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巨頭蠢蠢欲動、新老勢力聯姻,AI眼鏡爆發在即,歡迎閱讀。
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活動中,AI 硬體迎來了一次爆發式的銷量增長,其中 AR 眼鏡的銷量增長超 200%,成為 AI 硬體中頗受關注的品類。雖然 AR 眼鏡并非什麼新品類,但是在 AI 的加持下,似乎終于等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
AR 眼鏡 AI 化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共識,許多廠商都在緊鑼密鼓地研發自己的 AI AR 眼鏡,希望可以趕在競争對手的產品發布前上市。不過,這次他們要面對不只是老對手,還有一些新的「敵人」正在趕往戰場,對于這個有望成為 AI 硬體核心的市場,巨頭們顯然不打算輕易放棄。
不過,今天我還是主要想和大家聊聊 AI+AR 眼鏡,畢竟那種戴着眼鏡,揮手之間眼前就映照出各種信息,然後通過手勢和語音就能完成各種操作的 " 科幻 " 場景,一直都是我心心念念的未來。
AI+AR 的概念有多火?用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就可以形容:小米、蘋果、谷歌、Meta 都被曝光有對應的產品正在計劃 or 研發中,最快的產品計劃進度已經接近量產階段,可能會在明年就上市。此外,有意該項目并且正在評估的品牌則有:OPPO、vivo、華為、騰訊、字節,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都将目光望向這邊。
圖源:快科技
以上都是未來即将發布的 AI 眼鏡的廠商,而在一眾新入場廠商之中,百度無疑是動作最快的,在前段時間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正式發布小度 AI 眼鏡。不過小度 AI 眼鏡并沒有加入 AR 功能,而是一個以麥克風、攝像頭和揚聲器組成的智能眼鏡產品,舍棄顯示模塊來換取更輕量化的機身和更長的續航。
實際上,目前的 AI 眼鏡正在逐漸形成兩個陣營,一類是如小度 AI 眼鏡,以語音互動模式為主,另一類則是加入 AR 顯示功能,支持影像、語音兩種互動模式。在我看來,兩者并沒有誰優誰劣,只是產品定位、功能分類有所不同,也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對應的產品。
圖源:Rokid
比如剛剛發布的 Rokid Glasses,其核心功能均圍繞 AI 大模型構建,并且利用光波導技術構建了 AR 顯示系統。通過這套顯示系統,Rokid Glasses 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文字信息,比如翻譯文本、物體信息标記等,同時也支持實時的導航方向顯示。
而且,在實現以上功能的同時 Rokid Glasses 的重量僅有 49 克,日常續航時間可以達到 4 小時且支持快速充電,10 分鍾即可充至 90%,20 分鍾充滿,附帶的眼鏡收納盒可以提供十次充電支持。可以說,至少在日常使用中,這款 AR 眼鏡的續航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這也是 Rokid Glasses 這類光波導 AR 眼鏡的最大優勢,光波導模組的重量、大小、功耗都明顯優于 Micro-LED 模組,所以即使只是小容量的電池也可以提供超長的續航。不僅如此,光波導模組的亮度可以輕松達到 1000 尼特,使其無需遮光設計就能直接在陽光下使用,進一步減輕機身設計。
所以,大多數 AI+AR 眼鏡基本以光波導類型為主,因為只有這項技術才更符合 AI 眼鏡的使用需求:移動、無感且易用。相信用過傳統 AR 眼鏡的朋友肯定都能夠理解,不管是為了保證顯示效果而設計的遮光罩,還是無法調整的大尺寸顯示視窗,都會明顯幹擾你與旁人的交流,戴着傳統 AR 眼鏡和别人聊天實在不是什麼好的主意。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小米、雷鳥、Meta 和谷歌的 AI 眼鏡項目都采用 Rokid Glasses 或小度 AI 眼鏡的形式,并沒有什麼廠商試圖在傳統 AR 眼鏡的基礎上設計一款 AI 眼鏡。
