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音樂藝術家如何創作音樂,才能讓大家“聽懂”?,歡迎閱讀。
關于藝術的呈現形式上,我始終認為視覺的表現要比聲音形式更 " 通俗易懂 "。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前段時間有兩個都是以 " 紀念 " 先人為主題的活動,一個是以已故時尚大帝老佛爺——卡爾拉格斐為主題的 Met Gala 時尚盛典;一個是為紀念旅美華人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北京獨立音樂廠牌 bi é Records 聯合音樂人和音樂藝術家通過 Apple 生态系統和杜比全景聲制作,在 Apple Music 上推出的合集。
大家現在就可以在 Apple music 上搜索《活水》專輯,記得一定要打開杜比全景聲和空間音頻哦 圖源:蘋果
如果要把這兩場活動分别向看熱鬧的大眾人群做普及,以現有資料來看,Met Gala 時尚盛典要顯得更為簡單粗暴,直接展示琳琅滿目的明星身穿各種致敬老佛爺的裝束照片即可。而以音樂合集形式的《活水:一場由周文中引發、關于東西方音樂交融與共同演進的持續讨論》在整張專輯中,甚至沒有一首是有人聲的曲目,所有曲目全部都是通過器樂以及合成音效組成。
這個我舉個例子,左邊的時尚藝術活動可以猜出個大概,而音樂藝術就稍微晦澀一些 圖源:網絡
這種音樂形式本身就拉高了聽眾的入門門檻兒,記得當時有個朋友在聽完之後問我:" 你聽懂是什麼意思了嗎?"
但如果我把 Met Gala 時尚盛典的照片拿給他看,估計他是不會問出看沒看懂這樣的問題的。
因為現代聲音藝術恰恰要比視覺藝術要更難讓大眾用戶接受。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現代聲音藝術,在之前的《一場科技藝術展,用 XR 技術讓你看見聲音》文中我說過:
對于聲音藝術的鑑賞和理解,只需要通過音箱或者器樂就能實現,借助現代科技,已經能夠還原出歌手聲線、氣韻甚至是當時的心情,以及準确表達出樂團在演奏古典編制曲時的演奏狀态。
從繪畫到電影,從動到靜,它其實是有一定 " 私密性 " 的,只有藝術家本人才能深有體會,對于 " 旁觀者 ",其實很難理解其深刻奧義。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人人都能夠欣賞《藍色多瑙河》、《拉德斯基進行曲》,但對于莫奈的《日出印象》,就會出現鑑賞分化情況。
而到現代就不一樣了,通過 VR/AR/MR 等視覺的多樣化展現形式,甚至未來的 " 腦機 ",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到視覺藝術家 " 腦中 " 的創想,理解創作意圖。
圖源:蘋果
這次《活水》專輯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和藝術家通過紀念緬懷周文中先生對于東西方融合理念,利用不同形式表達出來的音樂,這些本身就復雜而多元的音樂類型,在我聽了全部九首曲目後心中猛然湧出一個問題:音樂人或音樂藝術家這次通過蘋果全景聲創作音樂,是否能讓大眾用戶 " 聽懂 "?
音樂人和藝術家需要先知道 " 自己 " 想要什麼
從這張專輯的 " 後綴 " 來看,和以往短平的标題所傳達出來的語義完全不同,《活水》這張專輯名稱要更為正式且學院派一些,也難怪有現場媒體說這就像是 " 論文 " 題目,像是老師留給學生的作業。
其實在音樂人拿到這個 " 題目 " 後,就都會出現一個必須要面對的且有一致性目的問題:如何了解周文中以及如何攝取概念并結合自己思路進行創作?
《阢笕 》李化迪這哥們兒雖說出口成梗,但對于自己如何創作這件事兒可是門清,他就表示在接到提案之前并不了解郭先生,而是聽了兩張專輯之後覺得之前自己一些想不通的問題都有了方向,填補了一些我對文化斷層期中國音樂的疑問,比如東方文化和西方現代音樂是怎麼結合的?在精神上也有了依靠的感覺,在音樂上也感到我的某些想法和前人有不謀而合的地方。
" 創作時候的一些思路和脈絡其實是非常成熟的,但只不過我們這一代人并沒有接觸過,而通過這個契機接觸到了,此外我也覺得不必考慮用的是什麼,而是本身思想中已經具有這樣的概念,之後融入到器樂中。"
圖源:蘋果
李化迪最後也表示,不管擺在跟前是哪種樂器,只有自己心境 " 靜下來 " 才能豁然開朗。
而在《南山其音》這首由 33EMYBW 創作的音樂中,能夠聽到玄龜、九尾狐、赤鱬、狸力等聲有明顯聲音特色的野獸(如玄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九尾狐:聲如嬰兒),利用《山海經》為背景,一方面是 33EMYBW 本身就在看這部分内容,而另一方面,其實不難從這首曲目中,聽出有一些 " 留白 " 而這正是 33EMYBW 為被工作壓力填滿的我們所營造出來的一種 " 空間 " 感,此外氣候變化,以及全球化趨勢加之在音樂藝術或者是哲學人類學,都在回歸讨論 " 原點 " 問題,而 " 中國山水 " 是非常有代表性。
