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供應商正在為車企“制定規則”,歡迎閱讀。
車企加速内卷,供應商成為關注點。
上海車展還在繼續,觀眾日的熱度相比媒體日火爆了不少,參觀人數更是成倍的增長,汽車市場依然火熱。
整個車展也被視為合資品牌的終結之戰,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都帶來了全新車型,而且價格更是來到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
不曾想,有朝一日,合資品牌的溢價能力完全喪失,在新能源的競争上只能和自主品牌打價格戰。
在豐田、日產新車價格刺激的背後,更是國產供應鏈的崛起,曾經隐居幕後的汽車供應商開始紛紛走向台前。
根據統計,本次上海車展參展企業接近 10000 家,與往年不同的是,供應商的數量開始不斷增多,12 個展館中,僅供應商就占據了 4 個,同時幾乎在其他每個展館中,都有供應商的展台,甚至有些還處在展館 C 位。
除了展台數量的增多之外,供應商的展台上人流明顯增多,不少明星供應商的展台甚至比車企的展台更為熱鬧。
明星展台
從 2024 年以來,供應商的日子并不好過,全球排名前十的供應商中,有一半以上都進行裁員,特别是傳統的供應商像博世、大陸、采埃孚等都通過削減人員成本來開源節流。
另一方面,與新能源相關的供應商卻在不斷擴張。
最受關注的當屬動力電池的王者,連續多年蟬聯市占率第一的寧德時代,在本次上海車展上,寧德時代更是帶來了三款新品,同時還聯合五大車企,推動換電市場的規模擴大。
在 4 月初,工信部發布了新版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對于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需要承擔起行業龍頭的責任,推動動力電池的安全标準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在寧德時代發布的三款新電池中,有兩款都是和安全相關,首先是逍遙雙核電池,采用雙核布局設計,力圖追求電池安全的翻倍。
特别是對于新國标要求的熱管理和熱失控防護,雙核電池都采用了雙模塊的設計,提升整個電池的安全性。
同時,還結合寧德時代最新的鈉電池技術,推出 " 鈉 - 鐵 " 雙核電池,将鈉電池的安全性與鐵電池的高能量密度互相補充,提升電池包的能力。
在多款新品的發布下,寧德時代的展台也成為眾多車企高管必來的打卡點,董事長曾毓群更是化身講解員,向來訪者進行講解。
在與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的互動中,曾毓群重點展示了鈉電池的低溫放電能力,并提出希望寧德時代鈉電池能夠降價,并坦言,即使寧德時代的電池不降價這麼多,也會采購。
可以說,成為了行業标杆的寧德時代在面對車企的議價中,有着更大的主動權,當在終端消費者的認知打開之後,寧德時代已經有了溢價的能力。
除了在電池方面做到極致的寧德時代,另外一家備受關注的供應商當屬華為,華為數字能源與車 BU 一同參展,成為 6.1 展館中最受關注的展台,與寧德時代不同,華為提供了全套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從數字底盤,到智能座艙,從輔助駕駛硬體產品,到首個商用的高速 L3 自動駕駛軟體 ADS 4,華為乾崑提供了一整套的軟硬體解決方案,雖然華為不造車,但在華為乾崑的展台上卻可以像在華強北一樣攢一輛車出來。
從 2024 年正式以華為乾崑參加車展,短短一年時間裡,華為乾崑的朋友圈越做越大,現場展示部分合作夥伴的車輛都已經快塞滿整個展台。
可以說,華為進入汽車領網域以鴻蒙生态為基礎,順利地打開了智能汽車的供應鏈,而後更以全棧自研的方式深入開發汽車智能化的需求。
例如在高階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中最重要的硬體——激光雷達,華為是國内少數幾家能夠自研生產的企業,形成了與禾賽、速騰聚創三足鼎立的市場局面。
同時,在最擅長的輔助駕駛軟體方面,華為更是帶來了首個量產的 L3 高速自動駕駛系統,推動 L3 高速自動駕駛的盡快落地,在工信部等部門對于 L2 輔助駕駛功能的嚴格管理後,如何在 " 智駕 " 上殺出重圍也成為整個行業所思考的問題。
雖然輔助駕駛成為了被謹慎對待的技術,車企、供應商連夜更改物料,但是技術進步是總是波折前進的,減速只是暫時的,作為未來汽車發展的主要技術,輔助駕駛技術的研發只會不斷加速。
