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看完《狗神》,我覺得這是我的年度最佳,歡迎閱讀。
今年 10 月,平遙電影節傳來了讓影迷轟動,并充滿期待的消息。
當時,呂克 · 貝松導演攜新片《狗神》(DogMan)參加展映。
據報道,電影在放映時,許多觀眾就當場抹淚。放映後,呂克 · 貝松在賈樟柯的介紹下,走上台前。觀眾們激動得起立鼓掌,然後打開手機燈光為呂克導演喝彩。而呂克此時也難掩激動,拭起了眼淚。
· 來自 B 站 UP 學習主義 1927 的現場視頻
此刻,有兩個問題擺在了桃的眼前:
1.《狗神》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 它為什麼能把觀眾看哭?
所謂眼見為實,就在在幾天前,桃機緣巧合參加了點映活動先睹為快,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狗神》這部電影,絕對是呂克 · 貝松導演近年來帶給全球觀眾們的一部奇片。
點解?請諸位稍安勿躁,聽桃慢慢道來。
注:為說明問題和本片精彩之處,文章難免涉及劇透,請讀者朋友斟酌。
說實話,在桃聽罷《狗神》的标題,看了些只言片語的劇情介紹後,立馬 " 望文生義 " 了起來:這該不會是部 " 唯美的治愈系 " 電影吧?
畢竟在以往,許多以動物為題材的作品,習慣于套用創作模板。套路大概是一個四處碰壁的 " 魯蛇 " 主角,無意中得到 " 萌犬 " 的治愈,然後收獲了感動,走向了成功。
但在點開《狗神》的預告片後,我卻發現這部電影非但沒有像 " 萌寵片 " 那樣,用陽光燦爛的濾鏡刻意烘托狗的可愛,反而向觀眾展示了" 動物兇猛 "的一面。
· 猛犬凌空撲咬,威力十足
除了狗的鏡頭,預告片中的關于 " 人 " 的要素也極其豐富,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暴力、警方審訊、幫派槍戰。
· 此處的狗們也沒有瞪大眼睛賣萌,而是露出獠牙嘶吼
上述元素的疊加,讓桃非常興奮。畢竟在套路化創作滿天飛的當下,我更想看些出人意料的作品。那麼說到這裡,就必須提到《狗神》的 " 劍走偏鋒 " 之處:
電影利用狗,構建了一個盤根錯節、令人陌生的 " 人的故事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狗神》通過殘酷的現實描寫,展示了兩個内核——" 自我救贖 "和" 自我探索 "。
故事中,主角道格拉斯并非劇作中平庸的典型人物,因為他的身上充滿了" 復雜性 "。在孩童時期,道格拉斯因為同情自家飼養的鬥狗,而被殘暴的父親和兄長扔進狗籠,虐待致殘。
畸形的家庭結構、殘酷的環境,都讓道格拉斯相信,狗比人更值得信賴。
但如同先賢所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道格拉斯在逃離家庭後,也想着融入社會,補全人格,然後自力更生。但現實的拷打卻讓他屢屢碰壁。
· 文明社會的打擊讓道格拉斯處于文明生态鏈底端
接連的挫折擊潰了道格拉斯的精神支柱和生存之所。于是,他選擇通過 " 偽裝 " 隐于文明社會,抛開人身上的文明烙印,轉向 " 狗群 " 生存主義。并借助狗的力量,成為了街區大名鼎鼎的 " 狗神 "。
而神與人的區别在于,前者締造秩序,後者遵循秩序。可是秩序與秩序之間的矛盾,卻将道格拉斯狠狠地拽進了危險的深淵 ......
這樣的故事,聽上去和許多商業大片 " 反英雄 "、" 主角黑化 " 的橋段有些類似。但不得不說的是,劇作上的巧思,就是能讓 " 凡俗 " 變成 " 驚喜 "。而這樣的巧思,就源于電影中作為象征意義的 " 狗 "。
· 呂克導演在 " 狗 " 身上下足了功夫
(圖片來源:時尚芭莎)
方才說到,主角道格拉斯從小遭遇虐待,處于人、狗的中間地帶:他沒有屬于人的尊嚴,卻珍視狗的美德。而後他的經歷完成了事件累加的量變,人物形象亦發生了質變。
那麼在此種語境下,狗群的作用之一,就是彌補道格拉斯世界觀的空缺。所謂 " 狗神 ",更像是身為 " 人 " 的主角,結合了狗群身上的特質所形成的 " 合理產物 "。
而 " 狗 " 的象征意義,也對應了主角認知變化的三階段。
在初始階段,主角在人類社會找不到自我的位置,狗群成了唯一接納自己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狗象征着一種外界的認同,是家庭的替代。
而後,主角在人類社會屢遭碰壁,但狗卻懂得團結求生。于是在與狗的 " 共生 " 關系下,主角獲得奪回尊嚴的力量。Dog 由此成為了 God,成為了力量的象征。
最後的階段看似最平靜,但也是最痛苦的。當然也是桃最想少說兩句,推薦大家親眼看看的。在現實中,人和狗雖能互相接納,但畢竟不是同一個物種。
而在與同樣帶有心靈創傷的側寫師對話時,主角選擇了傾訴。此時狗成了一種理解的橋梁,男主也走向了最終的救贖。(再次提示,情節非常精彩,大家一定要親眼看看)
這些象征意義的呈現,都不是教條化的 " 空中樓閣 "。而是通過痛苦、失落等情緒構建而來。
所以,導演呂克在創作中也非常重視情緒的表達。他曾直言:
人們即便知道電影是虛構的,但大家仍想從故事中收集某種真相。
因此,他想讓這部電影盡可能誠實。希望觀眾能體會到主角經歷的痛苦,和他采取的行動。
· 呂克 · 貝松導演補充主角道格拉斯的情感是充沛且敏感的
那麼此時問題來了。導演呂克為什麼要選擇拍這樣一部電影呢?
