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存取款不能為難客戶又為難員工,歡迎閱讀。
存款問來源,取款問用途,近些司空見慣的銀行 " 正常問詢 ",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不可理喻的事兒,也總能激起網民的口誅筆伐。這兩天,最新版本的 " 存取款苦惱 " 到了銀行員工身上。有媒體調查指出,一名實習期月薪只有 2000 元的櫃員,沒識别出涉詐,被扣罰了 7000 元。
金融活動裡 " 正常問詢 " 的初衷,本來是好事,是金融機構和客戶為了實現資金安全的默契。
不管是為了國家金融安全層面的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還是為了與個人息息相關的防範詐騙,存取款時盡職調查、身份認證,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履職盡責,也是每個公民予以配合的義務。
這些 " 正常問詢 " 在整個金融活動中所耗費的物理和情緒成本都不宜太大,完全可以用更合理的方式讓雙方都滿意,卻每每變成兩頭為難兩頭冤。
一邊是客戶抱怨麻煩,一邊是銀行員工大倒苦水。說到底,矛盾的產生,是有些金融機構于細微之處用心不夠。
反洗錢、反詐騙,央行一直督促金融機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規範履職行為。在實操中,恐怕不少金融機構,尤其地方和分支機構,只知道動起來,忽略了規範性,更談不上提升水平。反饋到客戶那裡,就成了機械化、刻板化、冷冰冰的一句 " 有規定 "。
更有甚者,就像被罰 7000 元的實習期銀行櫃員,不禁令人懷疑,這家營業網點是不是把 " 正常問詢 " 工作,異化成員工的高強度 KPI ——生硬且過火。很難想象,如此戰戰兢兢工作強度之下,員工有如沐春風的工作态度傳導至客戶?
畢竟,對客戶而言,金融活動裡的 " 正常問詢 ",除了是責任、是義務,還是服務。相當程度上,服務所帶來的感受,是構成輿論力場的關鍵因素。
風險防控維度的大事,業務流程上的小事,反映在存取款 " 正常問詢 " 一件事。如何讓大與小融洽,金融機構不能為難客戶又為難員工,不能把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簡單化為員工和客戶的個體對壘、随機博弈。
一句話的事兒,不能真的寄托于臨場發揮一句話,金融機構要多想一點、多做一點。
比如,多大額度的存取款需要何種預約或資質準備,上至銀行總部下到營業網點,有沒有廣泛、高頻、前置地向客戶(潛在客戶)準确傳達注意事項。而不是客戶到了櫃台才告知 "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
再比如,反洗錢、反詐騙的盡職調查和身份認證,能不能在客戶常态金融活動中分析和積累,并真正地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而不是把風險防控系于櫃台前的那一句問話——既是對某些金融高科技噱頭的諷刺,又是部分機構對履職盡責的甩鍋。
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類似苦惱層出?金融安全無小事,金融服務看小節。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