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從“拼馬力”到“拼算力”,國產智駕芯片何時全面“上線”?,歡迎閱讀。
在汽車智能化的下半場,高階智駕功能下沉成為行業 " 主旋律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今年 1-6 月,中國乘用車 L2 級新車滲透率 55.7%,其中具備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車滲透率達到 11.0%。
更高的普及率達成,需要 " 把車做得更簡單,但也更智能 "。而對于智能駕駛而言,芯片如同大腦中樞。此前,一輛傳統燃油汽車搭載的芯片數量是 500-600 顆,但現在一輛電動智能汽車搭載的芯片數量超過 1000 顆,一輛 L4 級自動駕駛汽車甚至需要 3000 多顆芯片。
▍國產化替代有準備
12 月 3 日,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等發布聲明,指出美國芯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呼籲國内企業審慎選擇采購美國芯片。對此,多位主機廠智駕研發人員和供應鏈企業表示,經歷了幾年前的 " 芯片荒 " 之後,企業在芯片國產化替代上基本都有準備,不會對日常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
目前,智能駕駛在中國市場發展迅速,國内車企均将智能駕駛作為下一階段的競争重點。尤其是新勢力車企,多以 " 智能 " 作為品牌特色,強調智能駕駛能力的蔚來、小鵬等車企,是英偉達 Orin 系列芯片以及高通骁龍芯片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客戶群體。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3 年僅蔚小理三家就貢獻了英偉達 Orin 在中國市場前裝份額的近 9 成。而中國大陸企業在 AI 和 GPU 領網域的技術進步極大地依賴于 7nm 及更先進制程工藝的支持,這些芯片在性能、能效等方面的優勢是傳統制程無法替代的。
從產品迭代上看,7nm 及以下制程所帶來的更高晶體管密度和能效優化,是未來 AI 技術發展的關鍵環節。AI 模型的計算量與日俱增,随着算法復雜性的上升,高效能芯片的供給限制将直接影響到在計算性能、算力擴展等方面的提升空間,這對于智能駕駛尤為重要。
2024 年 7 月, NIO IN 2024 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蔚來董事長、CEO 李斌宣布蔚來神玑 NX9031 芯片已流片成功。這塊蔚來自研的智能駕駛芯片采用 5nm 車規工藝制造,擁有超過 500 億顆晶體管,單顆自研芯片能實現四顆業界旗艦芯片的性能。
蔚來推出智能駕駛芯片之後,友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也接連被曝正在自研智駕芯片。其中小鵬汽車曾公開表示,将發力投入包括芯片在内的 4 個 AI 方向,有消息稱其首款智駕芯片已經送去流片;理想汽車自研的智駕芯片 " 舒馬赫 " 則被稱預計年内完成流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5nm 制程下,全球目前可以代工的企業只有兩家:台積電與三星。而目前車企 " 自研 ",也只限于芯片設計,在流片以及制造方面,中國國内目前尚未有大規模的制造企業。
▍提升 " 自給率 " 成當務之急
公開數據顯示,随着市場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持續增長,預計到 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将達到 1524.1 萬輛,智能電動汽車銷量将達到 1220.3 萬輛,滲透率将高達 80.1%。這一趨勢推動了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随之單車芯片用量也在持續上升。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C Insights 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汽車芯片從 2021 年的自給率不足 5%,到 2024 年依然未能突破 10%。不過已經有數據顯示,今年 1-7 月,華為昇騰 610、地平線征程 5、征程 3 等三款國產智駕網域控計算芯片合計市占率已上升至 18.40%。
在制造環節上,汽車芯片對制造工藝要求極高,涉及到眾多高精尖設備和復雜的工藝流程。目前,全球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工藝主要掌握在台積電、三星等少數巨頭手中,大陸企業在 7nm、5nm 等高端制程芯片方面能力薄弱,特别是在光刻機、刻蝕機等關鍵設備上高度依賴進口,形成了國產汽車芯片的一個短板。
國内能夠流片量產 7nm 制程工藝的車規級芯片廠家只有華為海思、中芯科技等少數幾家公司。目前,華為的昇騰 610 芯片陸續搭載在部分車輛上,但綜合來說,取代國外芯片仍需要一定時間。
在企業自研之外,汽車芯片标準化政策也在推進。2023 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了《國家汽車芯片标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 年 6 月 21 日,工信部發布《2024 年汽車标準化工作要點》。可以預判的是,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支撐國產汽車芯片產業發展,企業層面大舉自研座艙、智駕芯片,兩者相疊加,将進一步催化中國芯片企業的發展。
在此前 12 月 6 日舉辦的 2024 全球汽車芯片創新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郭守剛也提出,将進一步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完善產業生态體系,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此外,芯片企業及車企高層在會上也表達對國產化芯片的積極态度,承諾将大力投入研發芯片國產化技術。
當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行進在快車道上,對于多種類、高品質的車規級芯片的需求勝過以往任何時候。這就需要多方積極推進汽車芯片產業鏈的自主化發展,鼓勵相關企業積極拓展汽車芯片種類,盡快适應國内汽車智能化發展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