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哪所大學,能成為中國的斯坦福?,歡迎閱讀。
矽谷往事
前段時間,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正式官宣," 寶藏校長 " 王樹國作為首任校長的身份。
在創辦人曹德旺先生和王校長的口中," 對标斯坦福 " 的辦學理念反復被提及。
在美國矽谷,最讓人肅然起敬的不是惠普、谷歌、因特爾這些科技巨頭,反而是斯坦福這所私立大學。
當人們開始集中讨論一所學校對中國未來的意義時,似乎有必要再把大洋彼岸的斯坦福重新理解一番。
斯坦福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們哪所大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斯坦福呢?
從理想開始
" 我是義務工作者,我一分錢工資都沒有 …… 我們都是付出,包括曹先生也是付出 ……"
王校長把這解釋為 " 一個理念,一個理想 ",網友一下子就被感動哭了。
事實上,斯坦福就是一所純粹為情懷而建的學校。
1884 年 3 月,第 8 任加州州長,同時是鐵路大亨的利蘭 · 斯坦福(Amasa Leland Stanford),唯一的兒子小斯坦福因為傷寒高燒,在歐洲去世了。
這給老來得子的斯坦福夫婦帶來沉重打擊。
此後的五個星期裡,斯坦福把自己關在巴黎的旅館内,不斷地修改遺書。當他從房間裡出來時,他對妻子說:" 從今天起,所有加州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
兩年後,這個信念具化成了斯坦福大學創辦基金,既是為了紀念小斯坦福的去世,也是為未來的加州祝福。
斯坦福大學校園
克服了重重困難,1891 年斯坦福大學正式開學,校訓是:" 讓自由之風吹拂。"
斯坦福效仿東部的康奈爾大學,成為西部第一所男女同校、非宗教性質的文理大學,并請來了教育理念非常接近的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校長戴維 · 斯塔爾 · 喬丹(David Starr Jordan)來當首任校長。
招收的第一批 555 名學生中,就包括後來美國第 31 任總統赫伯特 · 胡佛(Herbert Hoover)。
斯坦福大學的創立,前後獲得了斯坦福夫婦 4000 萬美元的捐助,購買力大約相當于 2024 年的 14 億美元;另外還有 8180 英畝校屬土地,相當于 33.1 平方公裡。
這樣一個傳奇又無私的起點,确實扎扎實實地影響了這所學校的文化基因,用斯坦福夫婦寫在基金會協定文本中的條款來說,就是:
" 受托人有義務建立一個教育系統,教導學生在畢業後能找到他們所要追求的理想,并使他們聽從内心對于生命意義的呼喚。"
而後一百多年,這股理想主義的風,裹挾着兩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吹遍整個舊金山灣區,影響了全世界。
矽谷教父
斯坦福與科技產業的深度綁定結合,對科技公司的孵化,幾乎是 21 世紀科技界最重要的事之一。
在這件事上,發揮了最大作用的 " 教父 ",是斯坦福電機系教授、後來的教務長弗雷德裡克 · 特曼(Frederick Terman)。
1910 年,特曼的父親作為心理學家和優生學家,被斯坦福聘為教授,舉家來到加州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裡,特曼長成了狂熱的無線電愛好者,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後,又到波士頓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前身)師從萬尼瓦爾 · 布什(Vannevar Bush)讀完博士。
這位導師和這樣的經歷,給特曼產生無比重要的影響,因為布什不僅自己是模拟計算機的發明人,同時領導了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 (OSRD),是曼哈頓計劃的發起人,相當于手握美利堅國防科工的資源與決策大權。
弗雷德裡克 · 特曼(Frederick Terman)
特曼以頂尖無線電專家身份回到斯坦福,順便把哈佛無線電研究實驗室的 11 位同事全部帶到了西海岸,讓斯坦福真正成為 " 冷戰 " 期間國家安全部、中央情報局、海軍和空軍的科研中心。
有過大蕭條危機和科研服務戰争兩段經歷後,特曼從心底裡鼓勵研究生畢業後去創業而不是去讀博士,盡可能到產業中去做事;鼓勵教授到企業中參與咨詢,他本人和其他教授也成為投資理事會的成員。
他一腳踹開了大學的學術大門,如果誰對斯坦福的科研成果有興趣,籤一個合同就可以拿去。
當時,沒有一個學校這麼做,但斯坦福開始了。
從大學孵化企業,最早、最成功、最典型的個例,當數特曼對惠普公司的扶植了。
1937 年前後,當兩個優秀的斯坦福畢業生比爾 · 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點 · 帕卡德(David Packard)決定一起 " 做點事情 " 時,特曼為帕卡德争取到了一份研究生獎學金。
1939 年元旦,惠普公司正式成立,為了解決資金困難,特曼從當時主要的一家軍工承包商 Sperry Gyroscope 那裡給他們借到了 1000 美元,其中 500 美元購置設備,另外 500 美元作為已婚的帕卡德的工資。
惠普首款產品 HP-200B 音頻振蕩器
當休利特把在大學裡設計的音頻振蕩器拿出來,用 "HP-200A" 的型号準備銷售時,特曼又推薦了他人脈所及的幾十個客戶。
終于,迪士尼以 71.5 美元的單價訂購了八台改進的 HP-200B,用來對卡通片《幻想曲》的音響進行測試開發,這筆合同讓幼小的惠普公司正式走上了正軌。
特曼這樣評價兩位高徒:" 他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達到高超的水平。辦公司,他們無須指點。他們邊幹邊學,很快就能掌握所需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快。"
