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服飾的風吹到了戶外,歡迎閱讀。
文 | 藍鲨消費,作者 | 陳世鋒,編輯 | 盧旭成
近日,戶外品牌伯希和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币 B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創新工場、金沙江創投等跟投。伯希和方面表示,新一輪融資将用于 PELLIOT 伯希和專業及高端產品線的創新設計與研發,同時用于公司線下渠道布局及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完善。
據悉,今年上半年的 8 起服飾零售投融資事件中,就有兩起為戶外品牌。4 月,國產瑜伽服品牌 tan theta 獲得 Keep 投資;5 月,奧雪文化獲得數千萬人民币融資,投資方為曾在國内頭部運動品牌李寧集團任職 COO 的楊海威。
但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戶外用品上市公司的業績卻并非一路高漲。A 股戶外用品龍頭公司中,除了探路者營收利潤雙雙增長外,牧高笛、三夫戶外營收利潤都在下滑。财報顯示,牧高笛上半年營收 8.35 億元,同比下降 2.95%;利潤 7914.43 萬元,同比下降 18.42%;三夫戶外上半年營收為 3.28 億元,同比下滑 8.76%;淨利潤為 817 萬元,同比下滑 27.93%。
從目前來看,中國戶外用品的行業集中度不高,龍頭公司的市場份額并不大,而越來越多的海外戶外品牌也将目光瞄準了中國。安踏收購的亞瑪芬體育,旗下戶外服飾品牌始祖鳥在中國賣爆了,并幫助其母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扭虧為盈。日本的戶外品牌 Swallow、" 鹿牌 "、雪諾必克也紛紛前往中國 " 淘金 "……
随着越來越多的海外品牌的進入,以及眾多國產品牌的崛起,中國戶外賽道或将迎來新一輪洗牌。
起底 A 股戶外三龍頭
戶外運動屬于舶來品,20 世紀 80 年代初戶外運動從歐美傳入中國。2000 年左右,我國戶外用品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最早吃到這波紅利是三夫戶外和探路者。
三夫戶外成立于 1997 年,最初以構建線下線上零售 + 體驗綜合店、戶外活動賽事組織等為主要業務。憑借着對國外戶外運動品牌的代理,三夫戶外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成為國内運動市場頗具影響力的企業。巅峰時期,三夫戶外代理過 400 多個品牌,其中包括了現在爆火的始祖鳥、北面以及亞瑪芬旗下的多個品牌。2015 年底,三夫戶外敲開資本市場大門,營收、淨利潤都在當時形成了不小的規模。
探路者,成立于 1999 年。彼時,海南、廣西等地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大量淘金者開始逃離,盛發強、王靜夫婦轉戰北京,推出探路者品牌,起初主打戶外帳篷業務。随着後來引進奧索卡、日高等國外戶外品牌,探路者将品類拓展到鞋服,并推出自己的自主品牌。2008 年,探路者成為奧運會唯一戶外用品特需生產企業,并請來登珠峰的王石做品牌代言人,一時間探路者成了國產戶外品牌的驕傲。2009 年,探路者成為登陸創業板,成為 " 戶外用品第一股 "。巅峰時期,探路者擁有超過 1600 家線上門店。
相比之下,牧高笛創立的時間較晚。其創始人陸暾華之前依托華鑫集團的外貿業務,給迪卡侬、哥倫比亞等國際戶外品牌做帳篷和睡袋的代加工服務。2003 年,感受到了戶外用品領網域 " 國產替代 " 的機會,又不甘于只做低毛利的代工業務,陸暾華在 2003 年拉上弟弟陸暾峰成立了自主品牌牧高笛 , 并以一款 " 冷山 " 帳篷打開中國市場。
然而,牧高笛這個 " 後起之秀 " 發展最猛。從 2024 年半年報來看,三夫戶外營收 3.28 億元,探路者營收 7.08 億元,牧高笛營收 8.35 億元。淨利潤方面,牧高笛與探路者差距不大,均遠超三夫戶外。
A 股戶外三巨頭的業績分化,源于其戰略的選擇。上市後,探路者不斷在多元化業務試探(先是在 2013 年開拓旅行服務和體育業務,後來又拓展至芯片業務),三夫戶外依然扮演者渠道商角色時,牧高笛則早早從代工轉向了自主品牌。
