年挺多人分享截圖的
《伯德小姐》入圍奧斯卡那一年,瑪格特·羅比也帶着自己制片+主演的《我,花樣女王》橫掃一片,兩個人相識就是在頒獎禮上。
羅比說自己當時就對格雷塔很有興趣,甚至在看了《伯德小姐》和她其它作品之後還想,一直拍獨立電影的格雷塔會不會覺得自己很無聊。
也是在那個時候,羅比就想要和格雷塔一起合作,直到《芭比》才等到了機會。而格雷塔非但沒有拒絕,還"加碼"要求自男友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一起。
諾亞也是一名導演、編劇、制片都OK的全能選手,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美劇《婚姻故事》就是他的作品。
△《婚姻故事》裡這段台詞和《芭比》流傳最廣那段其實有共通之處
諾亞和格雷塔不僅是親密伴侶還是最好的事業夥伴。《弗蘭西絲·哈》是諾亞導演、兩人一塊編劇的,到《芭比》剛好反過來,兩人寫完劇本後由格雷塔執導。
和羅比不同,格雷塔本身就是芭比愛好者,會從鄰居家姐姐們那裡收二手娃娃,甚至到13歲了同學開始喝酒談戀愛了還在玩娃娃。身為女性主義者的媽媽很不贊成這種行為,但芭比确實陪伴格雷塔度過了童年時光、承載了她成長中的歡樂痛苦總之所有秘密。
對芭比觀感的矛盾和疫情隔離期間對世界未來走向的困惑被格雷塔和諾亞寫進了劇本裡。此外她在參觀美泰時發現現在所有娃娃都叫芭比,又從中悟出了"所有人都是芭比,芭比是所有人"的"自我廣闊概念"。
當然,創作不可能真的自由無拘束,尤其《芭比》還是個投資甚巨的商業項目。
雖然LuckyChap盡可能地和版權方美泰以及華納兄弟影業斡旋,羅比也"縱容"着格雷塔把劇本寫得滿身雷點讓人連挑剔都無從下腳,但從後續采訪來看,至少劇本第一頁上某個天才且冒犯度極高的梗被拿掉了。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芭比來到現實世界對站台上的老奶奶說"你真漂亮"那段,也曾華納兄弟影業高層要求删去,而格蕾塔·葛韋格堅持認為這是電影核心價值所在,"如果删減掉,我就不知道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了。"
所以在各種堅持下,你能在這部電影裡看到芭比這個背負着争議的IP被開發出了新意:
既站在美泰角度"承認"了他們起初創作芭比或許是有進步之意,但也點明一切不過是資本操控下的騙局,芭比們其實沒有獨立人格和思考能力(以至于她一說到死亡就讓所有人驚慌,樂園裡的一切也驟然失效)。
當她帶着一點點覺醒和大比重困惑來到現實世界時,才終于認識到原來一切并不如自己想的那樣。
導演還特意找了當初《醜女貝蒂》的主演亞美莉卡·費雷拉(America Ferrera),來完成電影中最重要也是近期刷屏的那段台詞。
那不只是一個妻子、媽媽在男權世界裡的觀察,也是點醒芭比們覺醒的關鍵。甚至是引爆觀影熱潮的重要助推。
而且格蕾塔·葛韋格沒有只講芭比如何覺醒,還用一直作為附屬存在的肯作為對照:當肯作為劣勢的第二性活在芭比身後時,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單純為了争奪芭比矚目而争風吃醋。
發現現實世界男性即主宰之後又暫時擱置了對芭比的"愛",急吼吼地回到芭比樂園傳播所謂父權制那一套,讓所有芭比被洗腦、被打壓,成為男性世界的依附和點綴。
然後芭比們反攻、奪回自己的領地,還沒有徹底明白主導地位意味着什麼的肯竟然說"當領導其實挺累的",又放棄争取退回到弱勢位置,甚至連想進入最高法院工作不被批準都可以為次一級的允許而歡呼雀躍。
這是肯又不只是肯了,他和迷失過的芭比一起形成當下女性困境的一體兩面。
電影現在還在上映,《芭比》也面臨着從小眾圈層無意闖入大眾視野的必然結果:排片上漲,評分下降。
而我洋洋灑灑甚至有點錯過熱度期的這一大篇,純屬是自來水的結果,無非是覺得如果能讓更多人參與讨論和思考,哪怕得到相反意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