時間回到幾年前,呂克導演讀到了一篇 " 慘絕人寰 " 的新聞報道。
報道稱,有名殘忍的父親将他 10 歲的孩子和狗鎖在籠中多年。當警察發現時,孩子只能用四肢行走,更不會說話,只懂得吃碗裡的東西。
· 來自呂克 · 貝松導演在 FRED's Interview 上的訪談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 " 狼孩 " 般的新聞,大抵是社會奇情的邊角料,看完後就随手扔進某個聊天群。但這則新聞,卻仿佛打開了呂克腦中的宇宙。
他的腦際好像被無數問題充滿:這孩子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經歷?他長大後,會怎麼認識這個社會?他會是選擇極端報復?還是在人格補全後變成救世主?
最終,電影《狗神》橫空出世,透過銀幕信息的傳遞,我們便能看到呂克的種種思考和解答。
就像生活一樣,現實中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單項選擇,人終歸是復雜的。因此,呂克也沒有把重點放在 " 渲染奇情 "、價值判斷。而是結合人類文明的優缺點,把設問拍成了電影,交給觀眾自行體會。
聊到這裡,相信有朋友一定要問:聽你這麼說,為什麼我感覺《狗神》不像呂克 · 貝松拍出來的?
講真,在看完電影後,桃也曾這樣認為。但在深思熟慮後,我卻認為《狗神》中,恰恰融入了 " 呂克式電影 " 的神髓。
在許多觀眾看來,呂克導演的作品總是純粹的商業之作,充滿了 " 好萊塢元素 "。譬如《第五元素》、《飓風營救》系列、《玩命快遞》系列、《暴力街區》系列、《尼基塔》等等 ......
這些作品經常被濃縮成 " 一分鍾看完 XX" 的短視頻,就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呂克的作品,總能抓住觀眾的爽點,刺激觀眾的感官。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信息高速流動的當下,我們的認知也如同 " 二向箔 "。它将立體的事物變得扁平,甚至讓人產生" 呂克 · 貝松 = 爽片 "的觀感。
可與此同時,我們或許會忽略,呂克 · 貝松也是個心靈的探索者。
在成為導演之前,少年呂克曾學習潛水,十幾歲左右創作了《碧海藍天》的草稿。随後在 1988 年将電影搬上熒幕。
這部作品劇情舒緩、慢熱,片中的兩位潛水運動員不斷地對海和人生意義上的追尋,究竟是繁榮的都市文明,還是選擇漆黑無盡的海底。
·《碧海藍天》中潛水運動員與海洋的復雜情感
除了對成年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呂克導演也曾為孩子們拍過電影。相信許多 90 後都曾在 " 無關緊要 " 的副科課堂上,跟着時髦的美術老師欣賞過充滿童真的《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這部電影則是呂克的童年探索之作。在他看來,此片承載着他自己的童年經歷。但當下充斥着犯罪、環境破壞。他深感成年人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滿目瘡痍的世界,并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向孩子們說聲抱歉。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尼爾 · 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
而電影《狗神》也注入了 " 呂克式 " 的神髓。劇情以 " 狗群 " 為參照,帶領觀眾深入進道格拉斯的内心,去闡釋人的復雜性,以及主角的痛苦和轉變。
例如,道格拉斯曾剖析人和狗的區别:人可以選擇進入文明社會懦弱謀生,但是野外是弱肉強食。
年少的道格拉斯在孤兒院裡,看着争吵打鬥的孩子們,自言自語道," 狗群們不會因為不同品種而互相欺凌,但是人會因為各種自私原因而爆發衝突 "。
在接觸到了莎士比亞作品之後,道格拉斯意識到人類文明璀璨的作品,另一面是人類社會的虛偽與唯利是圖,其内心充滿了糾葛。
呂克 · 貝松劇本中的道格拉斯并不是完全的反英雄式主角,他有着自己一套信奉的生存法則,但他沒有去封閉自己,而是以另一種姿态認知周圍環境,這個姿态就是 " 狗 "。可以被忽略,但又不能不清除。
回到《狗神》這部電影,它有暴力、也有溫情,有極度的瘋狂、也有異于常人的理智。
呂克貝松導演知道如何運用這些令人血脈噴張的刺激元素,但在此之上,導演更知道如何去刻畫那些細膩的感情,那種從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碰撞中汲取的靈感。
在桃看來,呂克貝松導演的 " 奇 ",不在于把一部電影拍得看不懂,雲裡霧裡。而真正的 " 奇 ",是簡潔明了的講述,但會讓觀眾時刻難忘,不經意之間就會想去琢磨電影裡的一個鏡頭、一段對話,那怕是演員的一個神情。
很快了,這部《狗神》将在 12 月 15 号全國上映。屆時桃準備去二刷。
畢竟值得細看的電影,屬于當下的稀缺。一刷時桃還有很多精彩的表演刻畫沒看過瘾,很多金句沒來得及摘錄,也有很多細節想認真推敲。
那麼這個周末,大家一起去看看這部奇片吧~
設計 / 視覺:SaiBO XiaOsI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