正是因為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華為乾崑的展台才成為參觀人數最多的供應商展台之一,并且除了國内車企高管外,還能看到不少國際友人的來到展台,甚至在媒體日第二天,展台上的外國人要不國人更多。
或許是因為豪華品牌奧迪選擇了華為乾崑,不少外企工程師都慕名前來,想要看看華為乾崑這個年輕供應商的實力。
可以說,正是有寧德時代、華為乾崑這樣的供應商,國内的新能源汽車才實現了超車的基礎。
到車企一線
除了像寧德時代、華為乾崑這樣的明星供應商走在台前,更多供應商還是在幕後默默地為新能源汽車技術提供助力。
正是這樣企業的助力,才實現新能源供應鏈的全產業化發展。
在本次車展,蔚來汽車的展台除了帶來最新的 ET9 和螢火蟲車型外,更是将整個全棧自研的零部件搬到了展台上
從最基礎的電驅系統,到 ET9 上首度搭載的主動懸挂系統,再到國内首個量產的線控轉向機構,還有打破英偉達壟斷的神玑芯片,蔚來進行了一場技術閱兵式的展出。
而這背後,更是國產零部件制造商的崛起,例如 ET9 智能懸挂的制造商 ClearMotion,這家企業在雖然有技術,但是曾一度面臨破產的窘境,直到 2022 年蔚來的投資,才讓這家擁有技術企業得以存活。
但是,這樣的初創企業很難打破傳統歐洲供應商的壟斷,進入歐美主機廠的供應鏈中,反倒是中國新能源的發展帶動了主動懸挂的需求和發展。
幾乎所有的高端品牌發布會上,都要将主動懸挂技術,不現場跳個舞,都不敢說自己的底盤技術領先。
2023 年 ClearMotion 在江蘇常熟建廠,開始生產 CM1 主動懸挂,2024 年,ClearMotion 開始交付 CM1 主動懸挂,由于這項技術的先進性,在蔚來展台也沒有更詳細的爆炸圖介紹。
除了像 ClearMotion 這樣的海外供應商在國内建廠外,更多的還是國内供應商的主動出擊,一家名為澳多科技的供應商更是将工廠建設到了主要客戶的工廠旁。
這兩年,國内中大型 SUV 的銷量在不斷走高,問界 M9、理想 L9 的熱賣帶動了電動腳踏這一零部件需求的增長,澳多科技正是國内主要生產這一零部件的供應商。
為了能夠第一時間配合主機廠生產,澳多科技在重慶和常州都建設了工廠,專門為賽力斯和理想配套生產。
随着在國内市場的不斷做大做強,澳多科技還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根據與澳多科技的員工交流,公司早已注意到美國市場的需求,并且研發了針對特斯拉賽博皮卡的配套零部件,包括電動門開閉機構和電動踏板。
在美國關稅政策之前,這家公司已經有明确的計劃前往美國建設工廠,但是随着關稅政策的影響,目前計劃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零部件供應商不斷前置生產的背後,更多的是全面國產化帶來的成本下降,在遭遇過芯片慌之後,國内供應商一直在尋求 100% 國產化替代。
本屆車展其中一大亮點就是,由多家芯片供應商組成的 " 中國芯展區 ",包括 150 家企業的 1200 款汽車芯片的展示,展現了芯片國產替代的成果。
其中有面向高級輔助駕駛的,地平線自研的征程 6 系列芯片,成為眾多車企和供應商采購的方案。
還有面向低功耗入門級輔助駕駛的平替芯片,愛芯元智在本次車展發布了滿足全球法規體系的 M57 系列芯片,能夠配套多種成熟的輔助駕駛方案,提供根據性價比的硬體。
這款芯片的首個量產車型也已獲得歐盟認證,将要随着汽車出海走向全球。
這家位于上海張江科技園的愛芯元智,從成立到走向海外,只用了短短 6 年時間。
這背後是市場需求反向倒逼的成果,只要有市場,就能孵化出足夠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特别是在國產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階段,價格戰催生出更多的上遊供應鏈加大研發,降低生產成本。
跨國車企加速與中國供應鏈綁定,形成 " 雙向賦能 " 模式。豐田在上海設立獨資電動車工廠,計劃實現 95% 零部件本地采購,并建立中國首席工程師體制,推動技術反哺全球。
寶馬、大眾等品牌深度整合阿裡、華為等本土生态,将中國研發成果反向輸出至全球市場。
國產供應商正逐步從 " 配套者 " 更新為 " 規則制定者 ",憑借高性價比方案,逐步替代傳統的海外供應商,成為全球車企的新選擇。國產供應鏈通過技術自主化、合作深度化、标準國際化,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并且也逐步走向台前,赢得跟多的話語權。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