采用電子音樂的形式,并做了具有科幻質感的聲音設計,讓這多重的感官體驗,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是 33EMYBW 在創作這首曲目的目的。
但我也注意到,不論是像李化迪這樣的極力推崇全景聲甚至當場表示這是 " 為 AR 鋪路 " 的音樂人,還是像 33EMYBW 這樣的只覺得 " 有趣 " 的藝術家,這次都在讨論一件事,空間音頻成了創作過程中的一環,不過随着深入交流我發現,蘋果的空間音頻不僅為創作者 " 添磚加瓦 ",更能讓大眾用戶可以感知到藝術家創作意圖。
空間音頻和杜比全景聲在拉近藝術家和大眾的 " 距離 "
我在之前文章中已經詳細闡明了空間音頻是什麼以及其簡單的發展,這裡就不再撰述。其實這次交流會,最為吸引我的,是很多音樂人可以通過簡單自學就掌握使用 Logic Pro 以及相應的混音技術。
在後邊的分享會中,我尤其記得孫大威一句話:
" 我現在還是使用的搭載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我使用這款筆記本可以在咖啡廳、簡陋的出租屋甚至是吵鬧的火車上,配合蘋果降噪耳機,就可以滿足我音樂制作需求 "。
而《龍宮》制作人 Gooooose 表示 " 我非常喜歡 Logic Pro 裡面的 Alchemy 合成器,很強大的聲音設計工具,它應該被更多音樂制作人知道和熟悉。Mac 系統的 aggregate audio 和 MIDI over network 功能讓我能夠方便整合外接音頻設備和家裡的多台 Mac,在局網域網上傳輸 MIDI 和 AoIP 音頻,非常棒,也很方便,另外就是很喜歡新的 MacBook 的自帶音箱,作為監聽之外的混音參考音箱很方便。"
這些便捷,則可以直接讓音樂人進行 " 任性 " 發揮。
比如孫大威就通過分享《足迹》制作過程,為我們展示了借助空間音頻後,對于創作的便利,例如在創作音樂的初期,即可将不同樂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而在李化迪看來,空間的擴展增強了點線面的寬度。電子音樂非常在意的是對聲音密度的影響,因此空間音頻彌補了立體聲彌散的限制。聲音變得濃密,動态尤其地提高了,這對于日漸缺失敏感的耳朵極為重要。我越來越在意小的聲音,似乎你要努力去聽才聽得到的時候,你的大腦會彌補出那部分似乎你聽不到的東西,在這時候音樂在人之間產生共鳴。空間音頻增加了這種微妙。
耳機中的專輯自然不能和杜比影院中的杜比全景聲同日而語,但借助 Logic Pro 來實現全流程的杜比全景聲制作,讓我們在大到電影院,小到耳機中,都能體驗到 " 環繞立體感 ",這本身就是一件能夠帶來幸福體驗的事情。
圖源:蘋果
" 空間音頻将混音的維度限制打開,與此同時弱化了由之前通道類音頻技術限制而帶來的内容帶寬壓縮,也使得響度最大化不再是必要流程。這樣使得音樂作品能保持有很好的動态。"
科技和人文藝術匯聚成點,點成線,線成面
回到開頭那個關于 " 聽懂 " 問題,當音樂人使用蘋果全流程工具,通過集成了杜比全景聲插件的Logic Pro,不再為需要把無數音軌進行上混到雙聲道而 " 限制住 " 自己發揮,利用杜比全景聲系統中的 " 對象 " 就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想法來放置不同聲音元素時,其實就已經借助科技之力來 " 直觀 " 展示自己想法,這會大大拉近音樂創作者和聽眾的 " 距離感 "。
如果一張利用先進的、高規格錄制的專輯,不能夠通過适當的器材進行回放,這必然會讓聽者對創作者意圖產生疑惑,而創作者也不能把所思所想很好地借助器材媒介傳達給聽眾。
蘋果的這套端到端全鏈路解決思路,在我看來作為核心一點,則是大大降低了大眾接受現代音樂藝術的門檻兒,音樂人通過集成了眾多音頻插件的 Logic Pro,就能像樂高一樣,把聲音效果 " 插入 " 到音軌中,此外借助利用杜比全景聲的三維空間和對象音軌,利用其 " 圖形化 " 操作,就能根據自己所思所想,放置音樂元素的位置和移動,創造出更具沉浸感和動态感的音樂場景。而對于用戶而言,不需復雜昂貴的支持 7.1.4 杜比全景聲的音箱系統,使用任何支持空間音頻的 AirPods Pro、AirPods Max、HomePod 就可以獲得比多聲道家庭影院的效果。
在我看來,像蘋果全鏈路解決方案以及杜比全景聲這樣的技術,與音樂這樣的人文藝術,會形成一個焦點,這個 " 焦點 " 并不會以具象化形式呈現,而是會散落成點,分散在音樂人創作思路中;制作分享過程中;甚至是正使用蘋果設備欣賞的我們這樣的消費者中,這些點彼此又會連接成線,通過彼此鏈路設備連接,而線終歸會因為一點感動、一點疑惑、一點思考、一點好奇形成 " 共情 "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