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阿裡想衝,京東想穩,歡迎閱讀。
8 月 15 日,電商巨頭阿裡和京東在同一天發布了各自的第二季度财報,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兩大巨頭的營收都漲不動了。阿裡手裡有七大業務,整體營收增幅 3.88%,唯一拖後腿的卻是主營業務淘天集團;京東因為是自營模式為主,營收規模一直很大,但是本季度的營收漲幅僅有 1.2%。
二是兩家的利潤走向不同,反映出它們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京東一直強調低價,618 之後還繼續推出了 " 京東超級 18" 活動,但是本季度歸母淨利潤卻創下 2023 年 Q1 之後的歷史新高,達 126 億元,同比增加 92%。越打價格戰利潤越多,财報解釋是低價不靠補貼,整體毛利水平穩定。
阿裡的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 29% 達 242.69 億元,一方面是部分業務如國際商業還在虧損換增長,另一方面是其核心利潤來源淘天集團的 " 客戶管理收入 " 增長停滞。
為此,阿裡也早有鋪墊,在财報發布前宣布針對淘天所有商家的收費政策調整,目的就是向市場表明:1、以後不再追求絕對低價而是強調 GMV,2、引入更多小商家、重新分配流量,用戶管理收入會漲,變現效率會提升。
總體來看,阿裡拼命追求規模,且部分業務還在高速增長;京東則是化身 " 盈利達人 ",但代價是失去了一些想象空間——子集團過于依賴主營業務,發展前景存疑。
同樣面臨競争對手的步步緊逼,阿裡和京東誰的方式更見效?目前還沒有答案。
電商老大哥們,收入都漲不動了
這一季度的财報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阿裡營收增長 3.88%、京東增長 1.2%,電商兩巨頭都漲不動了。而對手還在猛追,拼多多 2024 年 Q1 的營收增幅高達 130.66%。
先來看阿裡,這一季度的收入為 2432.36 億元,這是阿裡自 2023 年宣布進行 "1+6+N" 組織架構調整以來的收入增速最低點。
阿裡的收入來源分為七大部分,淘天集團(電商業務)占主力,營收占比 42.81%,其他依次為國際數字商業(營收占比 11.06%)、菜鳥(營收占比 10.12%)、阿裡雲(營收占比 10.02%)、本地生活(營收占比 6.13%)、大文娛(營收占比 2.11%)和其他(營收占比 17.75%)。
阿裡 2024 年 Q2 各大業務收入情況
最大的變化出現在 " 大哥 " 淘天集團,收入較去年同期下滑 1%。這一收入在上個季度還有 4% 的增幅,到這個季度不增反降。
拆分來看,一是其核心利潤來源客戶管理收入(可以理解為廣告 + 傭金)增幅僅 1%。這恐怕是阿裡真正的焦慮所在,阿裡此前的低價策略帶來的結果是,廣告費用和傭金費用漲不動了。
這裡需要科普一下,此前天貓一般既向賣家收取廣告費也會抽傭,而淘寶僅向賣家收取廣告費不抽傭。所以淘寶和天貓過去更依賴流量收入,也更願意把流量賣給大商家。但是随着流量越來越貴,加上低價策略其實響應更積極的是中小商家,平台的流量需要往這部分商家傾斜,所以影響到了客戶管理收入。
阿裡給出的辦法是調整收費政策,宣布自今年 9 月起,針對淘天所有商家收取訂單成交額 0.6% 的 " 基礎軟體服務費 ",取消僅對天貓商家收取的分 3 萬和 6 萬兩檔的年費,并退還已支付的 2024 年年費。
這次調整後,對淘寶商家也要進行抽傭,覆蓋面更廣,同時将依賴流量收入的路徑變為提高 GMV 規模并從中受益,對衝買量下滑的趨勢。
二是直營及其他收入(天貓超市、天貓國際和其他直營業務)同比下降 9%。這部分收入增速下滑的原因比較好理解,過去強調低價策略,知名品牌的控價能力很強,以大牌為主的直營電商會受到影響。阿裡高管稱,淘天收縮直營業務是主動的選擇,因為這類模式效率未必高。
" 大哥 " 淘天集團表現不佳,但其他業務可圈可點。蔣凡帶隊的國際數字商業收入漲幅最快,達 32%,連帶着為這一業務提供快遞物流服務的菜鳥,收入增幅也達到 16%,排在第二位。高德和餓了麼在内的本地生活表現也不錯,增幅達到 12%。
