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63億,港交所買樓了,歡迎閱讀。
港股 IPO,爆了!
港交所 " 抄底 " 香港寫字樓?
4 月 24 日," 港交所 " 公布消息稱,耗資 63 億港元,向香港置地購入 " 中環交易廣場 " 一期相關物業,作為集團總部及辦公室。過去40 年港交所一直在中環交易廣場租賃辦公樓層。此次是由其全資附屬公司 Aurora 出面,包括交易廣場一期(第一座)第 42 樓至 50 樓連平台物業,實用面積總 14.7 萬平方呎。
這也是繼香港證監會 2023 年以 54 億港元從太古地產購入港島東中心 12 層樓層後,再由金融監管機構買入寫字樓自用。港交所主席唐家成表示,今年适逢港交所上市 25 周年,建設總部,不但提升交易廣場作為金融地标的地位,也顯示港交所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長期支持和信心。
香港作為連接祖國内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系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直接提出,要全面深化中國香港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港交所作為香港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機構,其投資行為當然也可被解讀為對本地經濟的信心。
截至 2025 年 3 月 20 日,港交所共迎來 42 家企業 IPO,募資總額達 897 億港元,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 2024 年全年的 1.5 倍,也反映了市場對港股 IPO 活動的高度熱情。僅在剛剛過去的 4 月 21-27 日一周内,就有 8 家公司遞表港交所,3 家公司通過聆訊和 1 家公司招股。短短一個月更是有超 30 家中國創新企業集體向港交所發起 IPO 衝擊。
" 這波港股高潮,從市場環境的改善以及政策層面的導向共同推進,形成了默契配合。" 華南某地國資控股平台相關負責人陳景瑞告訴記者。其實自去年中國證監會就已經開始從政策層面加大支持内地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而港交所從多個層面加速改革,做好了迎接更多中國企業 IPO 的準備,尤其今天 A 股收緊、美股不明的市場環境下,港交所為給更多尋求 "A+H" 上市機會的企業,IPO 審批已經從 2022 年 61 天縮減至 28 天,幾乎減半。
當然,部分中國企業赴港上市背後,或也存在無奈之舉。" 特别是現在很多企業都存在對賭、回購壓力,赴港上市或能暫時解決這類生死存亡的難題。也給背後 VC/PE 機構股東多一個退出選擇。" 陳景瑞說道。
63 億 " 買+租 "14 層樓,做永久總部
此次港交所的出手,被認為是最大型的商用辦公室交易之一。
" 此次收購交易廣場相關樓層作為永久辦事處,為港交所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投資機會,也彰顯了港交所支持中國香港作為國際領先金融中心發展的長期承諾。"
近年來港交所一直扎根于香港中環交易廣場租賃辦公樓層,長達 40 年之久。梳理時間線,交易廣場是置地公司于 1985 年竣工的一個商業項目,其底層大廳曾專門用作聯交所交易大堂。2018 年,該交易大堂改建為香港金融大會堂,用于舉辦标志性的敲鑼上市儀式及各類金融活動。在中國香港特區," 購買加租賃 " 相結合的混合模式,其實是不少金融行業企業應對不同房地產周期的選擇之一。
從公告來看,港交所斥資 63 億港元,向置地公司購入中環交易廣場一期 9 層辦公樓連平台部分鋪位,作為其永久總部,涉實用面積 14.7 萬方呎,相當于平均呎價 42849 港元。
此次交易,包括交易廣場一期第 42 樓至 50 樓共 9 層辦公室,以及 1 樓及 2 樓與香港金融大會堂相鄰的部分區網域,即平台多個鋪位,辦公室樓層預計 12 至 18 個月内分階段完成交易,平台物業則料今年 9 月或之後完成收購。
除了買入上述物業,港交所亦與置地籤署新的長期租約,租用交易廣場第 2 座的 5 層辦公室,租賃期為 9 年,該 5 層樓面現時已由港交所使用。而港交所買入的 9 層辦公室,部分樓面有其他租客,在租約期滿之後,都會由港交所收回自用,然後把租用交易廣場其他樓層的員工,遷入這 9 層自置物業之内。
換言之,港交所透過 " 買+租 " 安排,總共使用交易廣場 14 層樓面作為總部。而位于平台層的 6 個鋪位,日後将改建成連接金融大禮堂的接待大堂,以提升訪客體驗。此外,第一座天台日後亦會設立港交所标志。港交所表示,港交所将以内部資源支付全部代價,目前已支付 10% 定金。
另外,置地承諾額外投入 4 億元,用于優化與港交所相關的周邊設施,包括設立港交所專用接待大堂,直接連至香港金融大會堂,及公眾區網域設定帶有港交所品牌的标志,未來數年完成。截至 2024 年底,港交所賬面上持有現金及等價物約 1,343.65 億元,在其 2024 年度報告内未見持有任何物業。
港股 IPO,爆了!
