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組團足療,打工人最後的精神港灣,歡迎閱讀。
聖誕剛過,又臨近年底,辛苦勞碌了一整年的打工人總算找到機會好好犒勞自己。
只是,濃烈的節日氣氛下,出門吃飯必然大排長龍,各種展覽打卡免不了人員擁擠,平時最松弛的 Citywalk,也在冬天的寒風中暫居幕後。
熱衷于尋找新鮮生活方式的年輕人,最近将舒适體驗的新寵——足療店,捧成了休閒活動的首選。
以前,足療這種靜态的養生活動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但一旦沾上了班味,每一個成熟的打工人都會在某一天正式推開足療店的大門。
他們不是去不起餐廳和影院,而是這種能一站式享受飲食、酒水、按摩、電影,還有專人陪聊的 " 集成衣務 " 更有性價比。足療店,就是打工人當之無愧的快樂老家。
以洗腳之名,短暫 " 關機 "
雖然成天嚷嚷着自己存不下錢,但當代社畜對身體享受的預算永遠只增不減。無他,工作已經夠苦了,怎麼都要在下班後好好犒勞自己。
北漂 5 年的梅言,從開始工作時就愛上了足療。" 這是最直觀有效的緩解疲勞的方式,只要腳舒服了,全身都舒服了。"
梅言幾乎每周都會光顧足療店。(圖 / 受訪者供圖)
不同于澡堂、湯泉需要客人完全赤裸相待,足療店的服務簡約而直奔主題。客人只要抽出 60~90 分鍾的時間,即可在高效享受後迅速回到日常生活。
換上舒适、柔軟的衣服,在溫熱的水中泡腳只能算是初級享受,十幾種不同功效洗腳水的選擇,足夠讓初來乍到的年輕人選擇困難,更别提 " 通絡、舒緩、泰式、頭療 " 等一系列讓人眼花缭亂的按摩手法。
沒有正骨咔拉咔拉的可怕聲響,也不用在背上塗滿精油,泡腳的十幾分鍾裡技師就已經做完了全套肩頸按摩。中年人或許覺得時長不夠,年輕人卻覺得這種邊界感剛剛好。
剛進店就拿上來的水果和菊花茶,馬上撫平打工人的煩躁。(圖 / 受訪者供圖)
打卡過十幾家足療店,梅言終于在小區附近的店裡辦了卡。" 時間長了,普通的足療技師都能變成自己的私人理療師,保健效果立竿見影。" 時不時在足療項目上安排兩三千元的預算,是梅言獎勵自己的小小方式。
24 歲的小糖第一次進入足療店時,其實并沒有抱什麼期待。作為本身沒有什麼足療需求的南方人,她對足療店的印象還停留在路邊小店面中兩三技師坐鎮的沐足小作坊。
沒想到,如今的足療店早已沒有了 " 中老年專屬 " 的濾鏡,反而牢牢把握住年輕人喜愛的 " 一站式休閒 " 風格。
在配齊投屏螢幕和優質音響的包房裡,邊看電影邊洗腳不過是基本操作。誰能想到,洗完腳之後,免費的水果、主食、甜品也一應俱全?
小糖還是第一次在足療店裡吃到餐食。(圖 / 受訪者供圖)
100 元出頭的按摩套餐,不僅能享受到足療按摩,還能得到十幾種吃食不限量供應的待遇。服務完成後也不用着急離開,在房間裡面悠閒睡一覺也不會有人驅趕,阿姨甚至還會貼心地給你蓋上被子。
" 嘗試過一次之後,我和朋友馬上開始後悔怎麼不早點來。以前嘴硬說自己身體好、不需要足療按摩,都不知道錯過了多少快樂!"
