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董明珠宣稱“絕不用海歸派”,格力研發實力究竟怎麼樣?,歡迎閱讀。
" 内生式創新 " 在成熟產業中能夠發揮優勢,在新興領網域或容易陷入 " 技術孤島 "
據第一财經報道,近日,在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成功連任董事長,但是不再擔任格力電器總裁職務。
當被問及管理層年輕化相關問題時,她直言 " 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内高校裡培養自己的人才 ",還提及 " 海歸派裡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
這番言論一出,迅速在輿論場掀起波瀾。作為家電行業的明星企業,格力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而此次言論更是将格力的人才戰略、研發實力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問題,推到了聚光燈下。
格力研發實力究竟怎麼樣?
從财報數據來看,格力在研發上的投入不可謂不巨大。2024 年,格力研發投入超百億元,這一數字體現了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格力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碳化矽芯片工廠的投產尤為引人矚目。該工廠年產可達 24 萬片 6 英寸 SiC 芯片,不僅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也為格力在智能家居、新能源等領網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在專利數量上,截至 2024 年 11 月,格力累計申請專利 12.6 萬件,其中發明專利近 7 萬件,專利數量和質量均居行業前列。在傳統優勢領網域中央空調方面,格力更是成績斐然,連續 13 年市場占有率第一,擁有 46 項 " 國際領先 " 技術。例如 " 風不吹人 " 技術,通過對氣流的精準優化,實現了全網域均勻送風,成為全球高端市場的技術标杆,充分展現了格力在空調領網域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創新能力。
然而,在研發投入看似強勁的背後,格力在多元化業務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手機、新能源車等新興業務進展緩慢,這不禁讓人對其研發效率產生質疑。以格力手機為例,自 2015 年推出以來,市場反響平平,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產品在配置上長期落後于主流品牌,如 2019 年發布的格力手機三代,仍搭載骁龍 821 處理器,售價卻高達 3600 元,被消費者诟病 " 高價低配 ",這反映出格力在手機研發過程中,對市場需求和產品定位的把握存在偏差。
新能源汽車業務同樣面臨困境。2016 年,格力收購銀隆新能源,意圖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分一杯羹。但收購後,銀隆新能源的钛酸锂電池因能量密度低、成本高,難以實現市場化推廣。盡管董明珠多次強調 " 安全第一 ",但 2024 年格力钛營收占比仍不足 5%,新能源汽車業務未能為格力帶來預期的增長。這些失敗案例或表明,格力在跨領網域研發時,可能存在資源整合不足、市場洞察不夠敏銳等問題,導致研發效率與投入產出比不匹配。
深入分析格力的研發投入結構,會發現其存在明顯的失衡現象。格力的研發資源過度集中于空調主業。2024 年上半年,空調業務營收占比達 78%,而生活電器、工業制品等多元化業務合計占比不足 10%。這種 " 單核驅動 "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格力的發展。在空調領網域,持續的高投入雖然鞏固了其市場地位,但也造成了技術冗餘,因為在已經占據較高市場份額的情況下,進一步的技術提升對市場份額的拉動作用有限。
而在新興業務領網域,由于資源分配不足,難以實現技術突破和市場拓展。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的集團,2024 年其海外營收占比 41.52%,研發投入覆蓋智能家居、機器人等多個領網域,形成了更均衡的技術矩陣,在多元化發展上更為成功。
" 不用海歸 " 是否影響國際化?