此後的惠普成為整個矽谷的科技公司标杆,超過 70 年的時間裡都穩步增長,從未虧損。
1977 年,休利特和帕卡德向斯坦福大學捐贈 920 萬美元,建造了現代化的特曼工程學中心(Terman Engineering Center)。
兩人已經功成名就,在 1980 年持有的惠普公司股票價值合計達到 3160 億美元。
1989 年,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HP)最初在艾迪生大街 367 号的那間車庫被加州政府定為歷史文物,命名為 " 矽谷誕生地 "。
特曼作為良師益友,功不可沒。
當地政府為惠普成立時的車庫立下的 " 矽谷誕生地 " 銅牌
但上世紀 50 年代之前的 " 矽谷 " 還不是矽谷,而是微波谷(Microwave Valley),代表產品為超短波真空管、返波管和行波管等等。
" 冷戰 " 刺激了大量軍工需求,特曼就拉上整個斯坦福的力量提供科研服務。
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在這裡有實驗室。
位于山景城半軍半民的塞維亞電子國防實驗室(Sylvania EDL),主任威廉 · 佩裡(William Perry)就是斯坦福畢業生,後面還擔任過克林頓總統的國防部長。
實驗室雇用了包括特曼在内的斯坦福教授搞科研,有 1300 多人,合同額達 1800 萬美元。
借着一系列機會,1951 年,已是教務長的特曼推動斯坦福,把靠近帕洛阿爾托的部分校園地皮(約 580 英畝)劃出來成立了斯坦福工業園區,興建研究所、實驗室、辦公寫字樓等。
既能實現租金回報,又方便產教融合,世界上第一個高校工業園區誕生了。
東海岸的通用電氣終于也坐不住了,在 1954 年把微波實驗室搬進了矽谷的斯坦福工業園區。當時通用電氣最好的 40 位科學家和工程師中有 16 人來自斯坦福。
開枝散葉
真正把矽帶進了矽谷的,是另一位關鍵人物威廉 · 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20 世紀末,當貝爾實驗室回顧其在 20 世紀的發明時認為,貝爾實驗室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發明是晶體三極管和計算機作業系統 UNIX。
其中,晶體三極管的發明人肖克利、巴丁、布拉頓因此分享了 195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肖克利不滿足于這些,他想用他的晶體三極管創造一個新工業,并以此致富。
肖克利想到了加州老家和斯坦福,他給特曼打了個電話,特曼說:" 來北加州吧。"
特曼在第一時間給肖克利寫了信,告訴他,斯坦福已将晶體三極管工藝和理論納入教材,而那些電子專業的學生,将是他新公司員工的來源。
又是特曼的熱誠及影響力,打動了肖克利。
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建在了聖克拉拉(Santa Clara),離斯坦福只有 5 英裡。
但肖克利實在是一位糟糕的管理者,沒多久公司就關門了。
歷史的玄妙就在這裡,幸虧肖克利不是個好老板,讓 8 位天才員工離他而去,否則這世上就不會有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了。
" 叛逆八人幫 "
作為首個風投起家的公司,仙童把世界猛烈地拉進了矽谷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在美國西海岸開啟。
仙童實現了肖克利在晶體三極管上未完成的事業,實現批量生產銷售,又率先提出了商業化生產集成電路的方法。
到 1965 年,成立不到 10 年的仙童,與得州儀器、摩托羅拉一起,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三巨頭。
但與此同時,叛逆的矽谷性格也讓仙童的人才開始陸續流失。
在上世紀 60 年代末,仙童半導體前雇員離開創辦了 38 家公司,上世紀 70 年代初達 41 家;到 1984 年,直接或間接地從仙童半導體分出來的公司達到 70 多家,其中包括了赫赫有名的因特爾(Intel)、摩爾電子公司(Molectro)、AMD 等等。
1969 年,在陽光谷(Sunnyvale)舉行的一次半導體產業頭面人物的會議上,與會的 400 人中,只有 24 人不是仙童半導體的前雇員。
蘋果公司的喬布斯這樣說:" 仙童半導體是成熟的蒲公英,一經風吹,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随風四散。"
可以說,是特曼請來的肖克利讓 " 矽 " 在灣區扎下根,卻長出了仙童這個主幹,最終有了遮天蔽日的繁茂枝葉。
到 20 世紀末,斯坦福第 10 任校長約翰 · 亨尼斯(John Hennessy),又助推了矽谷的 " 寒武紀爆發 "。
亨尼斯在斯坦福的經歷,是斯坦福教學與企業相結合的典型。
亨尼斯本人就是計算機專家,他重新定義了微處理器(CPU)架構,也在 1977 年加盟斯坦福任電機系助理教授。
可他根本沒怎麼在學校裡待着,1984 年他合夥創辦了大名鼎鼎的精簡指令集微處理器公司(RISC),同時擔任 CEO 和 CTO,到 1992 年以 3.33 億美元價格把公司賣給了矽圖公司(Silicon Graphics Inc),期間還在 1986 年順便升了個正教授。
整個上世紀 90 年代他歷任計算機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教務長。
但也沒耽誤他在 1998 年,和斯坦福華人女教授孟懷萦共同創立創銳訊通信公司(Atheros),還拿到了風險投資,還出任公司董事長。
等公司在 2004 年上市時,亨尼斯已經當了四年斯坦福校長了。
2011 年,高通(Qualcomm)以 37 億美元收購創銳訊通信公司時,他離從校長任上退休還有 5 年時間。
亨尼斯除了現在還是 Google(後來的 Alphabet Inc.)的董事局主席,還擔任過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 戈登和貝蒂 · 摩爾基金會(由 Intel 聯合創始人摩爾夫婦創立)等的董事會成員。
這樣 " 不務正業 " 的校長,你見過嗎?
