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公司需要的,是什麼人?,歡迎閱讀。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先預祝每位高考生都能考出好成績。
據教育部統計,今年高考人數有 1291 萬人,人數創了新高。高考真的越來越卷了。
與此同時,我國的失業率節節攀高。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顯示,今年 4 月,我國 16-24 歲的年輕人失業率為 20.4%。畢業即失業,這絕不是一句玩笑話。
盡管,失業、待就業的人有好幾千萬,但很多公司卻面臨着招不到人的困境。
為什麼缺人的公司有很多,你卻依然找不到工作?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公司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人?
今天,我們聊聊這個話題。
01
找不到工作,背後的真問題
疫情 3 年,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今年,疫情結束了,很多人驚訝地發現:自己仍然找不到工作,甚至比疫情前更難找到工作了。
為什麼?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經濟下行。這幾年,國家經濟不景氣,經濟下行的寒氣,傳達給了每一家企業,每一個人。
中小企業經營不下去,紛紛掀起了 " 倒閉潮 "。 以去年為例,企業注銷率大致為 10%,這意味着大致于 10% 的在職員工遇到裁員或失業困境。
而大廠的日子也不好過,裁員過冬的消息此起彼伏。并且裁員的比例都不小,小則數千人,大則上萬人,整條業務線地裁人。
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你找一份好工作就不容易。
②供需結構不匹配。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從粗放式發展轉為高質量的發展。國内外形勢的變化,三年疫情等因素,更是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更新。
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相應的,企業對于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市場溢出的從業者,能力上匹配不上企業的需求,跟不上產業的變化。
為什麼跟不上產業的變化?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學輸送的很大一部分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
要麼,產學脫節,大學沒有關注到產業結構的變化,開設相應的專業;要麼,大學教的東西,偏學術理論層面,不接地氣,不是企業需要的東西。
舉個例子:我國出口從過去以紡織品、鞋類和玩具三個傳統的 " 老三樣 " 向電動載人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這 " 新三樣 " 轉型。在新能源、高科技產業等領網域,其實對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現實卻是,這類人才是極其匮乏的。
你是個木匠,現在市場需要的是鐵匠。你的技能和市場不匹配,供需出現錯位,導致企業招不到人,而你也找不到工作。
02
公司需要的,是什麼人?
經濟下行、產業結構的變化,這些都是外部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你個人的能力有沒有進步,滿足公司的要求。
公司最需要的,不是 " 學歷黨 ",也不是 " 履歷黨 ",而是能夠擁抱變化,保持進化,為公司賺錢的人。
這樣的人,有哪些特質?
第一個,自驅。
什麼是自驅?自驅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不用别人告訴你該怎麼做,你自己知道要去做些什麼,并且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标,甚至是超出自己的預期目标,你會不斷進行思考、學習和精進,直到有所成就。
比如,ChatGPT 來了,很多人非常抗拒,害怕被取代。但是,自驅的人,會主動去擁抱變化,去學習、使用這種工具,進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一個人沒有自驅力,做事情缺乏積極性,總要人抽鞭子,這樣的人,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有進步,遲早會被裁掉。
第二個,靠譜。
别人交給你一件再小的事情,你能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着落。
靠譜是非常難的品質。
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的基礎标準,就是有沒有 " 我能為大家做什麼 " 的貢獻精神。
你有沒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如果别人交代給他的事,你都能按時完成。而且你注重結果、注重反饋,工作質量有保證,如果能力達不到,你也會想辦法主動學習。
做到這些,你就是非常有潛力的,也是公司需要的人才。
第三個,皮實。
什麼是皮實?皮,是柔和厚重,韌性十足;實,是貨真價實,有真本事。
皮實的人,心力是非常強大的。
設想一下,如果你有一顆玻璃心,老板發現你的問題,他一說你,你的情緒就崩潰,到最後,老板不敢說,也不放心把事情交給你。
如果你比較皮實,則進步是非常快的。這就是鈍感力,像阿甘一樣,只專注目标,内心充滿力量,就特别容易成功。
正如《原則》這本書裡的觀點:痛苦 + 反思 = 進步。倘若你接受不了批評,又不能反思自己,是不可能有進步和成長的。
第四個,精進。
張瑞敏曾說過,把簡單的事情堅持做一萬次就是偉大。其實,不僅要如此,你把事情堅持做一萬次的同時,還要做到每一次都比上次更好。
當你不斷精進,每天都會比前一天進步,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慢慢地, 你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你也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也将會越來越有價值。
能力,才是你最大的底氣。當你的能力邊界拓展得越來越寬,并且掌握了底層邏輯,建立起了護城河,即便風浪再大,也能立得住。
最後,總結一下:時代洶湧向前,從不為個體回頭,更不會對你負責。你最需要對自己負責,保持不斷進化,成為公司需要的人,就不會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