格力在國際化方面的表現,與同行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這或許與 " 不用海歸派 " 的人才戰略存在某種關聯。
2023 年,格力外銷業務收入 249 億元,僅占總營收的 12.21%,而海爾智家、美的集團的海外營收占比分别達 51.9% 和 41.52%。在關鍵海外市場布局上,格力更多依賴傳統渠道,缺乏本地化的研發和運營能力。以北美市場為例,格力在該市場的收入占比不足 5%,難以融入當地市場。
相比之下,美的通過收購庫卡機器人、東芝家電等品牌,建立起了覆蓋研發、制造、銷售的完整鏈條,能夠更好地适應不同市場的需求,實現了海外業務的快速增長。格力在海外市場的弱勢,反映出其在國際化戰略和人才儲備上的不足。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歸人才的價值不容忽視。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4 年海歸求職者中 78% 擁有碩士以上學歷,且多集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新興領網域。這些人才往往具備國際化視野、先進的技術理念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技術和思維方式。
華為、比亞迪等企業積極吸納海歸人才,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如華為在歐洲的 16 個研究所,實現了全球技術資源的整合與吸收。比亞迪與華為合作開發的智能駕駛系統,就得益于海歸團隊在算法和芯片領網域的專業能力。而格力近 2 萬名研發人員中,海歸比例不足 1%,這使得格力在跨境技術合作、國際标準制定等方面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快速适應國際市場的技術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國際化進程。
董明珠 " 不用海歸派 "" 海歸派裡有間諜 " 的言論,不僅與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相悖,也與國家 " 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 的政策導向形成衝突。近年來,各地紛紛出台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如深圳 " 孔雀計劃 "、上海 " 浦江人才計劃 " 等,旨在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助力產業發展。格力的這一人才戰略可能會導致其在人才競争中處于劣勢,加劇人才回流障礙。
此外,有媒體指出," 間諜論 " 的言論可能引發國際市場的信任危機。在全球化合作日益緊密的今天,這種言論會讓國際合作夥伴對格力的技術安全性產生疑慮,進而影響格力在海外市場的業務拓展,值得注意的是,格力在巴西的智能工廠項目,就因當地合作夥伴對技術安全性的擔憂而影響了訂單的落地。
格力錯失了技術更新機遇嗎?
在新能源汽車、AI 等新興領網域,格力與競争對手的差距逐漸拉大。比亞迪 2024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 300 萬輛,其刀片電池、DM-i 混動技術均由海歸團隊主導研發,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領網域處于領先地位。華為通過 " 天才少年計劃 " 吸納全球頂尖人才,在智能駕駛、鴻蒙系統等領網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反觀格力,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其專利數量不足比亞迪的 1/10,且缺乏核心技術突破;在 AI 領網域,雖然推出了 " 零碳健康家 " 概念,但智能家居生态建設仍停留在單品智能化階段,與華為、小米的全屋互聯方案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差距表明,格力在新興領網域的技術更新明顯滞後,未能抓住行業發展機遇。
格力堅持 " 國内高校培養 " 的人才策略,在空調領網域确實形成了穩定的人才梯隊,研發團隊規模從 800 人發展到 2 萬人。但這種模式在新興領網域或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以碳化矽芯片研發為例,格力耗時 6 年才實現量產,比亞迪通過引進海外專家,僅用 3 年便實現車規級芯片量產。
在新興技術領網域,知識更新快、技術迭代迅速,單純依靠國内高校培養的人才,可能在技術視野和創新思維上存在局限,難以快速跟上國際技術發展的步伐。格力的 " 内生式創新 " 在成熟產業中能夠發揮優勢,但在新興領網域或容易陷入 " 技術孤島 ",錯失技術更新的機遇。
事實上,格力并非完全排斥外部合作,但其合作模式相對保守。比如格力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 " 零碳源 " 空調技術雖獲得國際大獎,但應用場景主要局限于大型建築,未能實現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而美的通過投資以色列機器人公司、與華為共建智慧工廠等方式,實現了技術的跨界融合和快速發展。
對于格力而言,在保持核心技術自主的同時,适度引入海歸人才參與國際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技術思路和市場機會,有助于打破在新興領網域的發展瓶頸,在 AI、新能源等領網域實現技術突破,從而更好地應對行業變革帶來的挑戰。
董明珠 " 絕不用海歸派 " 的言論,看似是人才選拔标準的問題,實則反映出格力在發展戰略、研發模式和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格力在空調領網域的研發實力有目共睹,但在多元化業務拓展、國際化布局和新興技術更新方面,或存在明顯不足。在華為、比亞迪等企業通過開放人才戰略加速技術迭代的當下,格力若繼續堅持相對封閉的人才戰略,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與競争對手的差距,錯失產業變革的機遇。
如何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合理引入外部人才資源,平衡自主培養與開放合作的關系,将是格力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所在。同時,企業領導人的言論也應更加謹慎,避免因不當言論對企業形象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未來,格力能否調整戰略,在新的競争環境中實現突破,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該文為 BT 财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将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