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清明代祭潮:一場孝道“外包”引發的文化思辨,歡迎閱讀。
今年清明節,在河南洛陽,00 後女大學畢業生趙柯兒做起了職業掃墓人,她經常為無法趕到現場的逝者家屬代為祭掃,每天鞠躬上百次,在她發布的短視頻裡稱自己為 " 别離設計師 "。此事引發網友讨論。近年來代祭服務愈發火爆,越來越多像趙柯兒這樣的人通過代祭的形式為無法到墓園現場祭奠的客戶服務。與此同時,代祭這一服務,在為部分人群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激烈讨論:代祭,是否颠覆了傳統孝道?
網絡代祭興起:數據背後的火爆态勢
代祭服務并非現代人的 " 發明 "。北宋時期,汴京城就有專門代人上墳的 " 代哭 " 行業;到了明清時期,代掃墓頗為流行。這說明,古人在面對難以親自祭掃的現實困境時,就已選擇通過代祭服務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在當代,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愈發頻繁,工作節奏日益加快,代祭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早在 2011 年,中國就出現了代祭服務,殡儀館和公墓開始推出相關業務,為無法親自祭祖的人提供便利。此後,互聯網的普及促使代祭服務進一步發展,一些人在二手交易平台發布代祭掃信息,跑腿公司、殡葬店、殡儀館、公墓陵園等也紛紛涉足代祭服務市場。
近幾年,網絡代祭服務呈現出火爆的發展态勢。民政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網絡祭祀用戶已超 1.2 億,同比增長達 37%,Z 世代年輕人已成為網絡祭祀的主力軍。據跑腿平台提供的數據,2025 年清明節前兩周,代祭掃訂單量同比上漲 58%,其中海外用戶占比達 12%,服務均價在 500- 800 元,8 個小時的高端定制套餐最高達 4999 元,很多都是預約清明節當天祭掃的。武漢部分陵園在 2025 年 4 月 4 日清明節,已接到代客祭掃預約服務超 60 單。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和網絡購物平台上,也有不少商家提供代客祭掃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廣東,類似的代祭服務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2020 年疫情期間,廣東省民政廳借助微信政務小程式 " 粵省事 " 平台,推出 " 雲祭掃 " 服務,各地陸續組織開展 " 鮮花代獻 " 等替代性祭掃服務。江門市殡儀館舉辦清明鮮花代祭公益活動,殡儀服務員會面向先人墓位,行鞠躬禮,敬獻三束鮮花,前期還會清掃墓區,清除雜草、擺正香爐、擦淨墓碑。這種貼心服務幫助受疫情影響暫時不能現場祭掃的群眾,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
傳統孝道觀念下代祭的衝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是核心價值觀之一,清明祭掃則是孝道的直觀體現。有的人不遠萬裡,來到親人墓地,打掃墓碑、敬獻祭品、行叩拜之禮,是傳承千年的習俗,承載着後人對先人的感恩與追思。人們相信,只有親力親為,才能表達對祖先的敬重,讓先輩感受到後人的思念。代祭服務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傳統認知。不少人認為,花錢請人祭掃,是對傳統孝道的亵渎,讓本應莊重的祭掃行為淪為一場商業表演,使孝道失去了原有的情感溫度和文化内涵。
與之相反的是,傳統祭奠通過網絡播出的形式也給人們傳達了更直觀的震憾感受,如近日網絡大火的 " 華南 F3" 是網友對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的戲稱。因三省地處華南,地形多為丘陵、台地,植物生長茂盛,很多人将先輩安葬在山林之中,清明祭掃時往往需要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整個祭祖過程堪比 " 野外生存訓練 ",故而引發關注。
今年," 華南 F3" 地區的祭祖活動出現了很多新方式。比如,有人用無人機吊運祭品上山,既省力又安全,一次能運五六十斤,收費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還有人用上了機器狗運送祭品,也有人用手機上的運動軟體記錄上墳路線,或使用測量儀器通過 GPS 定位墳墓位置。此外,在 " 開山辟海 " 方面,廣東江門的麥女士家今年用上電動除草機來協助爬山,還有人曬出用機械狗搬運燒豬上山的視頻。
在這些儀式感十足的背後,體現的是對傳統祭掃的重視。對秉持這種傳統觀念的人來說,代祭行為很難讓他們接受,在他們看來,祭祖必須親力親為,任何形式的代勞都是對祖先的不尊重,是對傳統孝道的背離。
代祭對傳統孝道的現代诠釋
有專家認為,一概而論地将代祭視為對傳統孝道的颠覆,并不客觀。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劇增,跨區網域流動頻繁。許多年輕人遠離家鄉,定居大城市,在清明時節,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返鄉祭掃。同樣,部分老人因身體不便,無法前往墓地。在這些情況下,代祭服務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表達思念的途徑。這種方式是對現實困境的無奈妥協,并非對孝道的否定。
此外,孝道的本質是對長輩的敬愛和感恩,這種情感的表達形式并非一成不變。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祭掃、代祭服務等新興方式,為孝道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這些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們能夠以更加便捷的方式緬懷先人。它們不僅沒有削弱孝道的精神内核,反而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祭掃活動中,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
代祭服務的出現,并非對傳統孝道的颠覆,而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孝道在現代社會的創新表達。我們應理性看待代祭服務,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要接納新的祭掃方式,讓孝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重要的是那份對先人的敬重和思念,而非拘泥于形式。只要心中有孝,無論以何種方式緬懷先人,都能傳遞那份深厚的情感。
文 | 記者 彭紀寧 林翎 通訊員 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