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不放銀行吃利息,00後轉型當“債主”,歡迎閱讀。
作者 | 孟雪
春節假期結束,大三學生馬明明所在的百人社群又開始熱鬧起來。
在這個群裡,大學生們讨論的話題中心并非吃吃喝喝,也并非校園八卦,而是如何讓壓歲錢擺脫 " 躺屍 " 命運:" 是直接放餘額寶還是買點理财產品?"" 只想收益跑赢銀行儲蓄,求推薦 "。表情包與段子齊飛間," 債基 " 二字反復刷屏。
顯然,存款利率 2 年 5 降,光 " 存銀行吃利息 " 似乎滿足不了大學生們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踏出新手村。但面對 " 過山車 " 般的市場行情,買收益更穩、風險可控的債基似乎成為他們的首選。
就連近期頻上熱搜的 DeepSeek 也向大學生提供了極簡懶人版理财方案:一半貨基一半債基,收益穩,還不用動腦筋。
債基悄悄走熱。告别存款吃利息後,這屆大學生,開始轉型做 " 債主 "。
每天早上鬧鍾響起,馬明明便會迅速拿起手機,點開支付寶 APP 查看昨日收益。這成為他每天的固定儀式。
看着持倉的債基飄紅,心裡穩得很,即使有幾天變綠的,也能接受。每日的收益,總能讓他中午在食堂吃飯時多點一份葷菜。
理工專業的學生小汪也将零花錢投進了債基。最初,她的投資只是買了 1 到 2 只,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小汪逐漸意識到了債基的優勢,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債基雖然偶爾波動,但長期穩定。于是她逐漸增加了投資比例," 現在我重倉的債基已經有 5 到 6 只了,收益也在逐漸增加。"
他們是當代大學生的經典縮影:從只放餘額寶,到逐漸增加一些債基,求穩,但也希望收益多一點點。
馬明明所在的搞錢群起初是班級閒聊群,只有三四十人,但不知誰起了 " 投資理财 " 的話題,結果人越來越多,同學拉同學,朋友拉朋友,壯大到 100 多人。
" 大學生一般都是風險厭惡者," 馬明明發現,身邊同學的投資組合大都類似:債基占大頭,配有少量黃金和股基。" 每天打開賬戶都能‘收蛋’(債基用戶将收益 0.01% 稱為收 1 個蛋),雖然不多,但心裡踏實。"
當然,債基每天收的可能是 " 雞蛋 ",也可能是 " 恐龍蛋 ",偶爾也會 " 碎蛋 "。但整體最終都是賺的。大學生剛好能接受這個平衡:比餘額寶收益多一點,偶爾虧也虧不到哪裡去,最後到手是正的就好了。
校園只是債基走熱的一隅。在社交媒體平台上,# 債基 # 話題閱讀量破億,相關分享帖子達數百萬條,不少年輕人将債基稱為 " 新型電子存錢罐 "。2024 年年度數據也顯示,支付寶上對債基有加倉行為的用戶中,平均一年加倉次數為 10 次。
和父母輩不同,這屆年輕人對銀行存款并沒有執念。
銀行定期曾經堪稱 " 電子暖寶寶 ",如今利率還在持續走低。2024 年央行兩度降準,國有大行一年期利率縮水到 1.10%,活期存款利率僅為 0.1%,定期也才 1.9% 左右。銀行理财產品在出現波動的同時,收益也在下滑,業績比較基準下限開始破 "2"。貨币基金收益也跟着一路下滑,從巅峰時期的七日年化 6% 到如今 1.3% 左右。
也有一些大學生曾試圖在股市 " 彎道超車 ",結果被現實狠狠教育。
" 第一次投資買的是白酒基金,虧了 20% 左右就贖回了。" 小汪回憶。那時候,她就意識到,無論是股票還是股票型基金,都不太适合當下的自己。
" 你總覺得黎明就在眼前,馬上就要迎來反轉,但最終卻是被深深套牢,最後不得而割肉。" 金融專業的研二學生李木子如此形容自己作為 " 股民 " 時的心态,他曾因 " 自信 " 操作而損失慘重。
馬明明笑着回憶起父母對他理财的叮囑:" 不要炒股,不得不說,對于大學生而言,這是最實用的理财建議 "。
錢不多但對收益格外敏感的大學生,開始尋找更有性價比的 " 平替 ":債基開始口口相傳。
他們的理财觀念簡單直接:穩當且有小錢賺。在求穩和求财之間,要多一點收益,也能承受稍許波動的風險。
" 活期存款利率太低,定期存款流動性差,股市的風險又比較高," 同是金融專業的學生林洋說道," 債基的持有體驗比股基好,它的波動不大,收益也比較穩定。"
去年,小汪、林洋和馬明明所持有的債基產品年化收益率均在 3% 至 6% 之間,中間有過起伏,但整體還算穩當,略高于銀行儲蓄和貨基產品收益,甚至 " 跑赢了 " 一些股民。
在年輕人看來,買了債基,相當于自己間接拿錢當了 " 債主 ",因為債券基金本質上投向國債、大銀行金融債這些較為穩健的标的。
他們換了個思路,将穩健理财這件事轉化為 " 收債 " 的快樂,将每日的債基收益視為 " 債息 "。
理直氣壯,也心安理得。
"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有多套房產的包租婆,每天的工作就是問債券發行者要錢,這麼一想可太爽了 "。有網友分享道。即使有幾天沒收到錢心态也很穩,畢竟投向國債、大銀行金融債還是挺穩的,長期總是賺的。
大學生們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理财法則,而當 " 債主 " 可以節省精力、不耽誤正事,是最高指導原則。
" 買債基就像給閒錢找了個托管班。" 小汪對此深以為然," 沒想過靠債基賺大錢,就圖穩當,學習才是當前的主業,要是時時刻刻都要盯着賬戶,費時費神!"
林洋也是如此,在身邊同學積極下場炒股時,他在實戰中卻把近七成的資金鎖在債基裡,上次調倉還是兩三個月前的事," 每月助學金到賬,我都直接買入已持有債基,不會有太多額外操作 "。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記賬本,消費分類裡赫然新增 " 債基收益 " 科目:5 号收益 7.2 元中午可以加個雞腿;6 号收益 13.5 元抵扣共享單車月卡;7 号收益 9.6 元可以點杯奶茶 ……
更有進階玩家,已經早早學會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小汪采用 " 俄羅斯套娃式 " 配置:70% 債基打底,20% 黃金對衝,10% 股基當作 " 彩票區 "。她表示," 就算股基跌沒了,債基收益也能保住基本盤 "。
" 現在年輕人的理财意識比我們那時候強多了。" 某銀行客戶經理表示,這兩年,他接觸到的 00 後客戶越來越多,咨詢的問題通常是:" 如何分散投資組合 "" 這個基金的歷史波動性如何,風險等級怎樣?"" 哪些產品比銀行儲蓄收益高,但風險又低?" 等等,與股市投資者的狂熱形成鮮明對比。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清醒了。他們在理财上更信奉 " 小錢哲學 ":比起大富大貴,求個穩,能再稍賺一點就已經很好了。畢竟," 小滿 " 勝萬全。而真正實現高回報的,還得是在大學期間,好好投資自己。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 | 孟雪
編輯 | 李可
統籌 | 張鵬霞
排版 | 思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