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強美元下,中國央行的幾個“心思”,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歐陽曉紅 11 月 6 日之後的全球金融市場,仿佛開啟了高頻震蕩模式。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引發大類資產連鎖反應,匯率、股市及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
11 月 13 日,美元指數強勢升破 106,有着 " 數字黃金 " 之稱的比特币攀升至每枚 93000 美元,黃金巨幅回調失守 2560 美元 / 盎司,離岸人民币對美元匯率(CNH)收于 7.2483。
這天,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 2.6%,高于 9 月的 2.4%,符合市場預期,這顯示通脹壓力溫和。市場預期美聯儲可能在 12 月繼續降息,但需密切關注未來的經濟數據和政策動向。
11 月 13 日,A 股三大股指全線收漲。11 月 14 日,市場大跌,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分别報收 3379.84 (-1.73% )、11037.78(-2.83%)、2334.96(-3.40%),全市場成交額為 18712 億元;人民币對美元中間價報 7.1966,創 2023 年 11 月 3 日以來的新低。
就這樣,在 11 月 4 日至 8 日的 " 超極周 " 落幕後,全球市場進入了 " 蝴蝶振翅,風起雲湧 " 的 " 強美元 " 回歸階段。在全球金融市場如此動蕩的背景下,中國宏觀政策如何發力引人關注。
怎樣 " 守 " 住匯率底線," 強 " 内需?中國央行的 " 心思 " 背後藏着深刻的戰略考量。
匯率焦點
在強美元壓力下,我們該如何 " 守 " 與 " 攻 "?
美元的強勢上行引發資本回流美國。10 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升至 4.460%,抬高了全球融資成本,這對外币債務較重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尤為不利。在這種環境下,近幾個月,人民币對美元匯率出現了波動。
核心在于," 守 " 住匯率底線,還是 " 攻 " 内需?根據三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和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中的表态,央行的基本策略是 " 穩中求進 ",特别是在匯率管理上,堅持 " 合理區間内穩定波動 " 的基調。
穩定的匯率不僅是金融市場穩定的基石,也是防止資本外流的關鍵。同時,央行也必須平衡内需和經濟增長,因此會在貨币政策上保持靈活,以确保在抑制匯率大幅波動的同時不至于對經濟增長形成太大壓力。
顯然,中國央行的 " 工具箱 ",不僅僅限于匯率調控,也不局限于簡單寬松或收緊。貨币政策繼續大幅寬松,可能會增加人民币貶值壓力;若不寬松,又可能制約經濟增長。因此,央行采取了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側重于 " 定向滴灌 ",例如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的再貸款支持,既避免全面放水引發的貶值壓力,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實質性支持。
那麼,匯率調控的 " 邊界 " 在哪裡?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出未來五項工作考慮,其中第一項是加大貨币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為經濟穩定增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必須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穩匯率不意味着死守某一固定點位,而是要讓人民币在合理區間内波動,充分尊重市場的價格信号。中國央行通過調節市場預期,在确保匯率穩定的同時也為貨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
随着美元持續走強,中國央行可能會通過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管理匯率預期等方式來穩定市場信心。但市場認為,中國央行或許不會輕易過度幹預,以免影響人民币的市場化程度。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劇烈波動。美元指數持續攀升,推動商品價格普遍下跌,黃金價格跌破 2560 美元 / 盎司,日元對美元匯率跌破 156 關口,比特币價格則突破 92000 美元。這種強美元環境給全球非美貨币帶來了普遍壓力,但人民币的表現相對穩健,貶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貨币。
彭博中國區固定收益分析師廖彬認為,縱觀歷史,2016 年和 2020 年美國大選前後美元的走勢顯示,選舉對美元的影響往往在選舉結果公布後的 40 — 45 個交易日内達到頂峰,然後随着時間推移而消退。這意味着今年的選舉結果可能會在短期内影響匯市,但這種影響會逐漸消退,具體情況取決于政策的實施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美國 2025 年的周期性前景。
" 強美元 " 與 " 強内需 "
眼下,美元之強勢,更反映了市場對特朗普勝選後強美元政策的預期。
從更長遠來看,經濟周期逐步分化可能會帶來更多挑戰。中國經濟仍在内需驅動的持續復蘇過程中,若美元繼續保持強勢,可能會增加中國資本外流的壓力,中國央行需要在貨币政策的操作上考慮到這一潛在風險。
在這種宏觀背景下,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愈加凸顯。11 月 8 日亮相的 10 萬億化債計劃被視為拉動内需、緩解地方債務壓力的重要舉措。這不僅是對财政支持力度的加碼,或許也是為貨币政策 " 減負 "。如果财政政策能在拉動經濟上 " 打前站 ",那麼央行将有更大空間專注于匯率的穩定性和金融風險的防範。
近期一攬子政策的設計,其 " 魔力 " 就在于政策 " 大禮包 " 的 " 雙刃劍 " 效應。
問題在于,盡管大規模政策的确激活了一部分需求,卻也帶來了流動性 " 水漲船高 " 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導致信貸偏離實體經濟而流向資本市場。這就是政策 " 大禮包 " 的 " 雙刃劍 " 效應:在寬松貨币環境下,如果信貸需求不足或流動不暢,寬松政策的效果難免滞後。然而,這或許也是特殊時期的必要選擇——以 " 人民币資產的增值 " 為 " 時間換取空間 " 的策略,為實際經濟增長赢得空間。
