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看似很爽,實則讓大腦「腐爛」的行為,很多人每天都在做,歡迎閱讀。
是誰?年紀輕輕,就活出了老年痴呆的感覺。
坐高鐵永遠記不住哪個座
一個五位數的驗證碼,心裡默念八百次
上一秒撺手裡的手機,下一秒找不到在哪裡
出門後反復回想:「門鎖了沒有」
口頭禅:「诶,我剛剛要說什麼來着?」
三十歲的大腦,像回南天爛了七天的牆紙。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有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描述了這種「腦霧感」,一開始,他以為這是自己每天狂刷幾小時手機、缺乏運動的結果。
但很快,他警覺忽視了一大因素:
沉 迷 刷 短 視 頻
他認為沉迷刷短視頻讓他「大腦内存下降」
「注意力和創造力都感到明顯受損」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這條微博收到了 2 萬多點贊,評論區越來越多人自嘲,自己也有類似體驗:短視頻刷太多,感覺腦子都刷爛了。
在牛津詞典公布的 2024 年度詞匯裡,它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
腦腐(brain rot) [ 1 ]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刷不完的大壯、小美和小帥
一場兜售 10.4 億人的「電子榨菜」
腦腐,當然不是說腦子真的腐爛,而是一種比喻。
就如短視頻被網友調侃為「電子榨菜」。意思是它們像榨菜一樣,适合碎片時間,架好手機、就着外賣下飯看。
好吃但沒營養。
短視頻宇宙之大,小美、大壯裝不下。
它的閱聽人有多廣呢——據最新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截至 2024 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 10.4 億人。換算下來,平均每 10 個中國人裡,就有 7 個人在刷短視頻。 [ 2 ]
這麼大的數量,歷史上前所未有。
另一個讓人心驚的數據,是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竟高達 156 分鍾——也就是人均每天刷短視頻 2.6 小時。
什麼概念?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閒時間也就 2.76 小時! [ 3 ] 短視頻幾乎壟斷了我們全部休閒時間!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2 ]
從惡女一夜逆襲的爽劇解說、「兩只柯基為搶小母狗打架氣絕身亡」的新奇資訊,到《雷軍還沒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的搞笑集錦……手機一拿就放不下!根本放不下!
這是因為短視頻本身,就是為了「劫持」人類的時間設計的。
在手機螢幕的另一頭,是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鉤子,抓住你的時間,防止你在 5 秒内滑走;
無限瀑布流以秒為部門,提供着源源不斷的刺激、反轉;
算法會根據你的停留速度,不斷優化推薦,從而精準定位你的喜好……
大量研究表明,這種小視頻反饋機制,可以成功觸發大腦的獎賞回路,促使快樂遞質多巴胺的分泌。
而你獲得它們,只需要付出最小成本的努力:動動一根手指。
尊貴如君王批閱奏折
短視頻:你的新一代電子奸臣
圖片來源:irasutoya
低成本入場 + 即時反饋 + 不确定的獎賞
「下一個」「還有下一個」……
你看,這種頻繁激發「渴望感」的設計路徑,多麼接近上瘾裝置!
上一個讓人如此獲取愉悅的,不是 Candy Crush,大概就是拉斯維加斯賭場裡的老虎機。
注意力被長期剝奪
「腦腐」的危害比你想象得還多
時間被劫持,原本計劃鍛煉、學習、陪家人的時間,如今在刷小視頻中度過。但更可怕的是,你對此還無知無覺。
短視頻給人最大的幻覺,就是「今天又汲取了很多信息」。
可其中又有多少留存在了大腦裡?
圖片來源:表情包
那些未經查證的新聞資訊、娛樂圈的名人八卦、缺乏背景信息的純情緒輸出、重復度極高的模板化劇情演繹……就像包着魚餌的魚鉤,一次次瞅準了我們的命門,誘使我們不斷往上撲騰。你一個又一個地看!3 倍速地看!
靈異地是,大部分短視頻難逃「爽後即抛」的命運。不管津津有味地刷了多少,不久都會像宿醉過一樣,陷入斷片:試圖回想,卻一個也記不起來。
未能充分激活存儲信息神經回路、形成長期記憶的碎片化信息,流經過你的大腦,就好比竹籃打水——漏了個幹幹淨淨。
這和神經科學領網域的不少研究相吻合:你獲取信息的過程越毫不費力,這些信息在你的大腦裡儲存得就越不牢固。
它們最大的危害在于,帶來的「愉悅感」是暫時的,形成的記憶是近乎沒有的,但消耗的注意力卻是巨大的。
長期浸泡在短視頻中,感覺自己腦子在發爛、發臭,注意力渙散、遲鈍呆滞、變得心浮氣躁的感覺,是真實存在的。
「腦腐」雖然不是醫學上公認的疾病,但對身心造成的全方位影響,都與「健康」大相徑庭。
研究發現,高密度而低質的信息,會促使我們在多個輸入源之間頻繁切換,形成多任務處理的行為模式,難以進行深度的持續專注。 [ 4 ]
一個人如果長期沉迷短視頻,大腦對刺激的的阈值被拉高,試圖再集中精力幹一件事時,會感到自控力已大不如前。
這可能是因為它們雖然激活了大腦獎賞,卻也減弱了衝動控制。 [ 5 ]
大腦被短視頻馴化,注意力被分割切碎,維持健康生活的意志力間接被削弱。
你将很難分辨:究竟是你在玩手機,還是手機在玩你。
圖片來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問題:朋友們,你是否想過,大部分短視頻都是免費供我們觀看。為什麼不賺錢,還願意花了牛勁取悅我們?
