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如何定義“第八代導演”?,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娛樂硬糖 ,作者魏妮卡
娛樂圈人人都能做導演?
80 年代開始拍片的第五代導演反思民族時代,90 年代開始拍片的第六代導演關注個人心靈,新世紀嶄露頭角的第七代導演勉勉強強還可歸納為走進商業片時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定義近十年來活躍的新一代導演?
盡管世界已經散落成碎片,我們再難一言蔽之某些同根同源的精神故土或時代症候,但歸納與簡化顯然仍是我們認知這個越來越復雜世界的必要形式。
尤其在夏天這個 " 衝獎 " 的季節。
張子楓華表封影後,朱一龍戛納走一遭,上海電影節蓄勢待發,台前的明星花團錦簇,台後的導演更被視為可以點石成金的戰略資源。
比如,剛剛在華表獎正式 " 復出 " 的曾國祥。
曾國祥的作品可謂影後、影帝制造機。《七月與安生》捧出了雙影後周冬雨、馬思純,《少年的你》不僅讓周冬雨再次獲封影後,還讓初出茅廬的易烊千玺一戰成名——獲得金雞、金像兩個影帝提名。
甚至劇集裡被批 " 五官亂飛 " 的周也,在《少年的你》裡也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只能說,曾國祥真的很會調教演員,重點是還能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
如今一朝 " 解封 ",想來小花、小生們都會前赴後繼。
正帶着朱一龍闖蕩戛納的魏書鈞,也是新一代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部部都能入圍戛納電影節,正是海外鍍金的最佳選擇。其下一部電影《白鶴亮翅》,合作對象從易烊千玺傳到王鶴棣,自然是大餅無疑。
曾國祥、魏書鈞受追捧的現狀,不禁讓人想到當年明星争演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作品的盛況。雖然第六代導演之後,大家默認讨論代際已經沒有意義,曾國祥與魏書鈞的年齡還差了輩。但在大眾印象中,他們确實像是一批新銳導演。
而再具體分析,2013 年前後圈外資本進入影視圈那幾年捧出來的導演,與 2018 年後資本退潮嶄露頭角的導演,也有很大不同。
新一代導演缺少共性,但确實是值得觀察的一代。
01
演員派導演大浪淘沙,功成名就居高位
上一次關于中國導演代際問題的讨論,還是十三年前。
陸川在一次活動中,反駁了王小帥在戛納電影節上稱" 中國電影不可能有第七代導演 "的言論。陸川自認是第七代導演的代表,試圖撇開自己和第六代的關系。
在陸川看來,上一代還是在衝擊電影節的範疇内讨論,第六代導演是電影節培養起來的,但第七代導演是中國電影市場培養起來的,是百花齊放的一代。
他列舉寧浩、張楊、張一白、徐靜蕾、金依萌等,都算是第七代。
按照他這個說法,轉型商業比陸川更成功的管虎,也應算作第七代。細究起來,初探商業片的一代,和後來直接成長于商業環境的一代導演,還是有很大不同。
如果說第七代導演進行了成功的商業片轉型,但仍比較拘泥于黑色片與公路片類型。此後一代導演則探索了更多元的純商業類型片,暫且将這一代稱為第八代。
我們定義的第八代導演主要發迹于 2013 年後,也就是圈外資本大舉進入影視圈之時。
當時資本以金融玩法在娛樂圈玩大票,年年都能帶來一個賭徒般勝利的案例。
2014 年,北京文化和中影 5 億保底《心花路放》,最終票房 11 億;2015 年,21 控股 9 億保底《港囧》,最終票房 16 億;2016 年,和和影業 20 億保底《美人魚》,最終票房 34 億。
那陣子,娛樂圈給人一種人人都能做導演的錯覺。
演員、名人争相跨界,被資本捧上導演位置的包括但不限于:小沈陽、何炅、黃磊、蔡康永、梁家輝、吳克群 …… 可惜這些作品大多不過關,遭到了觀眾的口誅筆伐。尤其是何炅、黃磊、蔡康永,因為一部導演大銀幕作品,差點砸了做主持人積攢了大半輩子的口碑。
但這個瘋狂的年代,也捧出了中國電影現今不可或缺的成功導演。
比如導出影史票房榜亞軍作品的吳京,他執導的《戰狼 2》以 56 億票房雄踞影史票房冠軍 4 年,才被《長津湖》超越。不得不說,北京文化雖然已經沒落了,但當年确實以真金白銀在中國電影史上砸出了動靜。
還有萬達電影,在其股市巅峰時期合作了不少新導演,陳思誠就是其中代表,以《唐人街探案》系列抬高了懸疑喜劇票房天花板,成國内第一大 IP 電影。陳思誠個人導演作品的票房總計 122 億,目前是影史第二,僅次于《長津湖》系列的徐克。
其他如鄧超、韓寒、郭敬明,雖然口碑有所争議,但他們獲得票房成績不可忽略。賈玲、黃渤則屬于謹慎派,雖然收獲了票房與口碑,卻表示不再輕易執導筒。
演員轉導演大浪淘沙,大部分人随波逐流、淺嘗辄止,但總有人抓住機會,成為了佼佼者。對中國電影來說,也算是幸事一樁。
02
沒背景的,要麼做喜劇,要麼傍名導
資本捧演員、名人做導演,總歸是圖他們的名氣和噱頭。但在影視泡沫的時代,沒名氣、沒背景的人也有自己的出路。
國產商業片最初是靠喜劇打開市場,資本自然會繼續加碼該類型的投入。這就產生了兩大喜劇流派,并成為至今的中流砥柱:一個是話劇派,一個是網絡草根派。
