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陳航擰螺絲,釘釘員工喜迎回歸“第一課”,歡迎閱讀。
文 | 極點商業,作者 | Cindy,編輯 | 楊 銘
今天的釘釘不是十年前的釘釘,即便陳航重現當年 " 瘋狂 " 管理風格,試圖将每個員工當作螺絲釘來擰緊,也難以擰出 AI 未來。
經驗無數次表明:當戰略模糊時,只能靠紀律掩飾焦慮。
" 考勤軟體嚴抓考勤,實屬魔幻現實主義。" 釘釘員工阿傑(化名)沒有想到,無招回歸後 " 第一課 ",是強化監督,狠抓考勤管理。
4 月初,阿裡迎來戲劇性人事變動,在 " 一鍋端 " 收購兩氫一氧後,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将在時隔 4 年後,重回阿裡出任釘釘 CEO。原釘釘 CEO 葉軍(花名:不窮)将回歸阿裡集團。
2014 年,陳航在阿裡從零到一創立了 " 釘釘 "。到 2020 年 3 月,釘釘用戶數超 3 億,超過 1500 萬家企業組織上線釘釘。2021 年,因與阿裡雲 " 雲釘一體 " 大戰略理念不合,陳航宣布離職創業,離職時職級為 M6/P11。
目前,釘釘仍是國内最大企業服務應用,但在和飛書、企業微信競争白熱化的當下,釘釘陷入大型客戶 " 背刺 ",中小企業用戶增速放緩困局。
外界普遍看來,阿裡全面加速 "all in AI " 戰略後,陳航回歸将承擔起用 AI 重裝釘釘,找回創業初心,探尋新商業化路徑,破局當前困境重任。
問題是,陳航回歸後 " 第一課 ",為何擰緊的是考勤螺絲釘?畢竟,嚴抓考勤、要求員工強制使用某個 APP,看似雷厲風行,只會挑起打工人的敏感神經,很難真正提升戰鬥力。
01上給員工的第一堂 " 回歸課 "
" 對這些傳聞,沒有官方回復。"4 月 7 日,一位釘釘公關人士對 " 極點商業 " 回復稱。
一位釘釘内部員工透露了更多細節。"4 月 2 日晚上 10 點,大家坐在工位上不敢走,無招 10 點 20 分巡樓,還給加班的同學點贊。"
根據 " 晚點 LatePost"、界面等報道,過去幾天,"9 點打卡、禁用社交軟體、倒查代碼量、管理層學 Python …… " 一系列整頓考勤與工作紀律的舉措,在釘釘内部掀起巨浪。
具體而言,這場管理風暴核心措施包括:
剛性考勤:明确要求全員 9 點打卡,午休縮短至 13:15 必須進入工作狀态,每日固定早會與晚上工作總結。
數字化管控:禁用微信、微博、小紅書等社交軟體,對外溝通需優先使用釘釘,話術為 " 不好意思,我只有釘釘 "。
技術團隊 " 代碼量倒查 ":倒查過去三個月代碼量開發,0 代碼的程式員将面臨 " 淘汰挑戰 "。
管理層能力更新:所有管理崗需學習 Python 編程,減少純管理崗位,以提升產出效率。
從釘釘内部人士透露的情況來看,陳航的火還燒到了業務側,要求每個產品經理,每周要拜訪三家企業做共創。
" 風暴 " 導火索,據傳源于無招親自掃樓時的發現,有些 Leader 不在工位,甚至下午還有人睡覺。" 這種松散狀态讓他無法容忍。" 一位接近釘釘管理層的人士透露。
在上述人士看來,這不是簡單的紀律整頓,而是無招對釘釘組織文化、管理風格的整風糾偏。
對釘釘老員工來說,上述動作其實是陳航一貫的鐵腕管理風格,也是他最真實的寫照:強烈的掌控欲,使命必達、追求效率。
" 晚點 LatePost" 等曾報道,在釘釘内部,這位 CEO 脾氣暴躁,對產品要求極為嚴苛,創業初期要修理下屬時,蹦出的口頭禅常是:" 你過來,看我不弄死你!"" 我必須、立刻、馬上、現在就看到結果!"