以小米為例,據稱新一代 AI 眼鏡将會采用與 Meta Ray-ban 一樣的設計,功能參數與小度 AI 眼鏡非常接近。作為全球最熱賣的 AI 眼鏡之一,Meta Ray-ban 的全球銷量已經超過 100 萬台,已然可以證明用戶對此的接受程度明顯高于傳統 AR 眼鏡。
有意思的是,Meta 目前曝光的下一代 AI 眼鏡原型「Orion」,也預計将增加 AR 顯示模塊。雖然尚不清楚采用哪種 AR 顯示模塊,但是考慮到提供「在現實世界中疊加 2D 和 3D 内容」的描述,雷科技認為最大的可能還是光波導技術,就是不知道 Meta 會選擇單色路線還是全彩路線。
圖源:Meta
同樣的,谷歌目前在演示宣傳片中洩露的 AI 眼鏡也具備 AR 顯示功能,而且即使只有短暫的數秒鏡頭,也可以看到其與 Rokid Glasses 采用近乎一樣的設計思路與功能設計。此外,蘋果也在内部征集意見,籌備着下一代 XR 產品,不過目前并沒有太多的信息透露,不過可以預見地說,光波導 +AI 已然成為下一代 AR 眼鏡的核心配置。
随着 AI 眼鏡在全球範圍内的火爆,原本已經在空間顯示領網域有着一定積累的廠商,都在加快推進 AI+AR 眼鏡的項目進度。而并未在 AR 領網域涉獵太多的廠商,比如小米等則相對謹慎一些,大多采用非 AR 方案,相對來說在售價上會具有一定的優勢,更有利于初期普及與用戶習慣培養。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在明年将會看到大批 AI+AR 眼鏡上市或曝光,也将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有沒發現,除了 AI 之外,許多新出的 AR 眼鏡或 AI 眼鏡,似乎都找上了眼鏡大廠進行聯名或者合作。比如博士眼鏡就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界環、Rokid、華為等品牌展開合作,為各品牌提供專業的配鏡服務,而且博士眼鏡也對外宣布,其與雷鳥創新合作的首款 AI 眼鏡,最快将于年底上市。
除了博士眼鏡之外,寶島、寶視達、BOLON、雅視、Gentle Monster、LOHO、依視路等多家知名眼鏡品牌都已紛紛入局,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這場科技巨頭的 AI 盛宴中。實話說,在此之前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想到,AI 與傳統眼鏡廠商的交集會來得如此之快、又如此的突然。
圖源:博士眼鏡
科技巨頭們帶上傳統廠商一起入局,圖的是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服務和設計,科技巨頭們不缺技術和研發團隊,卻很缺服務門店和眼鏡設計團隊。AR 眼鏡難以普及,除了生态尚不完善外,多數潛在消費群體完全沒有被挖掘出來也是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 AR 眼鏡其實都存在體驗店難找、近視群體購買體驗差等問題,即使如雷鳥等品牌推出了配套的驗光和配鏡服務,整個流程也需要花上幾天甚至一周來解決,無形中就讓不少近視用戶望而卻步。
即使是雷科技所在的廣州,作為毗鄰深圳的一線城市,實際上也很少能夠看到有 AR 眼鏡體驗的實體店。可以說,在所有打算涉獵 AI 和 AR 眼鏡行業的品牌裡,只有小米、蘋果等傳統的消費電子巨頭,才有能力在短時間内把新產品鋪貨到多數線下地區,并且提供一定的體驗服務。
但是,即使如此他們也缺少專業的驗光師和配鏡服務,依然需要與傳統眼鏡品牌合作來解決 " 最後一個麻煩 "。至于那些沒有龐大線下網絡的品牌,從零開始搭建線下網絡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品牌眼鏡店無疑就成為最佳選擇,不僅可以設定櫃台展示產品并提供體驗,而且還可以直接為近視用戶提供現場配鏡服務。
