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量化大廠總監涉“券商返傭”被查?或成首單私募貪腐案,歡迎閱讀。
财聯社 11 月 20 日訊(記者 闫軍 馮芒)幻方量化員工涉及券商返傭被查的消息一時激起千層浪。
财聯社記者多方核實到,幻方量化确有員工因個人原因協助調查。對于傳言涉及的 " 券商返傭 ",有幻方量化人士表示,公司層面沒有涉及券商返傭,且交易傭金均為萬一。記者還向多方信源了解到,上述協助調查員工為幻方量化市場總監李橙。而李橙此次協助調查的返傭事項,或涉及頭部某券商營業部。
有業内人士向記者透露,量化私募因交易頻繁,券商或會視交易量對私募返還一定比例傭金,但這屬于灰色地帶,嚴格意義上講,屬于違規行為。
證監會在《關于調整證券交易傭金收取标準的通知》中就特别指出,機構投資者繳納的證券交易傭金嚴禁被證券公司直接或間接返還給個人,從根源上杜絕可能出現的利益輸送漏洞。在《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進一步規定,證券公司不得直接或者變相向投資者返還傭金、贈送禮品禮券或者提供其他非證券業務性質的服務。
協助調查員工直指總監李橙
幻方量化是國内頭部量化私募,成立于 2016 年,憑借量化對衝策略等獲得投資者追捧,2021 年一度高達千億規模,近幾年有所縮水,當前合計管理規模在 500 億元左右。近期幻方量化也因 " 放棄 " 中性策略引發關注。
李橙是幻方量化的多位市場總監之一。是有多年程式員的從業經歷,并在某頭部券商參與開發交易系統。是幻方量化的創始合夥人之一,有業内人士向記者稱,從 2016 年開始,李橙完整經歷了國内量化 1.0 時代,協助調查的事早已聽說,令人唏噓。
外界對于李橙的印象則是他的多次尖銳言論。比如在 2022 年 3 月,他建議客戶全部贖回自家的產品,有客戶直呼 " 真誠 ";2023 年監管出台加強程式化交易監管系列舉措,李橙曾在朋友圈表示,印花稅的下調會為產品帶來增強收益,同時把這次政策比喻成 " 幾滴鳥屎 "。
有業内人士向财聯社記者透露,一般情況下,量化機構給券商帶來的收入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付給券商的渠道銷售費用;二是量化機構在該券商進行交易時產生的傭金費用。此外,一些量化交易需要使用拆單算法交易供應商提供的服務,這些服務費用也會計入所交易券商的收入。
前述所涉及的 " 返傭 ",是指券商通常根據交易量返還一部分傭金給包括量化私募在内的投資者,這種灰色做法于讓利給投資者,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雖違規,卻未完全被禁止。
違規返傭為何暗潮湧動?
如何理解上述提到的券商返傭操作?
據記者向業内人士了解,在交易返傭方面,部分券商會違規私下與在席位交易的機構或個人客戶達成秘密協定,以高于正常規定的返傭比例為條件,吸引客戶頻繁交易。
例如,會與一些交易量大的機構客戶私下約定,收取遠高于行業标準的交易手續費,并按比例進行返傭。返傭形式多樣,有的以現金形式私下交付,有的則通過虛構服務費用報銷等方式變相給予客戶資金回報,以此刺激客戶不斷加大交易規模。
在私募資產托管返傭違規操作中,個别券商在與機構的托管合作裡,不在正規合同條款中明确返傭細則,而是以口頭承諾或補充隐蔽協定的形式,根據托管資產規模給予不合規的高額返傭。
比如,對于托管資產達到一定數額的機構,私下承諾以托管資產收益的一定比例進行返傭,且返傭資金來源和操作均脫離監管視線,通過一些復雜的關聯交易或虛假财務處理手段來實現返傭支付。
還有在特殊業務合作中,一些券商為了推廣新業務或獲取特定業務資源,違規向合作機構返傭。如在新金融產品推廣時,向幫忙推銷的機構給予高額返傭,返傭的計算依據和支付方式都刻意模糊化、隐蔽化,違背了金融行業的誠信原則和合規準則。
必須強調的是,券商返傭行為嚴重違反了《關于調整證券交易傭金收取标準的通知》《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等多項法律法規,監管部門一直對此保持高度關注并嚴厲打擊。
據了解,早在 2002 年,證監會在《關于調整證券交易傭金收取标準的通知》第五條中明确強調,證券公司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财經紀律,不得采用現金返傭、贈送實物或禮券、提供非證券業務性質的服務等不正當競争方式吸引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特别指出,機構投資者繳納的證券交易傭金嚴禁被證券公司直接或間接返還給個人,從根源上杜絕可能出現的利益輸送漏洞。
而在《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進一步規定,證券公司不得直接或者變相向投資者返還傭金、贈送禮品禮券或者提供其他非證券業務性質的服務。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員反商業賄賂公約》》則着重聚焦于行業内部的商業賄賂風險防控。公約第五條中提到,證券公司在經紀業務中不得向機構客戶的負責人或居間人賬外暗中給予好處費和返傭。
《反不正當競争法》和《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也為證券市場的合規運營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法律依據與準則,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不得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部門或者個人回扣。
在業内看來,這種違規返傭行為破壞了市場公平競争環境,誤導投資者決策,增加了金融市場風險。廣大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應深刻認識其危害,共同維護健康、有序、合法的金融市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