開心麻花從話劇界席卷電影圈,讓沈騰、馬麗等 " 麻花系 " 演員都擁有了強大的票房号召力。同時," 麻花系 " 導演也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中,展現出和而不同的麻花喜劇風格。
闫非、彭大魔從執導《夏洛特煩惱》到《西虹市首富》,代表了最典型的開心麻花風格——抖包袱的段子喜劇,但他倆又是麻花導演裡最擅長情感表達的。
張吃魚則從《羞羞的鐵拳》到《獨行月球》有了很大改變,開始探索科幻類型與視聽結合下的不同喜劇風格;
同時,開心麻花還有很強大的導演儲備。
新導演吳昱翰在《李茶的姑媽》上,讓麻花口碑票房遭遇滑鐵盧之後,又一個新導演邢文雄則在《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上挽回了口碑,讓麻花在 2022 年春節檔拿下了 26 億票房,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話劇派導演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饒曉志。因為麻花的成功,話劇導演饒曉志趕上了話劇導演跨界的風口。當時北京文化是他的大資方,他憑借黑馬作品《無名之輩》被市場看到。
雖然後來北文無力投資了,但他的後續作品陸續有光線、華策這樣的業内頭部公司接盤。同時,他也把握住了機會,持續輸出了《人潮洶湧》《萬裡歸途》等口碑票房雙收的作品,在圈内站穩了腳跟。
網絡草根喜劇派代表則有大鵬、肖央以及 " 萬合天宜系 " 導演易小星、劉循子墨等。他們成長于互聯網視頻野蠻生長時期,憑借屌絲喜劇積攢了流量與人氣,自然而然地被資本看到,順利從小熒幕跨越到大銀幕,成為電影導演。
至于不搞喜劇的新導演,就只有一條路——那便是傍大導演、走扶持計劃。
寧浩的壞猴子 72 變計劃是目前最成功的新導演扶持案例,相繼走出了路陽、文牧野、申奧、沙漠、溫世培、曾贈等導演。尤其是路陽、文牧野,已經是備受認可的成熟導演,各自有商業與口碑的代表作,路陽有《繡春刀》系列與《刺殺小說家》,文牧野有《我不是藥神》與《奇迹 · 笨小孩》。
其餘扶持新導演比較有成效的是徐峥。他扶持的新導演蘇倫、邵藝輝都導出了黑馬愛情片,前者有《超時空同居》、後者有《愛情神話》。
03
京圈外的地網域派
說來說去,上述導演能夠出頭,主要還在于混傳說中的 " 京圈 "。
非京圈的導演,當然也另有一套模式。比如典型的香港派導演,很多在香港已經很成熟的老導演,搭上了博納做主旋律大片的快車,迅速成為内地票房的扛把子,從《湄公河行動》一直拍到《長津湖》的林超賢就是代表。
都說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其實陳可辛也給過希望。他扶持的兩個新導演曾國祥、許宏宇,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前者交出了《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後者交出了《喜歡你》《一點就到家》以及劇集《穿越火線》,都算是可圈可點。
這類香港派導演,商業叙事手法無可挑剔,可駕馭類型也比較多。曾國祥不在國内混的這段時間,就跑去 Netflix 拍了《三體》,即将接受觀眾審判。其實香港電影只要師徒體系不斷,香港派就定會有新的導演人才出來。
不過此前被香港業内寄予厚望的富二代導演翁子光、麥浚龍,前途就有些不明朗。翁子光憑借《踏血尋梅》在金像獎大放異彩後,第二部作品《風再起時》終于在 7 年後上映,卻遭遇口碑票房雙失利;麥浚龍的《風林火山》因為資金問題一拖再拖,不知何時才能拍完上映。
除了香港派,這些年台灣北上的導演也不少,但商業上成功的只有陳正道。雖然他的 " 大師系列 " 作品,因為《記憶大師》票房滑鐵盧而擱置了,以及他的最新作品《盛夏未來》《秘密訪客》票房都不及預期,但不可否認他此前《重返 20 歲》《催眠大師》兩部作品的成績。
其他台灣導演,比較有潛質的是和眾合千澄有深度合作的程偉豪。
他在台灣已經成為扛票房的中流砥柱,從《紅衣小女孩》系列到最新的《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頻頻打破票房記錄。但他闖蕩内地的成績一言難盡,一方面他執導的作品《緝魂》不太成功,另一方面他監制、制片的《當男人戀愛時》卻成了小黑馬。
以魏書鈞為代表的新一代文藝片導演,在這個電影節的季節自然是風光無限。
他們除了地網域風格多樣,故事形式也越來越豐富。
比如貴州的畢贛、甘肅的李睿珺、西藏的萬瑪才旦以及内蒙古的忻钰坤、張大磊、周子陽。其關注的主題也不再如印象裡那麼苦大仇深,比如,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編輯部》是一種融合科幻元素的怪誕喜劇風格,魏書鈞的《永安鎮故事集》是諷刺影視圈的自我解構式電影。
總的來說,第八代導演更加沒有包袱。
在商業片領網域,他們的商業叙事技巧更加成熟,嘗試的類型更多元。在文藝片領網域,他們更加關注個人命運與想象力的探索,地網域風格也更多樣。
這不得不感謝前些年資本給了很多人冒險與創造的機會。在勒緊褲腰帶的日子裡,往後新一代還能有多少創造力,就有待進一步觀察了。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小何同學
商務聯系請加 QQ:27771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