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最後的真相》:一樁按摩女黃昏戀引發的血案,歡迎閱讀。
電影最後,真相大白,沒有謎題揭曉的驚喜,卻滿滿都是人世悲苦的唏噓。
按摩女,黃昏戀,絕症毀容的兒子,社會邊緣人物,無力逃脫的階層宿命。
三個案中人以死來做的救贖和抗争,終究還是幻夢一場,醒來時依然沉淪苦海。
銀幕上有非主流的律師為其采來一線正義的光亮,溫暖他們苦寒的心靈。
現實生活裡看到他們的故事,也許只能是一則木已成舟悲劇鑄成無力回天的法制新聞而已。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後的真相》把鏡頭對準并不光鮮的的底層生态,其實已經非常難得了。
盡管它用懸疑律政類型做了包裝,但是作品的核和魂卻并不輕飄和商業。
黃曉明獻上了《中國合夥人》之後最好的表演,這個落魄律師有點廢,有點痞,有點狠,可以說是在自身條件和演技功力之内一次最大的向外拓展和颠覆。
說黃曉明不會演戲的人,可以好好看看,領教一下被打臉的爽感。
當然,還可以再深入,再突出,再極至一點,就會更出彩了。
不過,一直以來我都無端的認為,黃曉明是一個很善良的好人,習慣于各種的照顧和平衡,所以生活與事業難免會中庸一點,
沒有骨子裡的瘋狂和極致追求,是他成為不了最頂層演員的障礙。
技術和敬業部分,他在當下同輩中實際已經算得上是優等生了。
闫妮的表演稍顯割裂,案發前生活裡的熱烈勇敢大氣奔放,和入監後的心如死灰面帶冰霜,反差有點大。
人物心情心理都合乎邏輯,但卻看起來總感覺有那麼一 i 點不對勁,總感覺應該還有更好的一種呈現方式。
也許是欠缺一點角色性格的底色和鮮活吧。
已經離開我們的戲骨影帝塗們,則是全片裡表現最佳最為出彩的一位。
無論是和闫妮在遊樂場騎木馬時那一刻的喜悅興奮,再度青春飛揚,還是在和闫妮生死訣别的酒桌上那份深愛、豁達和勇氣,都讓人心動難忘,都是那麼的光彩照人。
雖是白發暮年,卻盡顯男人之魅人性之美。
你甚至都感覺不到他在表演,但是這個角色卻走進了你的心裡。
有位影評人形容塗們老師的表演是 " 老神在在 ",深以為然,這真的是一種很高級的令人享受的表演。
可惜的是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創作功力都還不夠高級,疏漏和遺憾之處實在不少。
前半場挺好,簡潔緊湊,尺度夠大,具備難得的寫實誠意與勇氣。
後半場開始散架崩盤,先是支線太多太亂,削弱了主題表達。女助手尤其是女公訴人兩個角色,對故事無促進無升華,反而是一種分流和幹擾。
女主兒子這條線必不可少,但是演員表現撐不起來,更像是一場災難。還有毀容設計,再加上塑料化妝特效,也嚴重影響電影觀感。
最為主要的是電影主線在黃曉明飾演的律師心靈成長,和闫妮飾演的按摩女悲情命運之間遊移不定,
故事的落腳點是律師維護了正義,還是女主角最後被揭開的凄慘真相?兩者雖然相輔相成,但叙述必須有所側重。
加上案件中的法律屬性,注定了終極反轉過後律師最為有力的辯護結果,也依然是當事人逃不脫的因果和走不出的高牆。
司法正義和人性之光,都顯得如此微弱。一部優秀作品能帶給觀眾的力量感,也都蕩然無存。
而電影裡的最後真相,也是整個故事的戲眼,卻有着不可直視的巨大漏洞。
女主兒子作為第三人在現場的痕迹證據,根本就不可能逃過刑偵部門的技術勘察。
可以擦去作案工具煙灰缸上的指紋,但進來和扭打的腳印呢?
命案怎會只聽女主一面之詞,而不做現場勘察與技術取證呢?
編劇導演其實有很多方法,讓這個故事大體框架不變而呈現的更合理,更有深度和力量感,
可惜都用在了塞加支線的無用功上。
不過,還是感謝這部電影,把目光投向了命如野草乃至風中之燭的社會底層邊緣人群。
盡管作品最終的完成度不高,起碼出發點是對的,是擔得起一份贊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