尤其是在輕戶外露營場景的布局,讓牧高笛快速爆發。2019 年,牧高笛的年收入還在 5 億元附近,但到了 2022 年,牧高笛營收超過 14.35 億元,同比增長 55.52%。2022 年牧高笛的淨利潤也首次突破億元,扣非淨利同比暴漲 125% 至 1.39 億元。
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牧高笛的產品線覆蓋到更為廣泛和多元的戶外場景,包括一些輕戶外的露營場景。
牧高笛的自主品牌戰略也獲得重大突破。2022 年,牧高笛的營收結構出現根本性轉變,原本收入占比更高的海外代工業務幾乎被自主品牌業務超越,後者實現收入 7.05 億元。
疫情三年,牧高笛品牌的產品策略完全圍繞露營概念進行,迎合了當時粗放式增長的戶外露營市場。但在後疫情時代,随着露營市場的退潮,牧高笛的業務也大受影響。
某行業分析師表示,疫情期間,露營的盛況更多可理解為居民在遠途旅行難以實現下的 " 退而求其次 ",目前的熱情很難變成一個長久的習慣。
另一個難以忽視的現實是,露營始終是一個高消費、低頻次的娛樂項目,對消費者的财力與精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帳篷、桌椅、天幕等露營基礎設備的更新換代周期較長,且價格昂貴,配齊全套裝備的花費通常在萬元上下。
同時,露營本身的玩法也相對復雜,除了挑選合适的地點,還需要搭建帳篷、準備食材等工作,一整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數小時。即便是營地搭建完成,也不意味着他們就能完全享受到美好的露營生活,可能一陣大風就能卷走露營的閒适,這降低了上班族露營度假的期望值。
復購率低下嚴重影響到牧高笛等企業的業績。2023 年,牧高笛露營及裝備產品營收下降至個位數,僅同比增長了 6.38%,2022 這一數據為 62.62%。而其他相關配件產品的營收從 2022 的同比增長 101.03%,變成 2023 年同比暴跌超過 72%。
這一局面甚至延續到 2024 年。今年上半年,牧高笛營收 8.35 億元,同比下降 2.95%;利潤 7914.43 萬元,同比下降 18.42%,營收淨利雙雙下滑。
群雄逐鹿
當戶外生活方式席卷而來,小眾圈層突破大眾圈層,戶外場景也成為各大品牌們的争奪點。尤其是當戶外場景的概念變得更豐富,輕量化戶外、生活化戶外也讓更多服飾品牌參與進來。
比如,安踏收購了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通過自上而下的拓展產品價格帶,從專業化戶外用品逐漸踏入到大眾化市場。
(來源:始祖鳥官網)
在未被安踏收購之前,始祖鳥高管聲稱:" 我們希望為最專業人群提供產品,如果目标是成為百年歷史的品牌,那麼進入潮流服飾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畢竟,歷經數十年輝煌的 " 宇宙第一潮牌 "Supreme,當時正陷入了業績下滑的泥潭。
然而,被安踏收購後,憑借冬奧會等多種途徑的推廣,包括 TikTok 用戶自發上傳的 " 始祖鳥淋浴挑戰 " 風潮,讓始祖鳥在中國開啟了 " 破圈 " 之旅。一時間,始祖鳥 " 一衣難求 ",品牌熱度增長明顯。
而牧高笛顯然也洞察到這一趨勢,它在 2023 年的财報中也提到," 戶外品類的消費場景正逐步從專業戶外活動向都市商務和休閒拓展 …… 随着戶外服裝的加速破圈,消費場景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因此,牧高笛在 2024 年做出全新的品牌定位:在強化品牌于戶外領網域專業性的同時,必須在露營之外找到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其中功能性戶外服飾是關鍵。但從今年上半年财報來看,尚未看到其對于牧高笛業績有明顯的拉動作用。
迪卡侬似乎是 " 反其道而行之 "。起初,與其他運動品牌相比,迪卡侬的優勢在于相對低廉的價格,并且產品品類十分豐富:在一家迪卡侬門店裡,消費者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類别的運動裝備,大到露營帳篷、滑雪板,小到防曬噴霧、搖搖杯等等。
近年來,迪卡侬開始轉向專業運動品牌,将旗下不同品牌的產品產品歸為戶外運動、水上運動、山地騎行運動等九大運動品類,并單獨設立公路自行車、跑步、攀岩、狩獵四大專業品牌,其中不乏一些定價較高的高端品牌。另外,迪卡侬還與 2024 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官方展開了合作,希望助力迪卡侬向高端化市場發展。
(來源:迪卡侬官網)
