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注意風險:動力電池產能過剩,歡迎閱讀。
當今中國湧現出很多傑出人物,放在古代都是英雄豪傑。
不過,英雄分兩大類,一類是戰略級,一類是戰術級。
具體來說,任正非這樣的屬于戰略級英雄,雷軍這樣的屬于戰術級英雄。
二者的區别在于,戰略級英雄能夠參破甚至改變行業的大勢,而戰術級英雄能夠利用和适應時代的車輪。
還有一位戰略級的英雄,是王傳福。
2025 年 1 月 23 日,剛果金北基伍省省長西裡姆瓦米被槍殺,恐怖組織 M23 對着剛果金政府軍的控制地區發動了全面進攻!
這裡的戰争,影響着全球新能源車產業。
剛果金钴礦儲量為 600 萬噸,約占全球儲量 54.44%,2024 年年剛果金钴礦產量為 22 萬噸 , 約占全球 75.86%。
現在常見的動力電池有兩大路線,一條是三元锂電池,一條是磷酸鐵锂電池。其中,三元的意思是正極由鎳、钴、錳構成。
你發現了,全球钴礦及大部分產能主要在剛果金。
2008 年,比亞迪生產的新能源車還很羸弱的時候,就制訂了全面使用磷酸鐵锂電池的路線。王傳福說:中國不能從石油的卡脖子轉成钴、鎳的卡脖子。
這就是戰略級英雄的視野。
2024 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約 531GWh,同比增長 47.6%,其中磷酸鐵锂動力電池裝機量約 367.7GWh,同比增長 60%,份額占比 69.2%,三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 159.3GWh,同比增長 23%。
可以說,用磷酸鐵锂電池的,都不會有卡脖子的風險。
然而,會有產能過剩的風險。
一、磷酸鐵锂過剩時代
需要明确的是,磷酸鐵锂過剩是結構性過剩,不是真正的過剩。
用會計的術語,屬于時間性差異。
根源是新能源車的產能增長速度和磷酸鐵锂產能增長速度不匹配,随着各大新能源車企的海外業務的擴張,會逐步緩解。
2021 年前後,全國範圍内,磷酸鐵锂產能一擁而上,甚至以前做化肥的也轉型做磷酸鐵锂。星空君粗算,
2023 年,從事磷酸鐵锂業務的湖南裕能上市。
然而,湖南裕能發布 2024 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約為 225.99 億元,同比下降 45.36%;對應實現歸屬淨利潤約 5.94 億元,同比下降 62.45%。
數據來源:iFind
公司上市以來連續業績下滑,成為新典型的 " 上市即巅峰 "。
對于剛上市的公司,有一個指标可以衡量 " 上市即巅峰 " 是否涉嫌美化上市前的财務數據。
這個指标就是收現比。
一般來說,企業經營模式固定的情況下,收現比基本是不變的,如果上市當年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則基本可以判斷公司為了上市,可能做了數據優化。
數據來源:iFind
不過湖南裕能比較特殊,從收現比來看,它确實是趕上了磷酸鐵锂行業的谷底。同時,收現比也顯示,公司的營收質量不佳,以應收款為主,存在着較大的壞賬風險。
二、巨頭是股東也是客戶
最近有一本借 AI 寫的網文火了,叫《馬斯克愛上在比亞迪當廠妹的我》。
在現實中也有類似的情節,這個廠妹,就是湖南裕能。
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都是公司的大股東,同時也是公司的大客戶。
2024 年年報顯示,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占比高達 81.36%。其中前兩名合計超過 56%,根據公司披露的信息(公司前五名客戶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系或曾經系公司持股 5% 以上的股東。),大概率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大客戶銷售額占比高有利有弊,優點是旱澇保收,尤其是這種巨頭客戶,可以保證公司的經營下限;但缺點也很明顯,缺乏議價能力,容易受制于人,上限不高。
除了動力電池外,公司在 2024 年發力儲能電池。
眾所周知,特斯拉在上海建了儲能電池超級工廠,儲能業務一觸即發。
2024 年,公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敏銳捕捉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機遇,對產品銷售結構及時調整,公司應用在儲能領網域的產品銷量占比約 41%。
據公司年報,2024 年,新產品實現了大批量銷售的目标。公司榮獲比亞迪 " 傑出戰略合作夥伴 "、億緯锂能 " 年度優秀供應商獎 " 等多個獎項,對公司在交付、服務、技術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
三、知識點:淨額法
在介紹公司的大客戶的時候,年報中提到一句:本報告期公司将由寧德時代及其子公司提供的碳酸锂并加工成指定型号磷酸鹽正極材料的采購、銷售按淨額法核算。
在會計準則中,對應着淨額法是總額法。
什麼是淨額法?什麼又是總額法?
2019 年新收入準則實施以來,銷售收入的确認成了一個 " 難題 "。由于不再按照發票确認收入,導致會計準則給會計的權限太大了。近年來财政部和證監會在 " 找補 ",尤其是恒大造假事件之後,大量的上市公司被監管。
舉個例子,星空君開了一家公司,兼營物流業務。張三有一批價值 100 萬的貨要運給李四,星空君收錢開票接貨運貨交貨,收 1 萬塊運費。
如果視同買入再賣出,那麼星空君這筆訂單的收入就是 101 萬;如果視同提供服務,那這筆訂單的收入就是 1 萬。
盡管二者的淨利潤是一樣的,但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銷售額的規模非常重要。
如何判斷呢?
根據新收入準則,需要通過合同條款确定這筆業務的性質,核心要點就是所有權的轉移。
具體來說:
如果企業在交易中承擔了商品或服務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如存貨風險、信用風險、價格波動風險等),則采用總額法确認收入。
如果企業僅起到中介作用,不承擔主要風險和報酬,僅賺取傭金或手續費,則采用淨額法确認收入。
最近幾年,收入的确認會成為監管層重點關照的領網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