4 月 15 日,ADC 明星企業映恩生物登陸港交所,IPO 首日暴漲 113%,創下 2022 年以來 18A 企業最大融資規模創下最大融資規模。但光環背後,是 3 年虧損 18 億、對賭壓頂的生死局——如果 2025 年前無法上市,投資者将以 10%-30% 的年利率贖回股份。
4 月 14 日," 卡遊 " 公司更新招股書再度向港股 IPO 發起衝擊。卡遊曾在 2021 年 6 月獲得紅杉和騰訊以 A 輪優先股方式入股,對價 1.4 億美元,卡遊整體估值高達 9 億美元。該筆投資内含對賭贖回條款,其中提及一個時間點為 " 優先股發行日期起計第五周年 ",即 2026 年。若雙方約定條款沒有完成,投資者可要求卡遊贖回全部或部分發行在外的優先股,而每股優先股的贖回價格将再加上自适用發行日期起按股份發行價每年 8% 的利率計算應計利息。
這些都并非個例。時間線再拉長,無獨有偶,3 月 7 日,保險中介機構 " 手回集團 " 第三次遞表港交所,該公司曾于 2024 年 1 月、7 月兩度遞表港交所但均未果。從最新招股書看,手回集團或也迫于對賭協定而急于 IPO。
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在 A 輪、B 輪、C 輪融資中與投資者約定了撤資權在内的特殊權利條款。若 IPO 失敗,投資者可根據上述條款行使撤資權,屆時手回集團需履行回購股份的義務。手回集團投資者中不乏歌斐資產、經緯創投等知名機構。截至 2024 年末,手回集團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 1.13 億元。而在三輪融資中,公司合計獲得 1.35 億元融資。若公司後續未能通過自身業務實現 " 造血 ",或将無法履行對上述投資者的回購義務。
此外還有,今年 2 月,周六福自 2019 年來第五次嘗試進入資本市場,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從 A 股轉戰港股,這份執着背後或也是因為李氏兄弟對賭失敗回購 1.6 億元股。
不以退出為目标的投資,都是耍流氓。
如今,VC/PE 們都在急等退出,但是,有關對賭、回購的話題近兩年屢屢引爆創投圈,越來越多的訴訟和撕逼故事發生在 VC/PE 機構與被投企業之間。今天,DPI 越來越成為 LP 甄别 GP 的必選項。映射到退出方面,不少 VC/PE 開始重新思考退出策略。據記者了解,當前市場上不少機構都在考慮并購等方式退出項目。
華南某國資背景機構合夥人趙亮告訴融中," 退出方式上,一定還是優先推動符合條件的優質項目走 IPO 道路。不過,受基金存續期影響,部分優質項目也會考慮通過產業并購、上市公司并購的方式退出。" 除了 IPO,沒有一個項目是不能‘賣’的。不過,一二級市場投資獲利邏輯畢竟不同。IPO 減持也要綜合考慮市場流動性、產業周期等影響因素,所以不少 VC 機構會選擇在 Pre-IPO 前搶先清倉,能退出的時候抓緊退出。"
像是溜溜梅母公司溜溜果園,4 月 16 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也是其在 2019 年 A 股上市折戟後,再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有意思的是,成立至今,溜溜果園合計獲得四輪融資。其中,紅杉資本曾于 2015 年斥資 1.35 億元參與溜溜果園 A 輪投資,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但在 2024 年 6 月,溜溜果園以減資方式回購紅杉全部股權,并于 2025 年 1 月完成減資登記(減資 10,588,235 元)。減資完成後,紅杉不再是溜溜果園股東。換句話說,紅杉陪跑 9 年後清倉退出,溜溜果園 " 倉促 " 啟動 IPO。
毋庸置疑,VC/PE 對賭,或是這波港股上市潮的主要動力之一。
" 喜迎 " 中概股回流
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在 4 月 13 日的司長随筆上表示,針對全球最新變化,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若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須讓香港成為它們首選上市地。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約有 400 家,其中約 20 家中概股完成美國和香港兩地上市。
去年,為配合《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證監會與香港方面再次深化合作,采取 5 項措施進一步拓展優化滬深港通機制、助力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協同發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 " 支持内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 "。
為了吸引内地企業和新興市場企業赴港上市,港交所自身也在提升市場效率和流動性方面做出一系列改革。過去 12 個月,港交所 IPO 審批時間,從中位數縮減至 28 天,相較于 2022 年的 61 天,幾乎減半。此外,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還為高市值 A 股上市公司開辟快速通道,"A+H" 持續得到青睐。
上個月,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主機板挂牌上市,上市前以 5324 倍的融資認購倍數、1.84 萬億港元認購金額刷新港股市場新股認購紀錄。上市後近 1500 億港元市值,遠超過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三家港股茶飲企業市值總和。除蜜雪冰城,泡泡瑪特、老鋪黃金等消費股,以及阿裡、騰訊、小米、地平線等科技股也迎來股價暴漲。
今年以來,恒生科技指數、恒生指數漲幅已領跑全球。截至 3 月 24 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年内飙漲超 26%,位居全球資產表現榜首,恒生指數漲幅也達 18%,創近三年新高,且領漲亞太乃至全球市場。随着港股交易開啟 " 狂飙 " 模式,不少企業計劃抓住視窗期,把赴港 IPO 納入日程。老鄉雞、八馬茶業、滬上阿姨、周六福、奇瑞汽車等都已遞表港交所,同時還有寧德時代、海天味業、安井食品、三花智控、賽力斯等謀劃赴港二次上市。
事實上,香港已為接住這波中概股回流做好準備。當然,部分中國企業赴港上市背後,或也存在無奈之舉。華南某地國資控股平台相關負責人陳景瑞告訴記者," 這波港股高潮,從由市場環境及政策層面導向共同推進。但其實很多創新企業現在都存在對賭、回購壓力,赴港上市能暫時解決這類難題,也能給背後 VC/PE 股東多一個退出選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作者:顧白,編輯:吾人,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