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年輕人愛“爬牆”,但開家岩館是個好生意嗎?,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 | 吳鴻鍵
晚上 6 點,北京和上海的岩館迎來了真正熱鬧的時候。
上班族前腳邁出辦公樓,後腳就來到岩館 " 磕線 "。每面牆上都有和自己較勁的岩友——剛入坑的新人姿勢怪異,最終好歹摸到了頂;攀岩老手則會在岩壁上 " 蕩秋千 ",一次成功的飛躍,總能引來底下圍觀者的歡呼。
攀岩 " 出圈了 "。
早年,了解攀岩的人并不多,攀岩主要流行于地質院校和 " 岩友 " 圈子。2016 年,攀岩确定進入奧運會,大眾開始對攀岩有所感知。2020 年,東奧會對攀岩比賽的轉播,進一步激活了大眾對攀岩的興趣。如今,在小紅書、抖音、視頻号等平台,攀岩大有成為熱門運動内容的勢頭。
相比飛盤、匹克球等 " 新興運動 ",攀岩存在時間已久。
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末,攀岩運動就已進入國内,而在國外,攀岩也一直是專業性和大眾性并存的流行運動。這樣的特點使得攀岩更有可能是一個 " 長期賽道 ",而非社交媒體裡的 " 三分鐘熱度 "。
那麼,攀岩是否正在中國迎來的它的 " 黃金發展期 "?現在是不是開一家岩館的好時候?
走向大眾,朝氣蓬勃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多個層面來切入——市場需求是否有明顯增長?供給端是否完善?生态是否在逐漸成熟?
需求增長是顯而易見的。根據全國攀岩協會的統計,2014 年全國攀岩人數約為兩萬,到 2021 年,這一數量已達數十萬。據「深響」近期在廣州的線下觀察,周末岩館往往是牆上牆下都是人,且人群組成相當豐富,中青少年均有,男性和女性愛好者也呈現均衡的比例。
岩時攀岩創始人魏俊傑告訴「深響」,以前到岩館玩的主要是攀岩愛好者,現在消費人群擴大了。很多平時去健身房的、做瑜伽的、或者喜歡潛水、滑雪的人都會到岩館玩。攀岩成了一種熱門的運動選項,不再局限于小圈子。
這一點從攀岩數量的增長也能看出。岩時攀岩創始人魏俊傑粗略統計,一線城市的岩館數量以 25%-30% 的速度在增長。北京目前大概有 30 家岩館,全國岩館最多的城市是上海,目前大概有 60-70 家,而在 2016 年這一數字只有 20 多家。
需求的增長也能從攀岩的大眾化傳播中看出。目前,岩館獲客方式與傳統健身房相似,最主要的客源來自大眾點評,但小紅書、抖音、視頻号這類強内容屬性的平台正在創造新的空間。無論是岩館的、岩友的攀岩視頻,還是相關的活動賽事視頻都在平台上頗有熱度。這些視頻不僅呈現了攀岩的趣味性,也和自我超越、專注向上的精神聯系到了一起,衍生出新的熱度。
越來越多人加入攀岩運動的同時,供應端也在變得成熟。魏俊傑回憶,2016 年的時候,攀岩裝備在國内只有少量品牌可以采購(如意大利品牌 La Sportiva),随着攀岩國内熱度的提升,以 Scarpa 為代表海外品牌和國内的創業品牌開始更多地投入中國市場。
這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部分海外專業攀岩品牌在中國區的營收顯著增長。以前相關品牌在中國市場只有很有限的經銷商、代理商,近年漸漸發展出了專業的代理體系,或者直接介入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經營。
與此同時,更多的 " 圈外人 " 也看到了攀岩的機遇。根據懶熊體育的報道,香蕉攀岩創始人錢小磊曾表示,早些年岩館去和商場談場地," 人家根本不理 ",近年則有更多不同領網域的人來咨詢合作,商場給的開店位置和優惠也明顯改善。
許多現象都在說明,攀岩已經走過萌芽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行業面的 " 向好 " 和具體的經營,往往還隔着千溝萬壑。
岩館好玩,但不好開
開一家岩館,找準定位是第一步。
據「深響」了解,市面上的岩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流量型、教培型和專業型。三種模式各有優勢,也各有難處:
流量型岩館:這類岩館一般開在人流密集的商場,賺的主要是 " 體驗 " 的錢。該模式的優點是投入相對可控,收入快。缺點則是租金較高。另外,由于 " 體驗 " 對應的是入門教學,教練會有流動性較大的情況,且場館不容易吸引來專業岩友。教培型岩館:這類岩館主要做青少年攀岩培訓,優點是客單價高,教練穩定,場館的投入產出比相對可觀。缺點則是容易出現同質化問題,且青少年和岩友在場館需求上存在衝突。專業型岩館:這類岩館面向大眾愛好者和專業岩友,場地較大且線路豐富。優點是當攀岩的市場熱度上升,這類岩館往往能 " 首先吃到紅利 "。但相對應的投入更大,長期維護成本也更高。
不同定位的岩館對應着截然不同的經營方式,這裡我們聚焦專業型岩館。相比傳統健身房,這類岩館的趣味性更高、粘性更高、有更強的社交屬性,同時也有更時尚的趨勢。
但想把這些優勢利用起來,真正把 " 好運動 " 做成 " 好生意 ",難度一點也不低。
教練缺口是第一道坎。攀岩領網域長期存在教練員 " 供不應求 " 的情況,為了在做大規模的同時補上教練的缺口,岩時攀岩需要自己去體育院校找苗子,把大一、大二的學生招過來實習,從零開始培養。據「深響」了解,培養一個合格的教練員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時間,這段時間的支出也得岩館自己來承擔。
缺教練的同時,岩館更缺 " 定線員 "。定線員的工作是設計攀岩線路,相當于一個幕後 " 導演 "。岩館攀岩過程是否有趣、有沒有挑戰性、能不能在牆上創造新奇的動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定線員的水平。
一家岩館想要長期吸引岩友,靠的就是更高的定線質量和合适的線路更新頻率。岩友都很務實,他們會長期熱愛攀岩運動,但不一定總會選擇同一家岩館。一旦有線路更有趣的新岩館出現,岩友很容易轉移陣地。
優秀的定線員在國内很稀缺,岩館有時需要專門找海外的定線員來幫忙。魏俊傑告訴「深響」,岩時攀岩請過 " 相當高級别 " 的定線員,比如東京奧運會的定線員。更高的專業度對應的是更高的支出,據了解,岩時攀岩館每年都需要為此做較高的投入。
對于經營者,攀岩是一項魅力和挑戰并存的運動。這項運動的趣味性和消費粘性必須靠場館的長期維護來獲得。相比标準化的健身房,經營場館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投入,還需要經營者懂攀岩、有資源、有專業運營能力。
在财務上,岩館同樣有其兩面性。岩館并不是個适合賺快錢的生意,據懶熊體育的計算,在上海,一個 300 平方的抱石館前期投入在百萬左右,綜合館則可能在 150 萬 -200 萬之間,大多數攀岩館的回本時間需要兩到三年。投入成本高、回本周期較長,這讓岩館不容易吸引 " 熱錢 ",尚未出現 " 遍地開花 " 的局面。
但也因為這樣, 岩館表現出了更多經營上的穩健和持續性。它不适合 " 賺快錢 ",但可以 " 賺長錢 "。岩時攀岩創辦于 2017 年,目前已經經營了三家攀岩館。也正如魏俊傑所期待的那樣,随着攀岩運動進一步被大眾熟知,岩館正在拿到行業發展的紅利。
總的來看,攀岩在國内的發展欣欣向榮,但具體經營中存在不少 " 坎 ",且國内攀岩在許多方面都都還處于 " 發展中 " 的狀态。
除了教練員和定線員缺口,國内市場在部分攀岩的裝備器材上仍要依賴海外(比如岩點),這類器材往往采購成本高,生產和運輸周期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内岩館的發展。
教練可以培養,器材也可以去海外想辦法。在從業者看來,攀岩要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得到社會文化的支持。據了解,目前國内關于攀岩的活動,競技意味仍然比較重,但一項運動要真正走向大眾,就不能只局限于競技的魅力。
在這方面,各方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岩館試圖舉辦民間比賽,和商業品牌做聯名活動。廣西陽朔則将攀岩和文旅相結合,把攀岩節做成了當地的 " 名片 "。迄今,陽朔攀岩節已經連續舉辦了 14 屆。The North Face、Vibram、探路者、GoPro 等品牌也都在大眾攀岩活動上投入已久。
如同這項運動本身的特點,攀岩行業不容易實現爆發式的增長,但它依然是當下難得的朝陽行業。因為在大眾視野裡還 " 年輕 ",相比成熟的競技運動或健身房模式,攀岩在國内還有長足的想象空間。因為運動本身的天花板高,攀岩不容易受社交媒體熱度裹挾,更有可能走出持續的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