再來看京東,這一季度的收入為 2914 億元,同比增長 1.2%,也是 2023 年以來的增速最低點。
京東以自營為主,商業模式主要是賺差價,營收有天花板也在預期之中。更值得關注的是京東商品收入中,不同種類商品收入變化背後的趨勢。
京東 2024 年 Q2 商品收入情況
本季度京東的核心品類 " 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 " 收入同比下滑 4.6%,去年同期這一收入的增速為 11.36%。京東 CFO 單甦在财報中解釋說是受去年高基數的影響,而去年的财報中提到,京東 2023 年的 618 期間,家電家居全面更新以舊換新服務,推出了更大折扣吸引消費。
電商行業資深從業者陳力指出,家電銷量的整體下滑,與房地產不景氣以及大的消費環境也有關系,數據漲跌與社零數據漲跌的趨勢也能對上。
相比之下," 日用百貨商品 " 收入開始有明顯好轉。
日用品多數是利潤偏低的品類,但是購買頻次高,今年 Q2 增幅達到 8.7%。同時京東财報電話會也強調,這部分收入中超市收入實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有望成為集團增長的關鍵引擎。
京東求利潤,阿裡求規模
再來看賺錢能力。這一季,阿裡淨利潤為 242.69 億元,同比減少 29%;京東創下淨利潤 126 億元,同比增加 92%。一增一減背後,是兩家公司不同的策略:阿裡求規模,京東求利潤。
喊了一年的補貼、低價,京東為什麼利潤還能這麼高?
在财報裡,CFO 單甦的解釋是,通過供應鏈能力和投入繼續提升價格競争力,而非依賴于補貼。得益于此,二季度京東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 137 個基點至 15.8%。
在财報電話會上,京東 CEO 許冉表示,這一季度的利潤主要得益于供應鏈效率提升帶來的毛利率改善,包括第三方業務占比的提升、品類組合的變化,以及通過提升效率帶來品類利潤率的提升。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信息,一方面,雖然京東的低價策略仍在繼續,但是并不完全依賴高成本補貼。另一方面,京東通過供應鏈能力可以對上遊進一步議價,拉高自營部分的利潤。
具體到京東的三大業務,京東零售保持盈利,京東物流的利潤增幅達 328%,新業務(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及海外業務)由上季度的盈利轉為虧損," 但是新業務盤子不大,虧損并沒有拖累大盤 ",陳力稱。根據财報,新業務收入占比僅有 1.5%。
再加上這一季度京東在行政開支上減少了 3.6%,從管理費用上省出一大筆,也有助于保證利潤。
京東 2024 年 Q2 各大業務利潤情況
總的來說,市場一直擔心補貼會吃掉京東的利潤,但是京東的補貼并不等于平台直接燒錢,毛利率的提升、京東物流的助攻以及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得京東完成了利潤提升的目标。
相比京東求利潤的路子,阿裡仍在追求規模增長。
吳泳銘這次回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聚焦主業,親自帶隊淘天。本季度淘天的收入增速為負,但阿裡對外強調的是:本季度,淘天的線上 GMV 同比高部門數增長,訂單量同比雙位數增長,88VIP 會員數量突破 4200 萬人。
這也是為什麼阿裡要在 9 月 1 号起對商家實行新政,并在近期宣布将流量分配體系從去年的 " 五星價格力 " 改回按 GMV 分配的原因。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分析,阿裡将原來的固定收費調整成動态按 GMV 收費,這樣做一方面是激勵内部幫助商家做高 GMV,這樣才能提高淘天的 GMV。另一方面減少商家的固定年費成本,降低中小商家的入駐門檻,提升平台商業化表現。
短期來看,淘天或許能夠在商家的 GMV 交易提升中獲取更多收入,但長期來看,這種模式可能會加大淘天内部的财務壓力。" 原來固定收費,是旱澇保收的,新政策施行後,如果短期内 GMV 沒有明顯提高,平台收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莊帥稱。
