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馬斯克270天讓機器人脫胎換骨!兩指靈活能拿雞蛋,明年穿針引線,歡迎閱讀。
觀眾老爺們大家好,我是練習時長兩年半的機器人練習生 Optimus Gen2。
特長是走路:
做瑜伽:
打雞蛋:
Music~
沒錯,距離首次發布兩年半,以及上一代亮相 9 個月(270 天)後,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第二代,來了。
展示了更加靈活的動作,更加細膩的運動控制能力,以及更加 " 像人 " 的全新設計,網友大呼有點恐怖谷效應那感覺了:
而馬斯克不無自豪的說,全片實拍沒有 CG,并且明年,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就能穿針引線了。
第二代 " 擎天柱 ",有哪些變化
特斯拉的 Optimus 進步确實很快,第二代版本和兩年半前那個只能安裝在支架上才敢推到前台的狀态,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剛才展示的動作和能力,還有更深入的細節值得研究
首先是新的 Opimus整體減重 10 公斤,之前的 " 體重 " 是 73 公斤。具體減在了哪裡不清楚,但整體減重一定會對能耗、靈活性有很大提升。
而最重要的細節,是特斯拉給出了更加貼合 " 第一性原理 " 的設計,比如機器人的足部和第一代相比,抽成了兩個部分,添加了類似人類 " 腳趾 " 設計:
以往的人形機器人設計(包括之前的 Optimus),通常是一個固定的足部,通過 " 腳踝 " 關節實現單一自由度下的運動。
特斯拉的新設計,相當于提供了一個新的自由度,在運動的靈活性和對于能量的節約上來說,有很大的改善。
大家可以自己試一下,不用腳趾發力,把腳當做一個平板來行走,是不是會更加困難和費力?
在新的 Optimus 上實現這樣的設計後,機器人整體行走速度,提升了 30%。
同時,新設計的多自由度足部,還能實時反饋關節的扭力數據,使機器人有更好的平衡性和姿态控制能力。
第二個變化,是手部特征,新的 Optimus 擁有 11 自由度的手部關節(不包括手臂),并且每一個指尖,都有力傳感器:
拿放易碎物品、進行細致的姿态控制,背後提供決策的依據,正是手指的觸覺感應。
看到這裡,馬斯克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機器人,以及在人形機器人上他貫徹的 " 第一性原理 " 是什麼,也就清楚了。
馬斯克自己早就說過," 我們的機器人不會以霹靂舞為追求目标,而是在產線旁提供生產力。"
誰跳霹靂舞?當然是之前鼎鼎大名的波士頓動力,跑酷跳舞無所不能。但目前公布的 Demo 中,波士頓動力的 Atlas 幾乎都沒有完整的手部結構,足部也僅僅是一個平板。
特斯拉的 Opimus 設計原則,就是要讓機器人上生產線替代人工勞動,所以它的核心關注,不是花裡胡哨的功能,而是精細的力矩、動作控制。
啥時候能買到?
馬斯克的推特下面,已經有人表示要買,很急:
但或許,這款機器人很長時間都不會面向 C 端銷售。
一方面是馬斯克明确表示 Optimus 的第一使命,是在生產線上替代人工。而服務家用需求可能并不是 Optimus 的優先研發任務。
其次,我們還能從 Optimus 的兩年辦的練習時長看出一些線索。
2021 年 8 月的「特斯拉 AI 日」活動上,人形機器人 Optimus 首次亮相,不過沒有任何功能展示,而是被抬上了舞台做靜态展示。
當時這款人形機器人的身高大概是 1.72 米,重約 112 斤,身材勻稱,還帶有一張面部螢幕,能夠以約 8 公裡 / 小時的速度移動。
2022 年 10 月的特斯拉 AI Day,現場能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了:
并且在 Demo 演示中,Optimus 展示了搬箱子、澆花、在特斯拉超級工廠工作的畫面:
真正在技術上的突破來自今年 5 月,特斯拉首次展示了自研的機器人傳感器、控制器,并且展示了神經網絡完全端到端訓練:輸入視頻、輸出控制。
感知模塊上,Optimus 的底層數據、算法,和特斯拉自動駕駛 FSD 已經實現某種程度的打通。而這也是現在 Optimus 進步神速的基礎。
通過比較,還是能看出 Optimus 目前的不足。
首先是對比波士頓動力的 Atlas,從動作流暢度和復雜度來說,Optimus Gen2 當前整體的運動狀态和控制算法還遠遠趕不上。
盡管在仿生學和實用性設計上,Optimus Gen2 更勝一籌,但 Atlas 在不同關節部位聯合實現復雜動作上,更具優勢。所以對于軀幹 + 四肢多自由體的聯合控制算法角度來說,還是 Atlas 更加領先。
不過無論是波士頓動力還是特斯拉,可能在算法或設計上各有千秋,不過雙方都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產品的初級階段。
或者說 " 具身智能 " 這條新賽道,還處于基本的控制、感知層面突破瓶頸,解決的是 0-1 的問題。
綜合看,Optimus 也好,Atlas 也好,人形機器人提供有效生產力的路還很長。
因為最難的任務規劃和執行領網域,目前還遠未觸及。
回到最初的問題,普通用戶什麼時候能買到?或許還有很久很久。
又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發展,人們會達成這樣一個共識:
人形機器人誕生的意義,根本不是作為家庭生活的助手或伴侶,而是大幅提高工業生產效率。
One more thing
新能源另一龍頭,比亞迪也投資了一家機器人公司——智元機器人,由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晖君創辦。
最新的產品演示,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重復勞動,特别是提到了能在汽車產線上進行裝配、檢測工作。
之前王傳福曾說 " 無人駕駛都是忽悠 "、" 現在最需要的是生產線的無人化,節約成本 "。
沒想到,馬斯克對于人型機器人的設想,和大洋彼岸的新能源汽車大佬王傳福不謀而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