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部越看越不對勁,歡迎閱讀。
寫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終于上映的新片——
《來福大酒店》
我都不好說它到底算不算新片了,早在端午節檔期就宣布上映,結果臨近上映通知撤檔,撤了但沒有全撤,撤檔當天立刻開始了長達将近二十天的點映,一直持續到今天,這片才算是正式上映。
只看片名和海報可能會讓很多人以為是類似開心麻花的喜劇,但其實更像是一部和《我不是藥神》一樣現實題材的片子。
《來福》早期宣傳的方向尤其是一些通稿裡,就有 " 繼藥神之後又一部現實力作 " 的标籤。
而且在演員線下的采訪裡,緊扣的宣傳點也是希望大家關注老齡化社會的現象以及安寧療法,也就是臨終關懷;點開微博熱搜看,# 該不該讓病重的父母更體面的離開 #、# 體面的離開比活着重要嗎 #、# 人生加油站 # 這類話題也是層出不窮。
這些點本身都很好,都是社會亟需重視的議題,我們也确實需要一部電影去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和探讨。
能看出來,《來福大酒店》想要走出這一步,我也是帶着這樣的期待走進電影院的,只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正文
所謂 " 來福大酒店 ",它其實是一個破敗的賓館,因為在醫院附近又有着低廉的價格,所以裡面住的都是些絕症晚期在醫院續命的病人及家屬。
從這個設定就很容易看出,這片講的其實是一個 " 拯救 " 的故事。
所以它和《藥神》的表現方式一樣,都是先去塑造一個 " 聖人 "。《藥神》裡寫的是徐峥飾演的程勇,他為了能讓白血病人吃上便宜藥不惜自己貼錢甚至坐牢,而《來福》的主角是黃軒飾演的李清讓,他為了不讓酒店被暴力拆遷甚至準備與酒店同歸于盡。
這樣的切入沒有問題,也是這類題材比較常見的一種寫法,而《來福》的問題在于它對 " 聖人 " 的書寫,從根本上就錯了。
最先讓人膈應的是,它對于主角的選擇非常奇怪。
來福大酒店的老板是柳岩飾演的馬小琳,是她低價讓這些病人住進來,頂住壓力一次次拒絕拆遷,拒絕八十萬的誘惑,積極與别的老板談合作希望能保下這個酒店。
當李清讓問她為什麼時,她說因為自己以前就是個癌症患者,是在這個酒店裡度過了難關,後來酒店老板把酒店繼承給了她,而她也想要幫一幫這些絕症的病人,所以才會努力把酒店維持下去。
整個片子裡,她才是與 " 拯救 " 這個主題貼得最緊的人。
但很可惜,小琳的故事只有這短短幾句話概括,整部片的劇情基本是服務于李清讓的,這樣一個女性拯救的故事,偏偏被寫成了一個男性的英雄救美和浪子回頭。
李清讓和小琳交集的第二場戲就開啟了英雄救美情節,頂過了無數次威逼利誘的小琳剛好在此時被暴力強拆的人武力威脅,又剛好被李清讓看到并拯救,在這一場戲中,電影就正式确立了李清讓的 " 聖人 " 主角身份。
但它對這個主角本身經歷過往的塑造,又讓他沒有任何的戲劇張力,電影把他寫成了一個道德上無暇的好人。
他不像程勇,程勇本身就不是一個好人,電影在最開始花了十分鍾的時間一步步把他打入谷底,并在谷底逼出了這個主角懦弱、自私、暴力的性格,讓他能夠為了錢走上走私的犯罪路,最後再完成聖人的反轉。
李清讓不一樣,這個角色從根子上就是非常平的,他是因為見義勇為進的監獄,個人除了小時候喜歡打架不上學之外幾乎沒什麼劣迹。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繼續寫,要把這個人物講得立體,電影至少再需要兩層對李清讓的逼迫。
