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爆炸桃”是杜撰的新品種?别總想着給消費者上課,歡迎閱讀。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高路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号
水果界的新晉 " 網紅 " —— " 爆炸桃 " 被曝光并非新品種,而是晚熟冬桃品種 " 映霜紅 "。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果實成熟期間,前期幹旱、後期雨水過多,果肉細胞膨脹速度快于果皮,才會開裂。
不少網友感嘆,善良而好奇心爆棚的消費者又被上了一課。與此類似的還有 " 藏烏梨 ",商家宣稱是來自西藏高原的原生品種,而真相顯示 " 藏烏梨 " 可能是經過瞬時高溫處理,使表皮氧化變黑,也就是說只是加工而成,并非單一品種;" 辣椒芒 " 給人一種稀罕的感覺,其實就是貴妃芒果樹上的一些發育不良、或者是畸形的芒果。此外,市場上關注度較高的 " 無籽石榴 " 也備受争議。商家宣傳其 " 完全無籽 ",但不少消費者發現實物仍有籽,與宣傳不符。
期待中的新品種突然現出不堪原形,消費者這一課上的着實有點狼狽,商家一個個賺得缽滿盆滿。其實馬腳不是沒露出來,不管是桃還是梨,在我國都有悠長的栽培歷史,真有什麼好品種,早就現世了不會等到現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惡劣,并非梨的傳統產區,這麼多的 " 藏烏梨 " 又是從哪來的?只是消費者獵奇心切忽略了這些疑點。
這套話術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大做文章。在人們的想象中,天然的東西本身就是不完美的。那些所謂土特產的品質與賣相成反比,過于完美的東西很有可能是人工幹預的結果。
消費者被愚弄了,很多人因其新奇名稱及宣傳中的 " 高甜度 "" 獨特口感 " 而購買," 藏烏梨 " 售價高達每斤 7 元 -31 元,較之普通梨的產地收購價每斤 1 元 -3 元,價格相差數倍甚至數十倍。" 爆炸桃 " 只是改個名,在電商平台上,售價每斤比普通桃高幾塊錢,有商家月銷量達數千單。看似商家赢麻了,其實是消費者權益受到了侵害。當然,水果本身還是可以吃的,只不過賣相不好而已,但原來的歪瓜劣棗,一包裝成了新品種,身價翻番,這就有點過分了。
好的農產品需要從品種選育到種植養護中一點點培育出來,并沒有捷徑可走。我們現在能吃到的水果,莫不是一輪又一輪精選淘汰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從外觀到口感都受市場歡迎的品種。置普遍規律于不顧,試圖通過包裝炒作人為抬高身價,這樣的操弄手法只顧着眼前利益,卻忽視了果農的長期利益。營銷不是欺騙,高明的營銷是對好產品的推介宣傳,與好品質相得益彰。商家為了謀取暴利玩營銷噱頭,編造故事來粉飾美化產品,其本質就是欺詐。
消費者的善意不該被嘲弄,不是他們智商不夠用,而是其選擇了對誠信為本的市場原則的尊重。如果總有人想着給消費者上課,消費者只好用腳投票,選擇不再相信。謊言一旦被揭穿,打回原形,還有誰肯捧場?别說歪瓜劣棗,正常水果的銷量都可能受波及,屆時,到底誰被誰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