再說白名單的特别安排,可謂是 " 扶老 " 與 " 助新 " 的 " 結合拳 "。央行的意圖顯而易見:除了支持傳統基建、房地產等項目,還希望借此機會扶持一批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領網域的 " 新夥伴 "。
白名單項目還傳遞出一個對外政策信号。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動蕩的情況下,人民币匯率的穩定尤為重要。因此,将這些項目納入白名單不僅是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向市場傳遞信心:中國正在積極管理系統性風險,中國央行将始終堅持 " 穩中求進 " 的基調。這種 " 穩經濟、促匯率 " 的間接方式在當前復雜經濟形勢下是一種務實選擇。它在不觸及系統性風險底線的前提下,避免了直接幹預匯率可能帶來的國際壓力,同時也通過增強經濟基本面來支撐匯率穩定。
回歸到經濟基本面,從 10 月金融數據來看,好消息是 10 月末 M1(狹義貨币)的增速終于回升,這顯示出市場流動性逐步回到企業端的生產活動中;而 M2(廣義貨币)的增速繼續上行,反映了充足的市場流動性。不過,在這些數據背後,還是隐藏着 " 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 的隐憂。
以居民信貸為例,10 月個人住房貸款需求雖然有所企穩,但總體上還不足以支撐樓市全面回暖。企業端信貸也有所放緩。眼下個别企業有時寧願通過票據融資獲得短期流動性支持,而非長期貸款。
全球資產重定價
強美元環境通常導致商品價格普遍下跌,黃金表現乏力,比特币等數字資產出現劇烈波動。一方面,強美元抑制了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場對數字資產的興趣增加,反映出避險需求的多樣化選擇。
美元走強通常對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產生下行壓力。當美元升值時,其他貨币持有者購買這些商品的成本上升,需求因此下降,商品價格承壓。此外,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進一步抑制了需求,推動商品價格下跌。
受美元走強和美債收益率上升的影響,黃金價格持續下跌。美元走強使得非美元貨币持有者購買黃金的成本增加,從而抑制需求。同時,随着國債收益率上升,持有無收益資產(如黃金)的機會成本上升,投資者因此轉向其他資產。
與此同時,日元對美元匯率跌破 156,貶值至 34 年來的低點,原因在于日本央行維持超寬松貨币政策,導致日美利差擴大,資金流向美元資產。此外,市場對日本經濟增長乏力的擔憂加劇了日元的貶值壓力。
相比之下,比特币價格創下新高,主要受投資者預期美國新一屆政府可能推出有利于加密貨币的政策影響。新當選總統在競選期間承諾将美國打造成 " 全球加密貨币之都 ",并計劃建立國家比特币儲備,激發了市場的樂觀情緒。此外,機構投資者的介入以及市場對加密貨币監管環境改善的預期也推動了比特币的上漲。
随着全球市場進入新一輪的資產重定價,中國在外匯儲備管理、資本流動管理上或也面臨新考驗。中國央行将關注強美元的溢出效應,确保國内金融市場的穩定。與此同時,有關方面是否會加速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為境内外資金提供更穩定、高效的投資渠道,以增強人民币資產的吸引力?在這種全球環境下,這一問題值得關注。
央行的 " 心思 "
不言而喻,在強美元之下,中國央行的政策充滿了 " 攻守兼備 " 之謀略。
通過穩匯率、定向支持内需,中國央行試圖在不影響人民币國際化進程的前提下,确保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國際環境動蕩、市場預期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央行的 " 心思 " 或仍在随着市場環境不斷調整。對于投資者而言,理解這場 " 強美元 " 與 " 穩匯率 " 的較量,将是洞悉未來市場動向的關鍵。
與此同時,中國貨币政策的走向,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或許可以從三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中,窺見中國央行的幾個 " 心思 ":
一是靈活操作,精準滴灌。中國央行強調會繼續使用定向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意味着雖然大禮包的 " 總量政策 " 會持續,但未來的發力點或将更傾向 " 結構性政策 ",讓政策紅利精準流向高新技術、綠色經濟等關鍵行業。
二是避免過度寬松,防範金融風險。當前,流動性充裕可能導致資金 " 脫實向虛 ",即流向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等領網域,這并不是政策希望看到的。所以中國央行的心思還在 " 中性寬松 " 上,避免市場資金過度炒作。
三是财政政策、貨币政策協同穩增長。三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多次提到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配合。在經濟面臨增長壓力下,單靠貨币政策托底并不夠,财政政策的進一步發力顯得尤為關鍵。未來兩者或會更好地配合:央行通過結構性工具支持創新和綠色項目,财政通過财政轉移支付和地方專項債的發力,形成合力。
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衝基金董事長劉陳傑認為,一方面,2025 年宏觀經濟形勢面對外在壓力,新一輪貿易摩擦可能拉低明年中國 GDP 增長約 1.2 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面對國内有效需求不足壓力,擴大内需,應對有效需求不足将是宏觀政策的重中之重。
按照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衝基金的測算,再增加 4 個百分點左右的廣義财政赤字率較為适宜,如财政赤字率提升 1 個百分點和專項債、特别國債提升 2 個百分點補足有效需求,針對新一輪貿易摩擦,準備 1 個百分點的廣義财政赤字對衝。
在市場調整之際,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不少聲音在期待 " 慢牛 " 行情的到來。為了防範泡沫和潛在風險,政策将繼續保持适度寬松和定向支持的節奏。對于投資者而言,穩健投資、跟随政策導向布局高質量行業,或許是當前環境下的更優選擇。
其實,央行的心思并不復雜——通過貨币政策的精準滴灌,配合财政政策的托底,确保經濟平穩增長并推動高質量發展。這種穩中求進的思路不僅是對當前國際環境的理性回應,也是實現内需恢復和經濟結構轉型的 " 底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