阿裡想衝,京東求穩
除了主營業務,這兩家電商巨頭在其他業務上,也展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格:阿裡想衝,京東求穩。
在阿裡的其他六大業務裡,由蔣凡帶領的國際零售商業收入增速最快。
海外業務是阿裡無法放棄的地盤,拼多多的 Temu 來勢洶洶,阿裡則有速賣通、Trendyol(土耳其電商零售平台)、 Lazada(東南亞電商平台)、Daraz(南亞電商平台)和 Miravia(西班牙電商平台)等。
就在财報發布前,Lazada CEO 董铮在内部講話中稱,Lazada 在今年 7 月錄得 EBITDA 轉正,實現盈利。有分析認為,這是阿裡海外電商本地化能力的體現,這一業務也被寄予很高預期。
當然,阿裡的國際業務還于虧損換增長的階段。本季度,其虧損從去年同期的 4.2 億元拉大到 37.06 億元。
和國際業務綁定的菜鳥,本季度已經實現盈利 6.18 億元,要知道,上個季度菜鳥還是虧損 13.42 億元。
智能雲是另一大亮點,收入利潤雙增,尤其是利潤大超預期達 23.37 億元,同比增長 155%。這背後是阿裡雲的賺錢思路變了,阿裡雲此前走高端定制化路線,但是随着部分大客戶以及部分此前熱門行業客戶的流失,阿裡雲開始做公共雲業務。這種規模化的路徑雖然收入變少,但是利潤變得更加穩定。
阿裡 2024 年 Q2 各大業務利潤情況
換句話說,阿裡的新業務還能打,在這樣的情況下,淘天對于商家費率的調整能否起效,在下一季度至關重要,阿裡的表現也依舊值得期待。
相比之下,京東很穩,但是有些缺乏活力。
在主營業務上,有商家告訴「定焦」,京東既要自營又要第三方,相當于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流量分發邏輯怎麼制定、第三方商家怎麼定價,将直接影響京東的平台收入(廣告和傭金)。影響或許已經開始出現,本季度,京東平台及廣告服務收入 234.25 億元,同比增長 4.1%,低于 2023 年同期的 8.52%。
再看京東的新業務,在全盤盈利的狀态下出現了虧損,其中主要變量是京喜。許冉在電話會中提及,京東的新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35%,主要是由于京喜業務的調整。 同時,京喜還在投入階段。
5 月 29 日," 京喜 " 宣布推出全托管模式,并更名為 " 京喜自營 "。簡而言之,商家負責生產,京喜承擔商家的運營、物流、售後等,京喜從中賺取商品價格差。
陳力分析,從京喜自營的業務模式來看,其主要目标是獲取更多下沉市場的新用戶,并不追求 GMV 而是更在意訂單量。因為團隊還在快速擴張,加上全托管模式可能導致平台負擔過重,低價商品也可能導致低毛利較難覆蓋成本,從而出現虧損。
另一大變量是達達,京東财報在 2024 年 Q1 新改了口徑,把達達并入新業務,現在新業務包括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及海外業務。達達是個燙手山芋,根據達達的财報,其 2023 年虧損 19.58 億元,今年第一季度淨虧損為 3.28 億元。
同時,根據此前的信息,因為 " 燒錢 " 厲害,且在本地化進程中并不徹底,京東在 2023 年徹底從東南亞電商戰場撤出,關閉運營七年的印度尼西亞站以及運營五年的泰國站,只保留部分倉儲業務。海外業務規模縮減也影響了京東新業務的收入。
總結來看,阿裡的新業務值得期待,而京東的 " 新業務 ",裡面包含的其實是或縮減規模、或虧損嚴重、或嚴重依賴主營業務的 " 老業務 ",想象空間有限。
但這季度的财報講述的已經是過去的故事,在應對拼多多的競争上,阿裡和京東各自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孰對孰錯,再過幾年才會有答案。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力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定焦 "(ID:dingjiaoone),作者:蘇琦,編輯:魏佳,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