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看完這兩個數據,才能透徹理解現在的樓市政策,歡迎閱讀。
最近,有兩個數據很受關注。
一是居民存款總額,2024 年末達到了史上最高的 152 萬億。
對應到 14.08 億總人口,每個人的平均存款就達到了 10.8 萬元。
不知道你達到平均線了沒有?但是能看出,雖然利率在不斷下降,大家還是選擇瘋狂存錢。
近十年利息變化情況
另一個數據,也約等于在變相存錢,那就是保險,尤其是其中的 " 壽險 "。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保險行業保費收入接近 5.7 萬億,同比增長達到兩位數。
其中,财產險,也就是車險等這一類保險,同比增長 5.32%,算是一個正常數據。
但人身險同比增長了 13.2%。人身險中增長最快的又是 " 壽險 ",增幅高達 15.45%,總金額已經超過了 3.1 萬億。
現在大家身邊多多少少都有幾個賣保險的朋友,你可能也咨詢過他們,被推薦最多、成交最活躍的就是壽險,因為很多人是把把壽險當作長期儲蓄來用的——它的利息能達到 3 個點左右。
結果就是:銀行存款產品的低利息擠壓,導致保險公司業務量大幅增長。僅壽險一項,2024 年就又比前一年多成交了 4000 多億,比 2021 年末多成交了近 8000 億。
這意味着,降低利率把人們手中 " 多餘的錢 " 擠壓進消費市場的效果被打折了,人們還是在拼命找儲蓄、理财替代產品,最終是保險業抓到了 " 紅利 "。
來源 @公号 13 個精算師
2024 年,保險業規模快速增長,總資產同比增幅達到了 19.9%,在銀行、證券、保險這三大類金融機構中一騎絕塵。
回顧一下:2021 年保費增速還是負的,誰能想到短短 4 年就 "V" 型反轉了呢?
這 4 年發生了什麼大事?想必每個人第一時間都能想到答案:健康更重要、更惜命的被偷走的幾年,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急速下行。
2021 年至 2024 年間,全國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額萎縮了将近一半。
由此產生的影響,不只是房地產企業的暴雷和企業規模、利潤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向變化。
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看房地產直接相關的幾個資金數據: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未來可栖整理
4 年中,直接從存款中掏腰包買房的錢少了 4 萬億還多,個人貸款買房的金額少了近 1.7 萬億。
合計,從個人賬戶中流向房地產市場的錢少了約 5.7 萬億。
若按 2021 年全國人均存款 7.3 萬元計算,相當于全國每 26 個人中就有一個延遲或取消了買房計劃。
由于房價下行帶來了資產減值,以及房地產產業鏈上相關公司員工的财富縮水,也由此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民間 " 去杠杆 "。
據格隆匯整理的數據,今年 1-2 月份中國居民新增貸款金額創下 2015 年以來的新低。
人們更願意留錢在手裡,而不是加杠杆變成别的資產,或者花掉。這種行為是在針對資產縮水和收入下降做對衝。
來源:格隆匯
更多的儲蓄,更少的貸款,資產價格的縮水,會導致社會上資金和房產的流動性下降。更多的錢趴在賬戶中不進行交換。
如果更嚴重的話,将會產生通縮。
同時,居民貸款數額呈數萬億的降低,以及銀行、保險賬戶中個人資產高達上十萬億的增加,會讓官方產生一個誤解:人們只是不願意花錢,而不是沒有錢。
畢竟,從數字上看,民間财富還是在正增長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大量的政策是在針對性擠出銀行中的存款。包括降低存款利率,以及對壽險等儲蓄類保險的利率進行直接 " 限高 ",以及發放優惠券等。
樓市企穩政策在第一階段也是類似的思路,降首付、降利率、降低中間的交易費用等。
政策的邏輯是降低購房成本,讓購房人在心理上可以對衝資產貶值風險。降低購房門檻,激活更多購房需求,讓原先買不起房的人也動動心思。
但刺激出來的增量,擋不住存量的下滑,所以整體上看,地產大盤子的交易總量還在持續下滑。
與此同時,房價也在不斷滑坡,已經回調到了 2016 年的水平。
根據 wind 數據,今年年初,北京二手房價格相比最高峰,已經回調了 28.5%,回到了 2016 年 8 月的水平;上海回調了 30.2%,直接跌回了 2016 年 3 月;廣州和深圳更誇張,一個跌了 29.7%,另一個跌了 37.9%。
這裡插入一個觀點:在房地產市場下跌過程中,破壞力最大的并不是價格下行,而是鎖死房子的資產流動性。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如果把房子當作一個商品,只要它一直在被交易,處于流通之中,那麼跟房子相關的連帶債務就有被轉移、消化的可能。但如果沒有人去交易它,它就只有居住價值(使用價值)和評估出來的價值(資產價值)。
但處于下跌通道中時,疊加地產企業和買房人的高杠杆水平,房子的價值就很難去按市場價格評估,只能預估市場會繼續踩踏,資產被大幅度折價。
所以在 2022 年、2023 年的市場上,能看到大量的暴雷企業以低至 4 折的價格出售資產。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流動性差的資產估值向來就低,比如工廠廠房類也是。
最終,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流動性被鎖死,或快速大幅下降,會繼續加劇資產價格的下跌,甚至引發踩踏。