圖源:星紀魅族
而在傳統眼鏡品牌看來,AI 和 AR 眼鏡業務也是他們的新機會,有望填補逐漸式微的線下營收。近年來,随着在線配鏡服務的完善和興起,依靠價格優勢直接衝擊着線下眼鏡店的營收,也在迫使傳統眼鏡品牌尋求新的客源增長點,以彌補傳統眼鏡的客源損失。
除了可以利用眼鏡品牌的龐大線下銷售體系外,眼鏡品牌的設計經驗也是 AR 品牌的「剛需」,雖然看起來就是兩個鏡腿加個眼鏡框,但是如何讓眼鏡佩戴起來更舒服、外觀更容易被普通用戶接受卻是一個大難題。
此時,擁有深厚的眼鏡設計經驗的傳統眼鏡品牌,無疑是產品設計團隊的最佳助力,不管是想要更時尚、還是更輕便,根據不同的用戶群體,傳統眼鏡品牌都有豐富的積累去應對用戶需求,讓用戶從外觀上就更容易去接受這類新產品。
作為一個用過不少 AR 眼鏡的數碼產品愛好者,我對 AR 眼鏡其實一直有着不錯的印象,比如在出差時作為随身熒幕使用,在飛機那并不寬敞的經濟艙座位上,體驗遠超平板電腦。周末沒事幹時,拿上露營設備跑到公園的陰涼處椅子一擺、保溫杯一擱,也能在享受戶外的同時不受打擾的看看電影。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平常不戴眼鏡的人,AR 眼鏡的佩戴體驗多數時候都算不上舒服,如果想讓用戶佩戴一整天,那麼人因設計就是重中之重,而在這一點上,智能眼鏡廠商還有很多東西要與傳統眼鏡廠商學習。
雖然 AI 大模型讓 AR 眼鏡有望擺脫娛樂工具的身份,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很多人其實仍然抱有疑問: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無可替代的體驗。
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AI+AR 的優勢是什麼?解放雙手、随身 AI 助手、更即時的信息提示。簡而言之:更方便、更無感,不用時刻拿着手機并點亮螢幕看提示,你就可以從 AR 眼鏡裡獲得必要的信息,而且絲毫不影響你與他人交談或是駕駛交通工具。
或許我們不該将 AR 眼鏡視做手機或是其他終端的完全替代品,而是一個便攜的「手機分身」,它有着手機的部分功能,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并不會完全取代手機,也沒有那個必要。
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是:怎樣的殺手級應用才能讓 XR 設備徹底爆發?現在看來,至少在 AR 眼鏡上,「AI+ 光波導」就是這個殺手級「應用」。它并非某個特定的 App 或功能,而是将大家最常用的手機功能,「移植」到 AR 眼鏡上,并利用 AI 的多模态能力,構建一個更加立體、主動的互動機制。
比如說用手機導航,需要時刻關注語音提示,或是看螢幕上的導航路線圖。而在 AR 眼鏡中,AI 可以結合地圖、街景和前置攝像頭拍攝的畫面,準确定位使用者的位置,在眼鏡裡直接标注出前進方向,功能是一樣的,但是便利性和體驗卻得到了提升。
諸如此類的體驗提升,最終組合在一起就足以讓 AI AR 眼鏡積累起初代用戶,而廠商們所要做的,或許就是讓眼鏡的續航變得更長、佩戴更舒适、顯示效果更好,以及更便宜。
事實上,目前的單色光波導模塊成本已經明顯下降,兩千多元的價格對于數碼愛好者來說,并非不能接受,但是想要繼續下潛,那麼最好是将價格降到千元出頭,而這就需要整個供應鏈的技術迭代與合作才能完成。
好消息是,參考過去兩年光波導 AR 眼鏡的降價趨勢,在 2025 或者 2026,我們就有望獲得千元級别的全功能單色光波導 AI 眼鏡了。不過,我更關注的還是全彩光波導 AR 眼鏡完全體,目前雷鳥創新和星紀魅族都推出了相關產品,但是價格均超過 5000 元(星紀魅族的更是高達 9999 元)。
至少,AR 眼鏡已經走到了成功的門前,接下來想要攻破用戶的「大門」,必須靠整個行業的協作,讓 AR 眼鏡逐漸接過部分手機的職能,最終成為手機的「标配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