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商場中的車企“暗戰”,歡迎閱讀。
導語
Introduction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作者丨 Poinko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何增榮
" 挑這個位置……存心的吧?"
大約一個月多點之前,農歷新年前夕,筆者去了趟距離居住小區不遠的商場。
然後發現一樓商業布局調整工作,已經基本告一段落。部分熟悉的店面撤走了,新面孔有那麼幾個,還有一些則挪了位置。
其中經常去串門,打聽終端銷售數據的華為授權體驗店,從原本的角落裡,挪到了一層位置最佳的一處邊廳。
然而偏就門口商場通道中央,一台理想 L6 正對着大門。
" 沒有、沒有,不是的、莫要誤會,我們租這個中島的時候,也不知道鴻蒙智選的朋友要搬這邊來。" 聽到筆者的詢問,一位拿着簿冊正在邊上檢查車輛的理想門店人員,立即來了個否認三連:" 能夠租給我們的門面就那麼點,零售中心又打算把 L 系列四部車都做展示,所以嘛…… "
聽着非常合情合理,然而我看見對面門口,正一邊換展示架宣傳頁一面朝這邊睥睨的鴻蒙智行銷售顧問,翻了一個大大的白眼。
車媒日常的探店活動,筆者通常會優先選擇前往這座商場。
自從四年半以前,筆者一家搬到這邊的社區居住,各品牌門店這座商場内這一方天地裡,各種興衰轉換已經大致完成了一輪更替。
其中的變化雖不能說就代表着相關品牌目前發展趨勢,但至少以車主或者消費者的視角而言,頗具幾分趣味性。
筆者是 2020 年 10 月初搬來的。彼時,距離這座商場開業已有大半年時間,不過因為疫情的衝擊,實際完成商鋪全面入駐也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
在當時,商場 F1 步行街入駐的汽車品牌包括威馬、歐拉,還有當時尚未更名的 R 汽車。由于當時整個社區周邊配套還不完善,整座商場人流量一般,所以這幾家店更像是以展示以及在上海南郊宣示存在感為主要目标。
商場人流量的顯著增長,是從 2021 年中開始的。當年 4 月末,打出 " 擁抱變化 " 這個 slogan 的第十九屆上海車展,也将自主新能源汽車升華成了一個具有全民熱度的潮流概念。
大約在 2021 年的時候,筆者看到了裝修中的比亞迪王朝網絡門店。詢問後得知,是某家經銷商計劃入駐商場,開設一個銷售點。
不過由于只租了一個鋪位,這裡能一次性展示的只有三台車。差不多同一時間段,零跑也租下了一片鋪位準備開設體驗中心。
但這家的手筆比較大,體驗中心占了兩個鋪位的面積,打通後可以容納最多六台車出入。
大約在 2022 年 6 月中旬,二次封城結束後不久,筆者專門去商場裡看了看 F1 步行街裡的那些汽車品牌。
當時銷售汽車店鋪有五家,分别是不知何時跑過來開店的上汽大眾的 ID.Store,比亞迪王朝網絡門店、零跑的體驗中心、歐拉的門店,以及汽車銷售業務入駐的華為授權體驗店。
至于這裡最早的 " 原住民 ",威馬汽車以及在 21 年 10 月更名 " 飛凡 " 的 R 汽車,店鋪不但 U 型鎖把門,展車也已經撤出。
2023 年是國内汽車市場激蕩的一年,除了啟動價格戰之外,卷配置、卷更新速度的趨勢也逐漸抬頭。
然而相對地,筆者家門口的這座商場裡,卻維持了相對平靜的狀态——從 2022 年上半年到 2024 年初這一年大半的時間裡,五家共存的格局一直很穩定。
當然,在人氣和客流量方面,還是分出了個名次的。
就筆者的觀察,比亞迪王朝網的這家店,人流量一直是最好的。但凡周末,店裡總有陸續前來看車的人。
而憑借華為授權體驗店的帶動,占據店鋪 1/3 空尖的問界 M5 以及後來送來的 M7,維持了一定的人氣。不但要說具體的銷量情況,根據銷售顧問自己的說法,一直都是 " 不怎麼好 "。
這一切直到 2023 年 8 月,23 款問界 M7 發布為止。至于另外三家店,其餘的根據筆者觀察,人氣都很一般。
圖 | 前後對比,倒也沒什麼違和感……
印象中,歐拉的門店從 2023 年 10 月以後就是鐵将軍把門。
但有趣的是,2024 年過了元旦以後,筆者發現這個鋪位被一家名叫 MY BODY 的女性用品店所取代。
倒是也符合原來承租方的消費群體定位。
圖 |2024 年下半年入駐之後,蔚來這個中島店鋪就在門前支起了展示架,每天更新着所謂 " 上海新能源免費牌照政策 " 的倒計時。一直到今年元旦為止……
圖 | 特斯拉入駐以後,最初中島店展示的是 Model Y
變化從去年末開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隔三差五有不同的品牌,前來租賃 F1 步行街的中島,做為期兩周或者一個月的展示銷售活動。
期間,岚圖、沃爾沃、五菱、蔚來以及特斯拉等品牌先後登場。同時在年中的時候,小鵬汽車也在此盤下了個固定鋪位,使商場裡的常駐汽車品牌恢復到了五家。
圖 | 這裡實際是小鵬調整後的新鋪位
而更大的變化始于今年年初。鑑于最近兩年的人氣爆發,商場管理公司決定在今年上調租金,引發一系列效果。
于是在元旦過後不久,當筆者帶女兒在某個周末前往商場閒逛的時候,驚訝地發現比亞迪的門店居然關閉了。
而接替其承租鋪位的,則是樂道。
圖 | 雖然是蔚來的子品牌,但畢竟銷售是獨立的
考慮到其一貫的高人流量,閉店的理由顯然不會和業務差有關。也許是車企補貼在商場内設點的資金到期了。
亦或是經銷商評估覺得引流的效果已經實現,沒必要忍受物業管理方面無理的租金加價?
