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致命車禍後 小米SU7車主們有話想問雷軍,歡迎閱讀。
兩秒夠不夠反應?電池是不是安全?AEB 能不能刹住?車門能不能打開?
作者/ IT 時報記者 孫永會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2024 年的春天,小米 SU7 的上市為小米帶去矚目的眼光,讓雷軍的造車新勢力在新能源汽車界刮起一陣 " 龍卷風 "。2025 年,還是春天,在新品發布一周年之際,小米 SU7 形成了熱度上的閉環,但這一次是帶有傷痛且遺憾的。
2025 年 3 月 29 日,三名女大學生自駕一輛小米 SU7 标準版從湖北出發,計劃去安徽池州參加次日的事業編考試。當天夜裡,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車輛爆燃,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
如今,事故已發生近一周,起火原因、事故後車門是否能打開、智駕是否安全等問題仍牽動家屬、車主和社會公眾的心弦。
" 由于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4 月 1 日晚間,雷軍首次公開表示,公司團隊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 月 30 日趕赴現場,31 日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團隊所掌握的車輛數據。
截至發稿,小米和銅陵市交通運輸局尚未發布該事故的最新進展。
4 月 3 日,《IT 時報》記者注意到,家屬的社交平台已清空關于事故的發聲内容。
" 我最想知道的是标準版電池到底有沒有倒裝,沒有倒裝的話,針對标準版又有什麼保障安全的措施?" 除了悲痛萬分的家屬,關心這起事故的,還有同為小米 SU7 标準版的車主們,孫鵬(化名)便是其中一員," 在不可控的情況下發生了事故,怎麼裝電池最安全,怎樣才能救自己的命?"
致命兩秒 疑雲重重
4 月 1 日,遇難者的家屬在社交平台上就 " 為什麼車輛撞欄後自燃 "" 為什麼車門會鎖 "" 為什麼不聯系家屬 " 等問題聲讨小米汽車。同日深夜,小米汽車官方作出回應:事故仍在調查中,基于目前已知情況,僅能确定事故車起火并非部分網傳的 " 自燃 ",推測系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後,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導致。由于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暫時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 從這起事故官宣的信息來看,車門在碰撞後,應該是被鎖死而影響了救援。"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告訴《IT 時報》記者,電池最怕短路,現在電動汽車都有碰撞斷電保護,在檢測到碰撞後毫秒級切斷動力電池包外電路,避免外部電路短路造成火災。
但如果劇烈碰撞中,電池包被擠壓或穿刺,造成電池包内電芯破壞,由于目前采用液态電解液的锂電池,陽極和陰極之間靠隔膜控制電化學反應速度,一旦隔膜破裂,造成内短路,電芯會發生熱失穩而着火。這就是新能源汽車碰撞後起火的原因。
從事故現場圖片來看,車輛損毀嚴重,尤其是車頭部分。
2024 年 9 月,在車輛時速 64.4km/h 的狀态下,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試驗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依據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 2023 版規程對小米 SU7 進行了詳盡的安全性能評估。測評結果顯示,在駕駛員側 25% 偏置碰撞工況、正面 50% 偏置碰撞工況以及側面碰撞工況中,小米 SU7 均取得了零缺陷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安全碰撞測試的 3G+ 等級評定。
這起事故的特殊點在于,車輛發生事故時處于高速狀态。據 " 小米公司發言人 " 初步回應,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 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态,在時速 116km/h 時遭遇施工修繕、需改道至逆行車道,最終以 97km/h 的高速狀态撞上水泥護欄。那麼,高速時偏置碰撞工況的安全情況是怎樣的?答案無法預估。
引發熱議的還有留給駕駛員接管的反應時間與 AEB 的緊急制動情況。
事故中,從車輛 NOA 發出風險提示 " 請注意前方有障礙 " 到進入司機接管狀态,再至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全程僅有 2 秒左右。這也意味着留給駕駛員的反應時間極短。
朱西產進一步分析道,目前 FCW 功能(前方碰撞預警),只要探測到風險,大約在 TTC(臨近碰撞時間)2.5 秒左右發報警提示,所以小米 SU7 在本起事故中約 2~3 秒前發出危險報警,符合目前 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系統)FCW 主流設計。
