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40%,燃油車產能重組箭在弦上,歡迎閱讀。
未來五年,中國汽車消費将逐步進入 " 以電為主 " 的時代,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着新的挑戰與機遇
文|特約撰稿人 宋立偉
編輯 | 趙成
傳統燃油車的產能過剩的同時,新能源汽車產能還在不斷擴張。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看來,這種產能失衡不僅導致資源浪費,還加劇了汽車市場競争的無序性。
3 月 28 日,蘇波在 2025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下稱:論壇)發表了上述觀點,他呼籲政府相關部門關注并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技術轉型等路徑加速向新能源賽道切換,避免資源錯配與行業失序。
在這背後,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2025 年前兩個月,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達 183.5 萬輛,同比增長 52%,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到 40.3%;傳統燃油車市場風光不再,銷量下滑,部分企業陷入生存危機。
根據中汽協的預測,2025 年,中國汽車銷量有望達 3290 萬輛,同比增長 4.7%,其中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可達 24.4%,累計銷量可達 1600 萬輛,滲透率有望增至 48.6%。即每賣出兩輛新車中,就會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快速普及帶來的不止是挑戰,也有新的機遇。随着新能源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汽車產業鏈利潤分配被颠覆,發動機、變速箱等昔日核心技術不再是 " 印鈔機 ",而電池、芯片、智能軟體成了新的價值高地。
由此也推動了跨國車企在華戰略悄然轉向,從 " 在中國,為中國 " 變成 " 在中國,為全球 "。顯然,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正在提升。
燃油車退潮,產業鏈洗牌進入深水區
" 沒有人能打敗趨勢,功能手機消亡,燃油汽車下滑,AI 浪潮興起。" 在此次論壇上,小鵬汽車動力總成中心總經理顧捷的一番話,道出了行業變革的必然性。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正重塑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中國電動化轉型速度遠超預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 1286.6 萬輛,同比增長 35.5%,滲透率突破 40%,占全球市場的 70.5%。相較于 2010 年的 1.28 萬輛,新能源車銷量增長近千倍。
實際上,這一增長是在購車補貼完全退出的背景下實現的,因此,足以表明市場需求已經取代政策補貼,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在蘇波看來,經過十餘年快速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國際競争力突出的新生态。新能源車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全球汽車電動化進程,也使中國自主品牌市場占比從長期 40% 左右的水平躍升至 2024 年的 69.8%,并孕育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全球行業領軍企業。
但同時,燃油車市場正在經歷劇烈變革。蘇波指出,随着新能源車的加速滲透,燃油車產銷量及盈利能力急劇下滑,行業生态迎來重構。
中國現有燃油車產能超過 3000 萬輛,而新能源汽車產能已達 2000 萬輛,但油電轉換僅消化了兩三百萬輛油車產能。燃油車企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蘇波表示,近年來,部分企業已停業倒閉,行業格局重構迫在眉睫。同時,他呼籲政府主管部門盡快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燃油車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和資產收購等方式加速向新能源轉型,而非單純依賴新建產能。因為這不僅能減少資源浪費,還能優化產業結構,确保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争格局中的優勢地位。
從國際市場來看,盡管部分國家和車企在短期内放緩了電動化步伐,但全球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大趨勢并未改變。中國憑借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體系,已成為全球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引領者,這一優勢正在影響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中國汽車出海,全球供應鏈格局生變
新能源車的崛起,不僅改變了整車市場的競争格局,也深刻影響了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分配,百人會相關專家表示,傳統汽車產業鏈中,發動機、變速箱、傳動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曾是主要利潤來源,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以動力電池、半導體芯片和軟體為代表的新興零部件正重新定義汽車產業價值鏈。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指出,過去跨國車企在華發展主要采用 "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的策略,即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然而,随着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日益鞏固,跨國車企的本土化戰略正發生根本性轉變——從 "in China, for China" 演變為 "in China, for world"(在中國,為全球)。
這一趨勢意味着,跨國車企正在加大在華研發投入,深化與本土供應鏈的合作,并将中國的技術和供應鏈能力輸出至全球市場。例如,部分車企已在中國建立電動化與智能化研發中心,以推動全球業務轉型。這不僅提升了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也為國内企業提供了更多國際化發展機遇。
此外,全球汽車市場的競争格局也在加速演變。行業分析人士預測,未來五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将進一步提升,2030 年,中國市場将全面進入 " 以電為主 " 的時代。這表示,汽車行業正進入深度調整期,市場低增長與產品結構颠覆性變化疊加,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盈利能力将發生重大分化。
在本屆論壇上張永偉特别提到,過去行業曾讨論全球汽車產業鏈是否會出現 " 兩條供應鏈 " ——一條以中國為主的自主供應鏈,另一條是中國之外的國際供應鏈。然而,事實證明,全球供應鏈合作共生的趨勢反而進一步加強,汽車行業仍在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這意味着,跨國車企不僅不能忽視中國市場,還需要通過與本土企業更緊密地合作來實現全球競争力提升。
此外,百人會相關報告指出,在盈利模式方面,汽車行業同樣正在經歷新舊動能轉換。傳統零部件企業,如發動機、變速箱等供應商,正面臨利潤率下降的挑戰,行業平均利潤率已降至 5% 以下。相比之下,以動力電池、半導體芯片和軟體為代表的新興零部件企業,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歐美科技型企業如恩智浦、亞德諾等,其息稅前利潤率普遍超過 25%,而人工智能芯片龍頭英偉達目前的市值甚至已經達到英特爾的 26 倍。這一對比充分顯示出汽車行業價值鏈正在向智能化、軟體化方向遷移。
對于車企而言,這一變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業内人士看來,燃油車企如果無法及時轉型,将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新能源企業則需要盡快實現規模經濟,提高單車盈利能力,否則将陷入長期虧損的困境。而在供應鏈端,掌握電池、芯片、軟體等核心技術的企業,将成為未來產業鏈的關鍵玩家,擁有更強的定價權和利潤空間。
顯然,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進程已進入深水區,中國汽車產業正迎來全面重塑。如何在產業鏈價值轉移、市場競争加劇和全球化布局深化的背景下,搶占先機、提升競争力,将成為決定企業未來生死的關鍵。
責編:孫悅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