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美國人愛不愛看哪吒,很重要嗎?,歡迎閱讀。
一
很多年前,吳京接受采訪時,被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主持人提問:"《戰狼 2》跻身全球電影排行榜百強,但 99% 的票房來自國内,你怎麼看這事?"
稍作思考後,他回答到:" 所以呢?不是錢嗎?"
如今随着《哪吒 2》票房屢創新高,這段采訪又被網友翻出,甚至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你可能要問了,哪吒爆火,關吳京什麼事?
可有心人偏偏就能建構關聯。
事情是這樣的:春節過後,《哪吒 2》的票房還像坐了火箭一樣,蹭蹭蹭往上漲。破紀錄都破麻了。
多家專業機構預測,其最終票房可能達到 160 億,衝進 " 全球影史票房榜 " 前 10 名。
就在這時,一些人不買賬了。他們跑出來調侃,這成績沒啥好吹的。因為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就算 14 億人每人花 20 塊錢看哪吒,都能攢出 280 億票房。
還有人趁機加速,嘲諷說:" 除了中國人,海外沒人關心這部電影。"
吹噓《哪吒 2》,就跟宣傳黑神話、戰狼一樣,都是圈地自萌。"
為了回應這些無厘頭的惡評,大家紛紛轉發吳京的采訪視頻。給每個唱空哪吒的人,都祭上那句:" 所以呢,不是錢嗎?"
中國人愛看哪吒,咋了?
二
說 " 只有中國人愛看哪吒 "" 老外都對哪吒不感冒 ",這結論可能下早了。
去 TikTok 上看看,你會發現哪吒主題的短視頻流量可觀。
面對這個大 IP,老外同樣有從眾和獵奇心理。
部分對中國文化和中國電影感興趣的外國觀眾已經準備用腳投票,去影院觀賞這部動漫了。
雖然《哪吒 2》前期沒有在海外做過多的廣告,但現在,BBC、紐時等等外媒都在猛蹭哪吒的熱度,鋪天蓋地出報道。
炒作越多,就越能給影片提升曝光度。這塊免費宣發,多少也能轉化為真金實銀的票房吧。
得益于傳播學界的杠杆原理,《哪吒 2》在海外的排片場次明顯高于其他華語電影,是近年來預售最火的中國電影,不少院線一票難求。
從目前的勢頭看,它的海外票房成績說不定能和 2016 年的《長城》(北美票房 4554 萬美元)掰一掰手腕。
(BBC 的編輯甚至在誇《哪吒 2》好看)
講到這兒,善意的網友又提出了另一個層面的焦慮:中西文化差異會不會影響哪吒的海外票房?
他們擔憂,外國人可能看不懂中國神話,不知道主角為啥管 daddy 叫 " 爹 ",也看不懂 " 急急如律令 " 之類的表達 ……
确實,文化差異會影響電影的傳播慣性,但我覺得不用過于悲觀。
哪吒的故事内核裡,除了傳統文化,還有個體的反叛、親情的救贖,以及友情的叙事。這些元素具有普世意義,也是各國觀眾都會感興趣的議題。
老外們沒讀過神話原典,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影片中收獲共鳴。
這就像,他們沒讀過《西遊記》,照樣愛玩《黑神話》;沒讀過中國古代史,卻愛追《甄嬛傳》;沒體驗過農耕文明,但仍然愛看李子柒一樣。
還是那句話:" 出來混,最重要的是出來。"
踏出國門之後," 大儒 " 和 " 自來水 " 會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幫你辯經。
三
為了保證哪吒在海外票倉的成績,華人和留學生們操碎了心。有錢的出錢,有人的搖人。
不僅搶光了預售票,還寫信給劇院要求加場。
小紅書上的留學生說,他們村影院裡,哪吒的上座率甚至超過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 4》。
有人翹班翹課去看電影,還有人把殘疾人座都買了 ……" 舉國之力 " 在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哪吒。
畢竟,《哪吒 2》背後沒有美國的投資,也沒有美國的公司提供特效支持。毫無背景的它能只身闖進好萊塢主導的全球影史榜單,還能在裡頭 " 升國旗 ",這已經是劃時代的突破。
就此而言,即便最後海外成績差強人意,也不要對它過多苛責。
要知道,我們國内近年來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國產電影,出了本土,國外票房的貢獻率基本不到 1%。
出海難的結構性困境,很難靠一部作品徹底改變。
《哪吒 1》裡有個名場面,申公豹指着遠處的大山嘆息:"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搬動它。"
這樣的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也同樣橫亘于中國電影的出海之路上。
郭帆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當時,他們正在和歐洲的發行商溝通《流浪地球 2》的海外發行事宜。對方建議,把影片中的中文元素去掉,包裝成好萊塢影片,這樣一定賣得好。
這番話讓他們深感膈應,合作就這麼愉快地談崩了。而 " 球 2" 也因為種種原因,在海外市場出現口碑和票房倒挂的情況,只拿到 1200 萬美元的成績。
毋庸諱言,美國和好萊塢在全球文化領網域中,仍然擁有壟斷性的話語權。所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名,清一色的都是美國電影。
沒有美國基因的影片,能拿國際大獎,但票房就是漲不起來。
比如,韓國電影《寄生蟲》,雖然拿了奧斯卡,全球總票房大約 2.5 億美元,也就比《卧虎藏龍》高了一點點;
還有,刷新日本影史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全球總票房 5.07 億美元,根本擠不進影史排行榜 ……
面對好萊塢設定的小院高牆,非好萊塢影片很難在歐美這個全球最大的票倉獲得充足的宣發機會和排片場次,自然難保高票房。
反之,制作方如果選擇和美國的電影公司合作,宣發和排片就能得到雙重保障。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美合拍的《巨齒鲨》。盡管這個系列在國内沒有引發現象級的讨論,但它在全球拿到了将近 10 億美元的票房。
2019 年,《哪吒 1》出海的時候,也沒逃出上述大環境的制約。雖然它在 IMDb 上拿到了 7.8 的評分,但由于缺乏商業推流和排片機會,最終在北美只拿到了 178 萬美元的票房,全球總票房也只有 560 萬美元。
更讓人無奈的是,影片剛上映一個星期,海外某盜版網站就上線了它的高清版,一個月内就有 80 多萬的點擊量。
這也從側面說明,老外對中國神話還是感興趣的。只是大環境讓他們有很多機會白嫖。
不知道五年後浴火重生的《哪吒 2》能否在海外大放異彩?
如果它能擠進影史前十,那就真成了一個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的故事。
讨論至此,看到網友說,中國人其實沒必要 care 美國人愛不愛看哪吒。" 海外賣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我覺得吧,我們确實沒必要完全跟着美國人的觀感走,也不用強求所有海外觀眾都為影片點贊。但是,拿下北美票倉真的很重要。
有了這波賺錢效應,中國電影的出海之路或許會變得順暢一些。
至少那些海外發行商、海外院線在對接中方代表時,或許會收一收傲慢的态度。
或許,也不會再吐槽 " 中國人為啥搞那麼多神(God)",只會覺得中國神話裡處處都是待發掘的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