但對于脫手、脫眼分心駕駛的駕駛員,2.5 秒根本反應不過來,無法正确地接管車輛。ECE R157(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針對車輛主動安全系統制定了一項重要法規,在對容許脫手脫眼駕駛的 L3 自動駕駛系統認證法規中規定,如果需要脫手脫眼駕駛的駕駛員接管車輛駕駛,需提前 10 秒鍾發出接管指令。
就事故發生時,AEB 等主動安全功能是否觸發的問題,小米汽車回應稱,本次事件中,NOA 提示 " 注意障礙 " 後已啟動減速,約 1 秒後,駕駛員接管,NOA 功能退出了。從回應來看,小米 SU7 标準版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FCW)和緊急制動(AEB)兩個子功能,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标。
"目前很多車型的環境感知系統還不能對錐桶、水馬、散落物等道路維修路段常見目标物進行準确感知,感知置信度不足以支持激發 AEB 緊急制動。在小米 SU7 用戶手冊裡也标明了這一提醒。" 朱西產表示,對于 ADAS 系統中的 AEB 設計邏輯,嚴格控制誤刹車是更重要的,漏刹車情況下駕駛員可以及時接管,進行安全處置,但 AEB 一旦誤刹車,很可能造成追尾碰撞事故。
不同版本 " 智力 " 差距甚遠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換電模式與 NOA(導航輔助駕駛)技術成為行業的焦點。數據顯示,配備 NOA 技術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已超過 30%,并且仍在持續增長,預計到 2025 年,NOA 技術将成為中高端新能源汽車的标配。
" 不能完全依賴智駕,就算開智駕也必須把手放在方向盤上。" 一名蔚來車主向《IT 時報》記者分享了使用智駕的經歷——使用之前必須考試,相當于學習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使用,也會規定一些開智駕的路線,但原則是駕駛員的手必須放在方向盤上。
數名小米 SU7 标配版的車主亦告訴《IT 時報》記者,在使用智駕前,每個人必須通過智駕學堂的學習才能開啟智駕,不同于普通 NOA,全場景的智駕需要用戶完成 1000 公裡以上的安全智駕裡程(含 ACC/LCC/ 高速 NOA),才能使用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HAD)功能。" 如果車主已經通過了學習,試圖把車借給朋友的話,需要授予對方權限,朋友不通過考試同樣無法使用。" 另一名車主李華(化名)表示。
在社交平台中,雷軍也坦言智能駕駛目前還是輔助駕駛,駕駛員要盯着路面,手扶方向盤,随時準備接管。
然而,多個車企在新車發布會上更多強調的是智駕的 " 聰明 ",而非它的 " 不能 ",這種策略往往會給消費者帶來嚴重的 " 認知誤差 ",以為自己買到的每部車都和宣傳的一樣智能,但實際上不同版本的車型配置不同,智能程度差距甚遠。
曾有媒體報道,在小米 SU7 的發布會上,雷軍共計說了 55 次的智能,也介紹車輛的電池技術經過了包含碰撞、擠壓、火燒在内的 1050 項安全标準測試,這些測試項目數是國家标準的 20 倍,并發布了小米 SU7 的兩套智駕版本和配置:Pro 純視覺版、Max 視覺 + 激光雷達版,SU7 标準版不在其列。
2024 年 5 月,雷軍曾披露小米 SU7 的銷售數據:MAX 版訂單占比達到 43.16%,Pro 版本和标準版分别占到 28.7%、28.57%。
此前采訪中,一位小米銷售人員直言,SU7 标準版的性能在續航、馬力和智駕系統等方面比 SU7 Max 版要遜色不少。仔細對比後,《IT 時報》記者注意到,Max 版含有 3 顆毫米波雷達和 1 顆激光雷達,而标準版僅有 1 顆毫米波雷達和 11 個攝像頭,采用的是入門級純視覺智駕方案,算力只有 84TOPS,是 Max 版本的 16%,兩者存在明顯差距。
" 我其實不太信任 SU7 的智駕,尤其是标準版的。" 孫鵬以自身經歷分析了此次事故," 按時速 100km/h 計算,提醒後 2 秒左右發生碰撞,那麼也就是 50 米的提醒距離,如果駕駛員沒注意路況的話,2 秒的時間根本不夠車主反應。"
孫鵬回憶,有一次他在高速公路上開啟 NOA 狀态,自己有點走神,前方有車輛發生事故,後方 20 米左右擺放了三腳架,當系統提醒他前方有障礙物的時候,猛地回神後才發現離三腳架距離不足 5 米。" 還好右邊車道沒車,我緊急變道才沒撞上,否則就算刹車踩死,三腳架也一定被撞飛。" 時至今日,他仍心有餘悸,提醒别人一定要時刻注意路況。
上海段和段(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方莉解讀道,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車企是否擔責需結合技術鑑定、產品缺陷舉證、風險提示義務履行情況綜合判斷。若缺陷被證實,可能承擔 30%~50% 責任;若僅系統設計符合行業标準,責任比例或降至 10%~20%。
此外,她表示,法律上,車企僅在缺陷成立時擔責,但輿論易将技術風險泛化為車企 " 原罪 "。家屬有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提起產品責任訴訟,主張人身損害賠償,含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精神撫慰金等。建議家屬應盡快委托律師介入,保全 EDR 數據、現場影像等證據,并申請第三方鑑定。
在朱西產看來,目前智能駕駛的确存在過度宣傳的問題,他希望汽車行業能夠認真落實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于 2025 年 2 月 25 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體在線更新管理的通知》,切實做好智能駕駛系統的安全監管。
車門是否無法打開?