過去兩年中,挂牌一年賣不出去的二手房,開盤三年去化不到一半的新房,比比皆是。
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最直接後果就是:地產企業收縮投資,人們因為個人資產總量下降而降低消費,拼命儲蓄,以便補回資產下跌的損失。
同時,意味着全國房地產每年 10-15 萬億的開發投資中,有相當比例變成無效投資,最終轉化成了企業壞賬,然後有關聯到了銀行壞賬風險。(大多暴雷企業的土儲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此類資產)
二手房市場上,買房者想狠狠砍價,賣房者把挂牌價降了又降,但每個小區只有最低價才能成交,為了避免被踩踏,最後業主擺爛不再降價,雙方進入僵局。房子流通性急劇下降,上百萬億的資產無法變現,也就無法轉換成下一套房的首付,或者消費能力。
之前在增量時期流向房地產市場的錢,逐漸變成堰塞湖,變成一個黑洞。
市場上即使有購買需求,大家看到這種情況,也會不願意往裡砸錢,避免被黑洞虹吸。
所以,房地產市場企穩的一個關鍵因素變成了:刺激房子的流動性。
基于這個目标,樓市政策第二階段的加碼政策開始定向發牌。
第一張牌,好房子。
從表面上看,好房子是居住體驗的更新。但它產生的直接效果卻是:通過強大的產品代際差距,對老房子形成碾壓,存量房產持有者擔心手中的老房子會加速貶值,會被迫選擇進行資產換倉。
同時,大量新產品的出現,也會刺激到一些潛在買家,讓他們重新有了購買欲望。
于是,大量 " 改善需求 " 進入新房市場。因為這些業主對現有房產的 " 拋售 ",二手房市場也重新出現了大批優質、低價房源,市場成交量重新回升。
這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部分項目的得房率高達 140%
第二張牌,城中村改造。
" 房票 "的作用不用多說了,推進内循環。這次繼續 " 加量 "," 在新增實施 100 萬套的基礎上将繼續增加改造規模 ",目的很明顯。
第三張牌,政府加速入場收房。
兩會提出 " 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更大自主權 "。
從去年各城市的經驗看,開發商手中的滞銷新房和個人手中的二手房都在收購範圍内,政府直接充當了流通環節中的一環。
僅廣州一個城市,針對越秀地產一家企業,盤活的存量資產就高達上百億。
第四張牌,嚴控增量。
今年一季度能看到一個反常現場,全國一二線重點城市的土地市場異常火爆,高溢價率地塊頻出。
地王產生,直接原因是重點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塊集中供應,好城市、好地段的好房子是未來地產市場上最有可能的保值產品,這一塊市場頭部開發商必須吃下去。新增的土儲份額多少即意味着市場份額大小。
因為,整個地產市場的容量下降之後,有兩個集中度會上市:
一是頭部房企的集中度上升,市場份額和品牌力都會得到加強。
二是好房子產品的市場集中度上升," 好房子 " 成為主流產品," 壞房子 " 賣不出去。
所以,搶地背後,搶的是未來有足夠流通性的產品。同時,在一盤定輸赢的時代,拿到一個單盤幾十億、上百億的熱賣項目,也将會是頭部陣營的占位争奪的關鍵棋子和勝負手。
本質上,這是頭部房企的卡位争奪和中後部房企的生存門票争奪。
但對于市場,搶地帶來地價上漲,又間接上對地價和房價都起到了托底作用,產生了 " 房子降價是有底線的 " 的心理預期。
随着大量好地段的好房子入市,市場也開始出現變化,老錢換倉,新貴入市,樓市的成交量就逐步企穩了。
一旦成交量平穩或上漲,價格也會逐步走出踩踏區間,房子作為資產的流動性就能恢復,信心也開始有了。
綜合來看,通過收儲和發展租賃市場,去解決剛需端的需求,避免剛需型房源入市踩踏。針對改善市場,用好地段的好房子來改變供給結構,促進資產換倉,和刺激新需求提前入市,同時取消限價,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整個市場開始被逐漸盤活。
這一系列組合拳出台之後,我們會發現,近期罕見的進入了一個樓市新政出台的低頻期,與去年、前年大量的新政發布都不一樣,這也從側面說明:現在的政策已經有效了。
最近出台的住宅新标準,以及南京 " 房七條 ",都是在明确細則,強化預期,發力點還是:在供給側提供有代際差的產品,在中間環節刺激流動性,取消限制,發揮政策托底、市場主導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今年大概率會是地產行業真正築底的時間。
原因之一:重點城市的產品已經換了。打個比喻,樓市就像幾年前的汽車行業,過去賣的是油車,現在賣的是新能源,油車庫存對新產品的擠壓作用會越來越小,不能再以舊眼光看新市場。
原因之二:重點城市的一二手房成交量在過去半年内已經企穩,成交量回升基礎上,市場形成了兩個潛在共識:新產品的品質和價格得到市場驗證,供需之間形成第一個共識;舊庫存和二手房降價之後,以新產品的價格為錨點,通過價差空間大小,也建立了有效的價格價值評估邏輯,市場逐漸告别混亂,變清晰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築底之後并不意味着 "V" 型反轉,未來的新市場與過去會有本質不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等重點城市會與其它城市形成分化,北京等城市的内部也會形成高低端市場的分化,分化則意味着子市場之間的傳導效果變弱,很難再有集體恐慌情緒。
另外,地產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地產對銀行系統的 " 綁定 " 風險,在這一輪下跌周期中都得到了測試," 去地產化 " 是名牌。過去 5 年的地產負作用,從上到下,應該沒有人會希望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