小鵬汽車以及那家華為授權體驗店挪了位置,前者換了個更好的位置,而後者不但從角落裡換到人流密集的内側邊廳,面積也從原來的一間半增加到了兩個鋪位。
商場 F1 步行街的這輪改造,是從去年 11 月開始的。除了比亞迪撤出,華為、小鵬挪窩,理想汽車也進駐了商場。
據說最初理想是想租下一個毗鄰的鋪位然後打通,以便展示其全部產品。但這個計劃最後未能如願,折中辦法是另外租一個步行街中央的中島鋪位,于是就有了本文開篇那一幕。
以上這便是最近這幾年來,靠近筆者小區這個商業中心裡,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一幕幕景象。當然最後要補充的是,目前在這邊商場的汽車品牌,實際已經增加到了九個。
除去上述來來去去後留下的五家,步行街中島鋪位的蔚來和特斯拉,似乎已經常駐下來。這兩家外加前來臨時設點的極氪,被商場集中安排到了一處。
圖 | 農歷新年以後,特斯拉的中島店展示車型換成了旗艦車型 Model Y
圖 | 不知極氪這個中島店會不會常駐下來
一直以來國内外的造車新勢力們,鍾情于在各種商業中心開設門店。
其邏輯很好理解——由于其多半采取直營措施,無法像傳統品牌那樣通過經銷商來布設集銷售與售後服務一體的 4S 店。
所以在集中建設維護中心的同時,選擇于熱門商圈或者商業中心開設僅負責銷售工作的門店,顯然有利于加快市場認知,快速打開局面。
圖 | 不僅進入商業中心,還進入了部分核心高速服務區的商業中心
相信常逛商場的各位,對上述情況都會有個大致的認識。
不過,這種情況最近兩年有了顯著的變化。特斯拉、蔚來、理想等早期通過商超店快速打開市場,但近年逐步轉向綜合園區或城市展廳。例如特斯拉将部分商超店改為汽車園區體驗中心,更側重交付和品牌集群效應。
而反過來,一直采取經銷商模式的比亞迪等,從前年開始以補貼經銷商方式布局商超店,謀求進一步拉動終端銷量。
目前甚至部分原本一直維持 " 高冷 " 人設的豪華品牌,也開始按捺不住,嘗試臨時租用場地進入商業中心進行轉化,或者是建設一些 City Store 之類的展示中心,通過快閃店和常駐店的結合,以求進一步拉動人氣從新的方向打開銷售突破口。
圖 | 在產品、技術的創新之外,渠道的創新也是重要的一環
就目前而言,商業中心内開設的門店,仍是新能源品牌觸達用戶的重要入口。但綜合 2024 年至今的變化,其已從粗放擴張進入某種精細化運營階段。
未來具備場景創新能力和成本控制優勢的品牌将更具競争力,而單純依賴流量曝光的門店可能加速淘汰。
當然,本文并不是上述内容的嚴肅探讨。相對于目前這個時代,這場宏大的變局而言,充其量只是作者本人近幾年來的觀感,對于家門口的一家商業中心,在上述變局中,一個個人視角的側寫而已。
那麼,各位是否也有關注到,自家附近商業中心裡汽車品牌的這種 " 進進出出 " 呢?不妨在評論區裡,大家一起聊聊。
|Poinko|
咱真的不叫 " 脆皮鹦鹉 "!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