事故原因尚在調查
對于小米 SU7 Pro 版車主嘉嘉(化名)來說,她最關心的是車門能否從外部打開。對此,她在 "taataa 開車日記 " 中提出了關于此次事故的看法。
在 4 月 1 日晚上的回應中,小米汽車曾表示:" 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事故時車門是否可以打開。"
但在此前多起新能源汽車撞擊事故中," 車門無法打開 " 的情況都曾出現過,很難說是偶發現象。
朱西產表示,碰撞後車門鎖死現象在事故中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難題,車輛行駛後自動落鎖已經成為标準配置,但事故後及時解鎖卻并沒有強制性規定。目前比較普遍的是碰撞解鎖,氣囊點火控制單元在發出氣囊點火指令的同時會發出解鎖請求,所以一般氣囊點火的事故中,車門都能自動解鎖,然而,智能新能源汽車事故類型多,與氣囊點火算法綁定的解鎖算法還不夠全面。
此外,有些事故中,雖然氣囊控制單元已經發出了點火指令,但因為碰撞中 12 伏低壓電被切斷,從而也會導致解鎖失敗。他認為,車門解鎖問題應該制定相關标準,從而提高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
續保保費會漲價嗎?
" 電車跑高速太費電了,目前來看,部分事故發生多在高速路段,這種場景确實對電池、安全和保險有着較高的要求,考驗也比較大。" 嘉嘉如是說。
事實上,一年以來,關于小米 SU7 的保費問題亦受到關注和讨論。
随着小米 SU7 上市近 1 年,首批車主進入到續保的階段,據《财聯社》報道,由于地區不同,車主們的續保費用在 4000 — 7000 元不等,大多數用戶的續保費用較首期保費有所降低。但也有車主遭遇難題,個别車主反映續保費用高達 1 萬元,或者被保險公司 " 冷眼相對 "。
駕乘意外險 188 元,商業險 4427.13 元,交強險 950 元,嘉嘉向《IT 時報》記者示意了一張截圖,車輛的保險費用共計 5500 元左右。在她看來,目前保費較為正常。孫鵬則直言保費降了不少,目前全部費用僅在 4000 元左右,李華出過一次險,續保的費用和首年一樣在 5300 元左右。
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新能源車險賠付信息顯示,2024 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 57 億元,共承保車系 2795 個,賠付率超過 100% 的高賠付率車系有 137 個。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和出險率較高,部分車險價格與車輛使用性質錯配,以及部分車險價格與車輛風險不匹配。
然而,經過此次事故,小米 SU7 的保費或受到影響。" 我們初步估計會有影響,本身現在市場上賣電動車保險的公司就不多。" 一名從事保險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IT 時報》記者,首先需要看事故最後的調查結果,其次在影響方面,保費可能會提高,甚至部分公司未來可能還會存在拒保的情況。
武漢的櫻花依舊爛漫,這場事故的謎底尚未揭曉。
靜待結果的同時也引人思考:在今後每一次車企的發布會上,能否在呈現產品各種亮點時,向用戶坦承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只有當智能和安全同時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标籤時,類似的悲劇才會越來越少。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采訪對象 微博 網絡
來源/《IT 時報》公眾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請加「星标」不錯過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