但他就是斯坦福的校長,而且還是非常成功的校長。
亨尼斯幫助過很多學生創業。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和大衛 · 費羅(David Filo)帶他參觀了他們在校園拖車裡的辦公室。他們向亨尼斯展示了互聯網站點目錄數據庫。亨尼斯看後,意識到網絡将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于是給了他們大力支持。
1998 年,亨尼斯支持谷歌創始人拉裡 · 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 · 布林(Sergey Brin)開發他們的搜索軟體。
由于斯坦福擁有谷歌搜索技術的專利,2005 年,斯坦福以該技術換取了谷歌授權股票,獲利 3.36 億美元。
在斯坦福幫助它的師生創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獲得了大量的捐款。
在亨尼斯 12 年的校長任期中,斯坦福得到了 170 億美元的捐款。這些年,斯坦福得到的捐款比任何其他美國大學都多。
錢這樣搞,才叫高級。
在過去 50 年中,矽谷由斯坦福教授、學生和畢業生創辦的公司達 1200 多家,目前 50% 以上的矽谷產品來自斯坦福校友的公司。
如果算上惠普的收入,1988-1996 年由斯坦福人的企業創造的收入占矽谷總收入的 60%。不算惠普,該比例為 50%。
亨尼斯認為,企業家精神是大學的一部分,他鼓勵教授和企業聯合。斯坦福師生有一個共同信念,他們認為他們的創新會讓世界更美好。
斯坦福的教授們從特曼開始就有投資自己學生公司的傳統,到了亨尼斯這裡成了師生共同創業的傳統,他們能很快把學術成果商業化。
斯坦福專利辦公室把超過 8000 項學校專利授權給了企業,換回來 13 億美元的專利費。
包括惠普、仙童半導體、矽圖、升陽(Sun Microsystems)、思科、雅虎、eBay、谷歌、領英(LinkedIn)、特斯拉汽車公司等等公司,都孵化自斯坦福。
人類信息革命的四梁八柱,一半多都在這了,這才是矽谷深層意義所在。
中國,快了
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在浙大碩士研究生期間,就師從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專家項志宇,而畢業論文題目是《基于低成本 PTZ 攝影機的目标跟蹤算法研究》。
雲深處創始人朱秋國,是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子湖畔,與浙大玉泉校區一牆之隔,占地面積僅 6000 平方米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分布着 12 個創新工坊,以及 31 家機器人、人工智能初創企業。
網上爆火的機器人(狗)、機器球,不少都是在這裡研發孵化的,堪稱中國機器人 " 幼兒園 "。
作為同樣是有情懷的企業家資助的大學,新福耀科大的制度性約束更少,想象空間更大。
王樹國校長在采訪中直言:
" 從大學生就開始(實施)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那個批量生產模式,按一個标準一個模式來考核學生,那個時代過去了!這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價值所在,我們能不能蹚出一條路來,就像當年的深圳一樣!"
要用全球頂尖的師資智慧,要用全球頂級的教材,要跨語種授課!
有斯坦福、特曼、亨尼斯這樣的 " 教父 " 引領,有二戰後美國綜合國力的加持,有學術與產業雙向流動的機制,美國西海岸就誕生了光芒四射的矽谷。
斯坦福,是大學,更是一個創新加速器。
而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恰恰是類似于斯坦福,能打通學術理論到產業創新任督二脈的機構。
同樣地,當所有有利條件在中國這個 " 煉丹爐 " 内聚集時,煉出中國科技新未來,只是個時間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正解局 ",作者:正解局,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