一些傳統戶外品牌比如探路者、駱駝等,則一直基于其專業戶外品牌屬性,強化產品技術優勢和高端化定位。比如探路者還将載人航天、極地科考、高海拔攀登中采用的科技注入到日常戶外服裝裝備當中,借科技研發來建設品牌護城河。駱駝則推出了全新品牌 " 喜馬拉雅 ",旨在滿足專業戶外運動愛好者對高品質、高性能裝備的需求。
此外,新玩家優衣庫、蕉下、波司登、Lululemon 等,也在原本優勢品類的基礎上紛紛跨界,關注細分的輕戶外消費場景,擴展品類線,推出速幹衣、衝鋒衣等產品,覆蓋更多元的消費訴求。
在中國現有的戶外消費場景下," 全天候(風雨冷暖都能穿)"" 全季節(一衣穿三到四季)" 的三合一衝鋒衣似乎成為了一種 " 神器 ",因為它一方面能部分取代羽絨服城市保暖功能的需要,同時又具備戶外防護功能,從而深受消費者青睐。這也成為跨界玩家切入戶外市場,培養用戶心智的關鍵。
剛剛拿下 B 輪數億元融資的伯希和,也将衝鋒衣作為主打,從初期趕上戶外用品賽道爆發,疊加電商流量紅利取得倍速增長,到當前重金投入專業線產品研發及全面布局線下渠道,伯希和創始人劉振表示:" 伯希和希望通過高性能、高價值的產品為戶外愛好者帶來優質的產品體驗,讓更多人來到戶外、愛上戶外,實現以生活方式品牌驅動生意增長的長期商業價值。"
一時間,海外與國内品牌競起,新老品牌你追我趕,各種戰略打法頻出,讓中國戶外用品市場精彩紛呈。
小結
戶外運動作為一種可選體育活動,其消費意願與 GDP 發展水平有着密切聯系。據業内專家相關測算,當人均 GDP 水平處于 5000 美元以下時,人們開展的戶外運動僅限于郊遊、徒步、垂釣及登山等基礎大眾類戶外運動。當人均 GDP 達到 6000 美元時,跑步等開始興起。當人均收入上升到 8000 美元時,騎行和滑雪逐步流行。當人均 GDP 超過 10000 美元時,劃艇等水上戶外運動開始受到青睐。這意味着,中國戶外運動将處于上升期。
與此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體育總局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 — 2025 年)》中提出,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 2025 年達到 3 萬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于 2024 年 6 月印發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打造一批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引導和擴大體育休閒消費 …… 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也将進一步激發中國戶外用品消費新活力。
但值得關注的是,擁有巨大消費人口的中國,至今尚未誕生自己的始祖鳥、薩洛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第一,國内戶外品牌不會講 " 新故事 "。在業内人士看來,國内戶外品牌技術和產品實力,已經能比肩國際大牌,但在營銷上,缺乏長期的故事表達,消費者粘性較低。很多人購買始祖鳥、Lululemon,是圈層需求、社交需求,然後是運動需求。提供情緒價值,或許是戶外品牌突圍的關鍵。
第二,低端 VS 大眾化,如何抉擇?中國制造實力強悍,從睡袋到帳篷,從衝鋒衣到防曬服," 中國制造 " 正日益成為全球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首選。但 " 中低端產品市場不穩定,經常出現周期性波動,好一年惡三年 ",一位業内人士坦言。
随着戶外運動的普及,大眾需求的上漲,原有消費圈層分化,消費渠道和零售環境更新,必然要求品牌具有洞察市場的能力。一旦品牌失去市場洞察,中低端品牌可能會被 " 白牌 " 商品嚴重衝擊。
此外,戶外品牌還要有自己的科技屬性,以更好地服務戶外消費群體。但實際上,目前國内的戶外品牌在該方面均不突出。比如,營收最高,主打高端的牧高笛,在研發上的投入十分不足,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壁壘。2023 年,牧高笛投入的研發費用為 2789 萬元,占營收的比例僅為 1.9%。
或許,随着中國戶外消費的盛行,中國戶外品牌更願意在產品、營銷、科技等方面投入,成為名副其實的戶外用品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