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燃油車,今天“死守”上海車展,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新浪科技 (ID:techsina),作者:羅寧,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今年上海車展,新能源車無疑是 " 重頭 "。
從目前的新車發布信息看,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将陸續亮相,并通過各種營銷賺足了眼球。但另有一批廠商,仍然在 " 捍衛 " 着燃油車的發展之路。
就在車展開幕前,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告訴新浪科技,未來燃油車肯定還有市場份額,至少還有 25% 以上。同時,不少車迷和潛在購車者,也在期待諸如新款奧迪 A5L、哈弗猛龍燃油版、坦克 300 柴油版等燃油車型。
但是,燃油車在國内的 " 大勢 " 确實不容樂觀——乘聯會數據顯示,中國市場 3 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 54.1%," 分水嶺 " 已過且這一數據仍在增長。
正在舉行的上海車展,新能源車已經燒起了 " 戰火 ",燃油車的 " 保衛戰 " 亦在同時打響。
燃油車,仍是傳統車企銷量 " 大頭 "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吸引了大量資本和企業的湧入。然而,這一領網域的競争異常激烈,行業馬太效應十分明顯。
比亞迪在宣布全面停止燃油車的同時,也宣布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兩種技術,而由于其在電池全產業鏈的絕對控制力(從锂礦到刀片電池)、DM-i 混動技術對燃油車的替代效應,從而快速降低了成本。
若從數據角度來看,比亞迪 2024 年毛利率為 21.02%,不僅高于理想(19.8%)、小米(18.5%)和特斯拉(17.9%)等一眾新能源競争對手,也高于長城(19.51%)、吉利(15.9%)和奇瑞(2024 上半年毛利率 14.7%)。而由此可見的是,在供應鏈垂直整合獲得的價格優勢方面,其他車企若要在價格上 " 拼刺刀 ",将難以追趕和超過比亞迪。
也正因如此,部分車企跟進比亞迪 " 放棄燃油車 " 計劃時,另一些傳統頭部車企則 " 轉身 " 投向了燃油車領網域。
因為,在這條賽道上,不僅沒有比亞迪這樣的供應鏈強敵,也能在部分細分市場繼續獲得用戶青睐。新浪科技通過梳理 2022 年— 2024 年吉利、長城、奇瑞三家國内頭部車企燃油車銷量和總銷量,發現盡管新能源車去年在國内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但對于這些車企來說,燃油車仍然是銷量大頭。
數據顯示,近三年,燃油車銷量依然在以上三家車企中占有較大比重。2024 年,燃油車在吉利總銷量占比為 59.19%,在長城總銷量占比為 73.9%,在奇瑞總銷量占比為 77.69%,并且,盡管各家車企燃油車占比都在降低,但銷量占比仍然均超過了 50%。
出海驅動,它們正在布局全球
燃油車如今依然在消費者購車時占有較高比重,在新浪科技發起的投票中,45% 的用戶認為,若沒有号牌限制,自己在選購時首選會是燃油車。而在 2023 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時任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提到,盡管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轉型更新的喜悅,但過快的發展也伴随着隐憂。
曾慶洪建議,在純電車在整車銷量占比達到 50% 時,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研究油電同權這個課題,均衡新能源與燃油車發展節奏。
實際上,政策主導也是國内車企不放棄燃油車的重要原因。
2024 年 11 月,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發表了一項重要聲明,這一聲明迅速在汽車行業内引發了廣泛讨論。他強調,中國将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不忽視内燃機技術的進步,旨在促進傳統能源汽車與内燃機制造商的協同發展。此外,郭守剛還指出,内燃機在重型運輸、工程機械以及軍事裝備等領網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其高扭矩輸出、即時響應性等特性在這些領網域難以被替代。
郭守剛的表态,被眾多業内人士視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方向的明确信号。盡管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勢頭強勁,對傳統燃油車構成了不小的挑戰,但工信部此次對燃油車的支持态度,卻讓人們看到了燃油車發展的新機遇。
與比亞迪的激進不同,如今的吉利、長城、奇瑞、長安、上汽等車企,都在選擇 " 兩條腿走路 ",同時,這些車企在海外燃油車銷量非常可觀。奇瑞 2024 年海外銷量 114.4 萬輛,其中燃油車占比超 80%(約 91.5 萬輛),吉利汽車燃油車仍占出口 60%,主攻東歐、東南亞等價格敏感市場。坦克 300/500 等硬派越野車貢獻超 60% 出口燃油車銷量(約 27.2 萬輛),在中東、澳大利亞等市場形成差異化競争力。
結語:全球競争格局下,燃油車并非 " 雞肋 "
當今,中國汽車正掀起一股出海熱潮,從 2021 年超 200 萬輛,到 2022 年超 300 萬輛,2023 年超 400 萬輛,再到 2024 年超 500 萬輛 ……
中國車企不僅有比亞迪這樣将新能源、純電動汽車布局海外的車企,也有将燃油車進一步布局到海外的奇瑞、長城、吉利等車企。
或許,這才是許多頭部車企不願意放棄燃油車的重要原因,正如此前奇瑞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助理趙家臣所說:" 我們不僅僅看國内,全球市場上燃油車份額占 85%,新能源只占 15%。全球視角來看,燃油車仍然是主力市場,這是奇瑞堅持油電協同全球化布局的根本,我們在燃油車上面會持續有大投入,因為我們國際上占了大的市場需求。"
另根據乘聯會預計,2025 年我國總體汽車出口量或将增至 700 萬輛,同比增速約為 10%;受外部環境、地緣因素影響,純電車型出口量預計同比持平,燃油車型出口量預計将提升 9%,插混車型出口量預計增長 70%,燃油車型仍為出口主力。
由此,對于中國車企來說,對燃油車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态度,也就不難理解。即對燃油車不抛棄不放棄的車企,本身已經獲得了大量專利(自研和授權),在突破專利牆上有極大投入,此刻放棄等于前功盡棄,不如燃油車、電動車同時進擊;
選擇放棄的,同樣是精算過得失。但對于中國汽車發展而言,燃油車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在當下電動汽車的許多技術還不成熟、續航服務還在探索階段的前提下,燃油車的 " 穩定 ",能夠滿足更多國人的多元化出行需求,也避免電動車賽道出現波折時,由于燃油車被 " 輕言放棄 " 而導致國產汽車再次回歸 " 蠻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