陳航還是個工作狂,并把這種風格帶到了團隊——據說他一天工作往往超過 15 個小時,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凌晨是常事。2018 年 1 月,他在釘釘動員大會上 " 不知道你們 10 點前回家做什麼 " 的發言,引發了熱議。
陳航因此被稱作 " 瘋子 ",釘釘當時團隊也被稱為 " 釘釘瘋人院 "。一個案例是,釘釘團隊招人标準之一就是 " 夠不夠瘋狂 ",每當新人進來,他們就會分到這樣一件 T 恤,上面印着 "BE CRAZY" ——保持瘋狂。
這種 " 瘋勁 ",推動釘釘快速成長,2014 年— 2020 年的第一個 " 無招時代 ",用戶從 0 增長至 3 億,一己之力完成了行業 " 拓荒 ",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成為在線辦公領網域無可争議的絕對王者。
而在 2021 — 2024 年的 " 不窮時代 ",釘釘轉向 " 雲釘一體 " 戰略,主攻政企大客戶,追求商業化與生态化,但管理風格趨于寬松,被指出現 " 大企業病 ",用戶口碑明顯下滑,這或許是陳航要重拾狼性管理原因之一。
一位觀察人士就認為,或許在陳航看來,讓團隊所有人保持時刻待命,團隊嗷嗷叫,再現當初的 " 瘋狂 "," 是讓釘釘重新找回創業公司執行力的重要舉措。"
問題是,996 标籤被讨論多年後,多家企業已加入 " 反内卷 " 行動,推出各種舉措簡化工作、" 強制下班 ",徹夜長明的高樓大廈們開始熄燈。陳航卻反其道而行之,背後折射出的是什麼?是管理層對效率的不滿意,對員工的不信任,還是一種為了管理而管理的服從性測試?
02 大客戶背刺,友商步步緊逼
業界普遍認為,陳航回歸,折射出阿裡管理層對釘釘過去幾年很不滿意,特别是需要對盲目追求大客戶戰略的 " 撥亂反正 "。
特别是在諸多大客戶 " 背刺 " 情況下,這讓陳航狠抓考勤,甚至人事上 " 團隊大換血 ",或許都有來自阿裡高層的 " 尚方寶劍 "。
" 當年集團要雲釘一體化,我只能離開。" 陳航對騰訊深網的說法,揭示了釘釘 " 雲釘一體 " 戰略的核心矛盾:釘釘使命一直是為中小企業而生,目标客戶卻變成了各種大企業。
從商業化邏輯角度看," 雲釘一體 " 具有協同價值——服務大客戶,雖然相對復雜和慢,但客單價高、續費能力強,市場潛力毋庸置疑。釘釘作為獲客入口為阿裡雲導流,阿裡雲為釘釘提供底層支撐,兩者一起做大 TOB 業務,其實有内在合理性。
将 60% 的研發資源投向大客戶定制項目後,政務、金融、能源等大型企業和組織,成為釘釘那些年的主戰場。為此葉軍(無窮)組建了 "A1000 團隊 ",有豐富政企大客戶經驗的阿裡副總裁庫偉出任釘釘 COO,主導大客戶戰略。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落地和适配,讓兩者目标衝突日益凸顯:釘釘需要規模增長(DAU/MAU),而阿裡雲追求變現效率(ARPU),通常兩種目标難以兼得,更何況雲、釘目标本身存在巨大衝突。
後來 " 雲釘一體 " 不再被強調,2023 年獨立運營後,釘釘雖接入七大 AI 模型,卻被業界诟病為 " 功能堆砌 "。其推出的分級收費體系(專業版 / 專屬版 / 專有版)雖推動日活躍用戶(DAU)突破 1.99 億,但付費轉化率太低的殘酷現實,暴露出商業化進程的艱難。2022 年 9 月,不窮提到,現在企業用釘釘基本是免費,真正付費的用戶可能連 1% 都不到。
反觀飛書,2022 年營收達 1 億美元,憑借 2.7 倍的 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增速,對釘釘施壓越來越大。
去年 11 月 14 日,釘釘披露核心商業化指标。2025 上半财年(2024 年 4 月 1 日 -9 月 30 日),釘釘 ARR 突破 2 億美元。更早些時候,字節跳動副總裁、飛書 CEO 謝欣透露,預計飛書 2024 年 ARR 将超 3 億美元。根據謝欣的說法,飛書 2023 年 ARR 達 2 億美元,位列國内同類產品第一。
這意味着,從 2023 年開始,釘釘 ARR 就已被飛書反超,并在 2024 年差距越來越大。
背後,是飛書不斷在大客戶市場的攻城略地。海爾、三一重工、小米、華潤、華住、小鵬等大型企業都被飛書列為标杆案例。