按摩後看場電影,吃飽喝足,再睡上一覺就完美了。(圖 / 受訪者供圖)
在乙方打工人 Jason 眼裡,足療店能帶來的是難能可貴的 " 甲方體驗 "。
" 和客戶溝通一個小時,結論是他要求我做出五彩斑斓的黑,但和足療店裡的大姐聊上一小時,她能把我從頭誇到腳,話裡話外只為了圖我一個好評。"
偶爾遇到喜歡傳授人生道理的大哥大姐,Jason 也會扮演小輩的角色認真傾聽。每天在公司和出租屋兩點一線中生活的年輕人,最需要來自完全不同行業和背景的故事衝破信息繭房。
從來不寫點評的 Jason 真情實感地為大姐寫了一段短評。(圖 / 受訪者供圖)
理療結束了,Jason 在甲方那裡受的委屈仿佛都得到了治愈。雖然知道大姐大多也是在 " 逢場作戲 ",但每每想起那些曾經度過的美好時光,在工作中屢屢受挫的年輕人總會在谷底時期再一次推開足療店的大門。
沒去過足療店社交的人生,不完整
在 " 人均社恐 " 的時代,足療店私密、溫暖的屬性成了最适合 i 人休閒的秘密基地。你大可以一個人在包房中完全放空地好好享受,也可以和兩三好友一起培養感情。畢竟脫下鞋子後的松弛、坦誠,足以促使朋友将平時無法開口的話題娓娓道來。
包房門一關,開始真正的 " 交心 " 環節。(圖 / 受訪者供圖)
不可否認,足療的确是一項私密性很強的一對一休閒活動,能成為足療搭子的朋友,本身大概就足夠親近。但一群人一起足療,其實也另有一種趣味。
讓職場新人 Khakee 初次踏入足療店的契機,是參與部門團建。一想到要和平時點頭之交的同事們一起被按摩,Khakee 就感到尴尬不已。
但當看到大家都穿着花裡胡哨的按摩服,紛紛在技師揉面團的手法底下嗷嗷叫時,Khakee 預想中的緊張完全消失了。
在這裡,大家都沒有了平時在格子間裡光鮮亮麗的衣裝,人人的肩頸狀況都是一樣的令人堪憂。" 就算是天大的事來了,也得等按摩完了再說。"
任憑白天坐着多高級的總監之位,晚上到了足療店技師阿姨的手上,領導和同事都會被同等地挂上 " 有點虛 " 的标籤。這種奇妙的平等感,就是職場關系中最好的潤滑劑。
更何況,輪流圍觀同事被按出的 " 痛苦面具 ",也比足療本身更有樂趣。
不僅适合團建社交,只要放松下來,足療店也可以是最好的 " 談判場 "。公關人梅言就經常帶着客戶一起到足療館。" 一開始我們都還有點不好意思閒聊,但技師阿姨對職場話題出乎意料地熟悉。"
每天都要接待好幾個疲憊社畜的技師,顯然聽慣了各種光怪陸離的職場新聞,偶爾幫梅言當當 " 捧哏 " 也不在話下。和阿姨的一唱一和之間,客戶對梅言的稱呼都從 " 老師 " 變成了 " 親愛的 "。
自從朋友們知道了小糖的沐足體驗,朋友圈中周末相約足療店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 以前的朋友聚會包括吃飯、逛街、玩樂,每次起碼要準備三個目的地。開始工作之後,吃完飯就已經累了,無處可去便只能四散回家。但約在足療館,反而可以毫無顧忌地和朋友躺着消磨一整天時間。"
不僅不用浪費工作後極其稀缺的朋友聚會時間,足療店還承接了 " 飯店 + 影院 + 酒店 + 按摩店 + 陪聊 " 五位一體的功能。" 這樣看來,足療店可能是最适合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場所。" 小糖說。
結語
對獨自在異鄉漂泊的 Khakee 來說,足療店不只是身體放松的場所,更是她的精神港灣。
成為了店裡的熟客之後,每次 Khakee 到店時老板都會主動詢問她吃飯了沒有,偶爾還會特别為她下一碗面,節氣到了也會送上三伏貼,讓她注意 " 冬病夏治 "。
" 大家都關心我飛得高不高,只有足療店的阿姨在捏我腳的時候還在關心我的心髒健不健康。" 在陌生的城市裡,總有人記得和你相關的小細節,這何嘗不是一種緣分?
在 " 年輕人累了 " 成為共識的今天,是足療店接納了精神和身體上都 " 脆皮 " 的他們。
年輕人的愛好從動感刺激轉變為平靜養生的背後,是許許多多每天生活兩點一線地生活的他們,試圖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尋找一個喘息的機會。
無論是短暫的日常逃離,還是将它納入生活習慣,我們在足療店中所體驗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走出店門後,更好地投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