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裡指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如果你沒有花錢購買產品,那麼那個被賣的產品,也許就是你。
貢獻人頭量,貢獻流量,貢獻時間……短視頻是中性的,逐利的,工具的,怎麼最大程度搶占你的注意力,他們就怎麼設計它。
刷完過後,我們從中又獲得了什麼呢?這個問題,或許值得更多人思考和警惕。
誘發「有毒的」焦慮
短視頻成瘾前,我們還能做什麼?
如果内心感到自洽,刷短視頻也沒影響生活,刷點也就刷點了。
那句流行的金句怎麼說來着?生活已經夠苦了,吃點甜咋了!
問題是,很多人如今,已經陷入了一種享樂和焦慮的并織。
敲黑板,「腦腐」這個詞,可不是人家出版社自己憑空評出來的,而是成千上萬的網民自己投票選的。
在過去的一年裡,這個詞在網上的使用頻率,足足飙升了 230%。用牛津大學教授安德魯 · 普茲比爾斯基的話說:「腦腐」一詞的流行,本身就反應了很多人對于自己在短視頻上浪費了過多時間的焦慮。
多少人癱在床上刷到忘記一天的主線任務,等到手機砸臉時,才發出一陣驚呼:媽呀!怎麼兩點了!然而又陷入懊惱、自責。
這種焦慮,才是整個「腦腐」影響鏈條裡最「有毒」、給大腦帶來殺傷力最強的。
研究發現,沉迷短視頻可能影響人的情緒調節,誘發更多抑郁、焦慮。 [ 6 ]
此外,浏覽短視頻的過程本身,也可能讓我們接觸大量負面信息。
大腦被負面的資訊吸引,又會引發更多焦慮等負面情緒。 [ 7 ]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有小部分人對短視頻的過度依賴,甚至到了不受控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比如睡眠障礙、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社交活動減少,甚至視力障礙、頸椎損傷等健康問題。
可能要考慮排查「短視頻成瘾」(SVA)。
這種損害就不是用心理量表或問卷調查來描述的了,它可能已經形成了真實的解剖學改變。
大腦前額葉區網域灰質減少、雙側小腦的灰質體積會增加。換言之,短視頻成瘾甚至會導致腦結構發生變化。 [ 8 ]
風險最高的是大腦仍在發育階段的青少年。
形成影響甚至會貫徹到成年後,他們患阿爾茨海默病(AD)和相關痴呆症的風險都會更大。 [ 9 ]
必須慶幸,我們大多數人都還沒有走到那一步。看見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
「腦腐」一詞最早出現在《瓦爾登湖》,盧梭為了回歸生活的本真,選擇了隐居耕地。
我們不用學他,但或許,我們真的也可以自己制定一個《逃離短視頻 · 拯救大腦計劃》。
解除安裝不必要的短視頻軟體,或關掉它的「通知」提醒
今天下班回家,就先立刻洗個澡,和手機剝離
和伴侶、孩子約定,以後誰都不準把手機、iPad 放在床頭
試着閱讀一本紙質書,或小報,這周末就可以開始!
最關鍵的,拓展一些「無法刷短視頻」的線下娛樂方式:比如約上朋友一起,來場打羽毛球、攀岩、撸鐵、跑步等體育鍛煉
甚至,現在就下樓,散個 5 分鍾的步都可以!
然後你會發現,生活可能真的不只是一個接一個的反轉、刺激、爽。
當或紅或紫的雲朵不斷變換着形狀和色彩,籠罩整個天空,櫻花被漣漪的風吹得搖曳、散落,原來晚霞、春樹、散步和平靜,就已經足夠美。
那一刻,你感到自己又重新愛上了真實的世界。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 1 ] B. Heaton"Brain Rot" Named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2024 ( 2024 )
[ 2 ]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 [ R ] . 北京: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機構,2025.
[ 3 ] 《2022~2023 年度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
[ 4 ] Firth, J., Torous, J., Stubbs, B., Firth, J. A., Steiner, G. Z., Smith, L., ... & Sarris, J. ( 2019 ) . The "online brain":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World Psychiatry, 18 ( 2 ) , 119-129.
[ 5 ] Moshel, M.L., Warburton, W.A., Batchelor, J. 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Disordered Screen Use Behaviou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psychol Rev 34, 791 – 822 ( 2024 ) .
[ 6 ] Su C, Zhou H, Gong L, et al. Viewing personalized video clips recommended by TikTok activ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and ventral tegmental area [ J ] . NeuroImage, 2021, 237: 118136.
[ 7 ] Satici SA, Gocet Tekin E, Deniz ME, Satici B. Doomscrolling Scale: its Association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ocial Media Use, and Wellbeing. Appl Res Qual Life. 2023
[ 8 ] "Neuro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Substrates of the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ranscriptomic and Cellular Architecture." NeuroImage, 2025.
[ 9 ] L.A. Manwell et al. "Digital dementia in the internet generation: excessive screen time during brain development will increase the risk of Alzheimer ’ s disease and related dementias in adulthood" ( 2022 )
策劃制作
策劃:VV | 監制:Feidi
封面圖來源:網絡
最近微信改版,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的文章
大家記得把丁香醫生設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