第一層,要讓好人變壞。怎麼把這樣一個正義的人逼到一定的份上,讓他可以不顧一切、罔論道德。
和程勇一樣,李清讓變壞的動機同樣是因為錢,他需要和妹妹妹夫一塊籌夠 15 萬給父親做手術。所以他答應了黑社會的要求,潛伏在酒店協助他們暴力拆遷。
不一樣的是,《藥神》用了幾個堆疊的事件把程勇逼到極境,父親手術、前妻要帶兒子出國、因沒錢交租被屋主收回店鋪,斷了唯一的經濟來源,所有急迫的事情把他逼到懸崖邊,走私是他能抓住的唯一一根藤。
但《來福》裡,父親生病這件事只是作為一個短促的引子,點燃後在片子裡就幾乎消失了,落在主角身上的困境更多是他作為一個刑滿釋放人員在社會中的被歧視與不适應,獲得一個被承認的身份成了他最急迫的需求。主次關系的紊亂讓前面因錢變壞的動機喪失了說服力,這造成了這一層創作的失效。
第二層,要再把壞人變好。李清讓在變壞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内心的抉擇,他需要錢,但是又受困于自身的道德和良心,他在谷底跌得越深,最終掙扎時傳出的聲音就越大、越動人,所具有的社會性和社會價值也就越強。
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就是把鏡頭聚焦到那些病人身上。
《藥神》裡,患病的老太太對着警察訴出的那一番話 " 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 ",是每次我看到都會淚崩的一幕;還有呂受益(王傳君飾)在白血病惡化之後的自殺感化了徐峥。
這是片子的淚點,而我向來不讨厭類似的片子用 " 催淚 " 的表達,因為催淚催出來的是道德感和同理心,在我們無法向上指責的時候,同理心和道德感至少是一種改變社會和人的要素。所以,我甚至迫切地希望在這部片子裡看到這種催淚表達。
但這部電影的失誤在于讓每一條病人線的重點還是落在了李清讓身上,他們的故事不是為了講述其背後代表的社會問題和群體困境,而是為了塑造李清讓這個人。
裡面主要講述了四條病人線,有三條都是為李清讓服務。讓誰都管不了的胃癌患者老石聽話确立了他迥異于小琳但又有同理心的性格;賣房治病的母子最終選擇不治了回家是促成他良心轉變的巨大一步;沒有子女的傅爺與他的親近占據了缺位的父親一職,而傅爺的死徹底讓他決定了為守護酒店付出一切。
劇情服務于主角無可厚非,但超出這個度就會走向工具化的極端,于是在李清讓離開來福之後,所有人的故事都不再講述了。
我們只能看到李清讓個人的生活,他如何在殡儀館工作,如何在深夜醉酒痛哭,如何被父親再度抛棄。最終幡然醒悟,來到了塑造英雄的最後一步,他如何為了守護住來福大酒店與黑幫肉搏纏鬥,最終把片子變成了一部徹底的黑幫動作片。
但其實本不必如此,病人的每條線單獨延伸出來都能成為一個具有标志性的社會話題:老無所依、社會贍養、還有熱搜的那條 # 體面的離開比活着重要嗎 #。這些都能讓片子的質量和讨論更上一層,可惜電影越來越飛,浪費了心血,也浪費了題材。
說到了最後,那位本應處于叙事中心的女主角來福大酒店老板馬小琳呢?
李清讓因為守護酒店和黑幫搏鬥而被帶入警局,最後法院判定其無罪釋放,當他走出警局,他的兄弟們在車前微笑着迎接他。
接着眾人往兩側讓開,車門緩緩打開,先是露出一雙女性的腿,然後小琳微笑着從車中探出身來,微風飄過拂起小琳的長發,她含笑注視着李清讓。
電影在最後,用柔光、慢鏡頭、暖黃色調等一切技術手段,把她包裝成一個獎賞奉送給了李清讓這位浪子和聖人,也徹底為這片子畫上了不及格的尾聲。
配圖 /《來福大酒店》預告、《我不是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