在業内人士看來,飛書之所以在中大客戶反超釘釘,其實是兩種組織能力與商業模式的對決,飛書直銷配備,釘釘代理商配備," 相比釘釘,飛書能直接觸達客戶定制需求,感知一線市場水溫,產品毛利也會比較高。"
當然渠道代理商模式也有起量快的好處——這往往适用于中小企業,在大客戶領網域,可能并不太适用。最有名的案例,是字節發動多位高管,頻繁出入小米科技園、輪番 " 拉攏 " 雷軍、王川等十幾位關鍵人物後,成功将小米拿下。
更危險的是,當下競争進入白熱化階段,雙方互相緊逼," 挖角 " 不斷,盡管釘釘市占率遠遠高于飛書,初始報價低于飛書,依然不斷有大客戶,棄釘釘投奔飛書。
飛書一位人士告訴 " 極點商業 ",在 2025 年,伊芙麗、insta360、好想來、珀萊雅、茉莉奶白、羅萊家紡等多個零售消費品牌,已從釘釘遷移至飛書。
這對釘釘的影響,無需贅述。比如好想來,根據萬辰集團 2025 年 3 月 11 日公告,好想來在營門店數量已超過 10000 家,為國内量販零食行業中少數跨入 " 萬店門檻 " 的連鎖品牌之一。
03 用戶體驗,考驗 " 瘋狂 " 陳航
AI 大模型深化、組織變革頻頻的當下,企業選擇邏輯早已脫離工具本身,轉向更深層的生态綁定。相比狠抓紀律考勤,陳航如何對待大客戶,大客戶戰略是否急轉彎,接下來會頗受業界關注。
畢竟,堅持标準化產品路線的陳航,其想法從未改變。2023 年 9 月的釘釘生态大會上,陳航久違現身,建議仍是釘釘要做小。釘釘是互聯網企業,最根本是做規模,大客戶市場形成不了規模,服務中小企業市場才是互聯網的起點和歸宿。
陳航的堅持,和當下阿裡戰略聚焦,其實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最新的财報電話會上,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吳泳銘稱未來三年,阿裡将圍繞 AI 這個戰略核心," 未來三年投入超過過去十年的總和。" 同時,吳泳銘多次提到釘釘,被定義為 " 阿裡面向企業端最重要的 AI 應用資產 "。
這也意味着,釘釘卡位在阿裡 AI to B 重要入口上。這個入口,顯然也包括大客戶業務。
值得玩味的是,1999 年陳航曾在阿裡實習,實習導師為吳泳銘;創業後天使輪領頭資本,創辦者也是吳泳銘。師徒關系下,無論是基于吳泳銘的信任、器重,還是 AI to B 大趨勢,或許陳航也不敢輕言放棄慢而累的大客戶。
有消息稱,釘釘正測試 "AI 能力分級開放 " 機制,這更貼近中小企業的 AI 需求,卻可能偏離大客戶市場期望。之前釘釘探索的 "/"(魔法棒)、AI 助理、Agent 市場、Agent 數字員工,這種 " 百貨商店 " 模式,功能復雜,缺乏統一、高效的產品體系,大客戶接受程度并不高。
大客戶市場 " 貼身肉搏 " 情況下,想在大客戶市場擁有更高話語權和影響力,更好承接阿裡 AI 戰略,需要釘釘拿出更多舉措,但陳航截至目前還未有明顯動作。
陳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如何平衡規模和體驗。
當年釘釘當年起家時,陳航一味強調用戶規模,為了籠絡老板的心,圍繞 " 管控 " 推出了一系列功能,考勤、釘一下、電話會議……從用戶體驗角度看,這是很糟糕的,以至于 2021 年,陳航選擇挂冠而去時,數十萬差評湧入,釘釘口碑評分跌至 App Store 辦公類應用最谷底(2.7 分)。
如今,面對 2.6 億 Z 世代成為職場主力軍的現實,這個崇尚工作生活平衡、拒絕無效内卷的職場群體,正在期待陳航給出全新的產品答案。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釘釘當前面臨的本質挑戰,在于產品核心競争力的模糊,以及商業化路徑的搖擺,而非員工 " 不夠瘋狂 "。
真正的組織戰鬥力,永遠源于清晰目标和合理激勵,而非形式主義的 " 時刻待命 "。時移世易,今天的釘釘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釘釘,即便陳航重現當年的 " 瘋狂 " 管理風格,試圖将每個員工當作螺絲釘來擰緊,也難以擰出 AI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