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一代瓊瑤審美,終落幕了,歡迎閱讀。
" 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将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
2024 年 12 月 4 日,瓊瑤在台灣淡水家中去世,終年 86 歲。
瓊瑤秘書在社交平台瓊瑤粉絲專頁發布了她的遺書及最後的作品《當雪花飄落》。
視頻中,她一襲紅衣,稱 " 我将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 "。
瓊瑤用最瓊瑤的方式結束了她的時代。
瓊瑤一生,翩然來去?
瓊瑤曾是中文世界裡,影響面最廣,讀者最多,商業價值最大的言情作家。
她一生中創作了 65 部小說、15 部電影劇本、25 部電視劇劇本。
1998 年的《還珠格格》平均收視率 45%,同年能超過它的只有央視春晚。
瓊瑤也是捧紅明星最多的當代作家。
從 1965 到 1983 的 18 年間,根據瓊瑤小說改編或由瓊瑤本人編劇、制作的電影多達 50 部,捧紅了林青霞、林鳳嬌、劉雪華、陳德容、林心如等數十位明星。
不得不說,瓊瑤審美是真的絕。
" 瓊女郎 " 都有種超越時空的靈。如詩如畫靈動的大眼睛,飄逸的烏黑長發, 看似柔弱,但内核堅韌。
瓊瑤式落淚更是成了哭戲模板。
淚水 含在眼裡,一滴滴流下,我見猶憐。
有人說,是瓊瑤推動了言情劇的工業化。
從創作、選角,到拍攝手法,瓊瑤劇摸索出了一套标準化的流程。
至今,大陸言情劇仍然或多或少有瓊瑤的影子。
一代人的流行名字,子軒、可馨、雨豪、羽琪 …… 明顯都受到了瓊瑤風的影響。
如今,瓊瑤去世了,一個時代結束了。
在生命的最後,遺書中,她說:" 我已經‘翩然’的去了!‘翩然’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優美而‘輕盈’。"
7 年前,她目睹深愛的丈夫晚年被病痛折磨,靠插胃鼻管痛苦的維系生命,因此 " 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7 年之後,瓊瑤踐行了自己一貫的生死觀,可謂知行合一。
瓊瑤的一生,熾烈的愛過,潇灑的活過。
如今,她翩然的離去,就像臨終視頻裡說的," 無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那個我始終追尋日出日落 ",還不忘祝福大家 " 健康快樂,活得潇潇灑灑 "。
如此自我,如此 " 狗血 ",如此潇灑。
" 言情教母 " 的人生,就像自己筆下的女主。
瓊瑤文是真正的愛女文學?
前幾年,瓊瑤劇被罵懸浮、過時,但随着偽大女主劇、嫡庶文學等被審判,大家才發現瓊瑤文才是真的愛女文學。
瓊瑤從不說自己寫的是大女主,但是提起她的作品,讀者和觀眾只會記得女主角。
她筆下的女性角色都有強大的自我、很獨特、有生命力。
瓊瑤女郎是一部戲的靈魂,不用給男演員抬轎子,也從來不是為了襯托男性而存在的。
女性之間沒有雌競,可以做光風霁月的情敵,也可以有潇灑疏朗,惺惺相惜的友誼。
雖然很多台詞現在看來很炸裂,但瓊瑤劇也傳遞了不少相當超前的價值觀。
皇上誤會紫薇母女處心積慮攀附皇權,紫薇可以說出 " 你配不上我娘 " 這樣振聾發聩的話。
《青青河邊草》裡的華又琳,得知情敵甘願為愛做妾,怒其不争:" 你真沒有骨氣,為了跟我擁有一個男人,不惜貶低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情深深雨蒙蒙》的依萍是早期反 PUA 達人。
就連反派雪姨,思想都相當超前。
瓊瑤的作品,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愛情至上。每一段感情都飽滿熾熱得讓當下年輕人感到陌生。
她出生在民國時代、接受傳統教育長大。在自由戀愛不是主流的年代,為了愛情可以豁出一切,其實是在表達反叛、追求自由。
瓊瑤在那個時代表明:我在女兒、媽媽、妹妹等身份之前,我首先是個人,我的感情在我心中至高無上,同樣值得世上任何感情讓路。
當年,瓊瑤幾乎憑一己之力,治好了内地電視熒屏的愛情羞恥。這在當時,其實是進步的、也是解放的。
雖然如今 " 戀愛腦 " 過時了,但人性對 " 愛情神話 " 的需求其實并沒有消失。
大家依然熱衷于磕 CP、看小甜文小甜劇 ……
只要這種人性的需求還在,造夢的 " 瓊瑤 " 就會一直在。
怎樣才是有尊嚴的死亡?
瓊瑤的離世,再次激起了關于死亡尊嚴的讨論。
早在 2017 年,79 歲的瓊瑤就曾給兒子和兒媳寫過一封公開信,提到," 不管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更重要!不進加護病房,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各種急救措施也全都不要。"
在《雪花飄落之前》的前言中,她更是将 " 老、病、死 " 的痛苦煎熬形容為慘烈。
她寧願有尊嚴的死,也不想變成 "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的卧床老人。
那麼,到底怎樣才算是有尊嚴的死?
尊嚴與個體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緊密相連。
尊重生命權,意味着尊重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包括在生命終結時保持尊嚴。
因此,在生命的盡頭,一個人是否能夠依據自己内心深處對生命的理解與判斷,自主地決定死亡的方式與時機,就成了衡量死亡是否有尊嚴的關鍵要素之一。
" 尊嚴死 " 也與生命質量緊密相連。
亞裡士多德的 " 幸福論 " 認為,人的生命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與至善。生命質量無疑是影響這種追求的重要因素。
當生命進入暮年或遭遇重大疾病,身體的衰弱、精神的痛苦以及自我價值感的喪失,都會使生命質量急劇下降。
此時,有尊嚴的死或許意味着能夠避免過度的醫療幹預所帶來的肉體折磨,以一種相對安詳、平靜的方式離開人世。
但由此,又會引發新的思考:生命質量的評判标準是僅僅取決于個體的主觀感受,還是需要綜合考慮社會價值、家庭責任等多方面因素?
不同的人對于生命質量的理解可能千差萬别,這也使得 " 尊嚴死 " 在實踐層面面臨諸多挑戰。
從存在主義的視角出發,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賦予生命意義的重要邊界。
薩特強調人在自由選擇中創造自己的生命意義。
有尊嚴的死,也可以理解為:個體以符合自己生命價值觀的方式,去迎接死亡。
" 言情教母 " 的人生就像自己筆下的女主。
愛過恨過痛過笑過,真摯又鮮活。
從前,她給年輕人講愛情;最後,她告訴大家什麼是死亡。
" 時候到了,不用悲傷,為我歡喜吧!"
至此,一位作家完成了她的使命。
作者:來士普
責編:回星